鼻饲营养正确定位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进展

2019-01-29 10:30陈翠荣
智慧健康 2019年18期
关键词:鼻胃胃管食管

陈翠荣

(济南市历城区济南市济钢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0 引言

鼻胃管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通过鼻胃管可为患者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维持患者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帮助患者恢复相关功能,进而加快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我在老年病科工作,科内病人长期住院多,鼻饲营养的特别多,胃管的置入长度不仅关系到鼻胃管的应用效果,同时还会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引发医患纠纷,这就需要准确、简便的对鼻胃管位置进行定位,依靠定位情况评价鼻胃管置入是否合理。通过长期应用和观察,发现常规的置管长度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按照耳垂至鼻尖再到剑突的距离,再加上硅胶管最末侧孔距尖端的长度的测量,一般为55-70 cm,不仅使胃管注入更通畅,而且有效的减少了恶心、呕吐及食物返流的发生。为了进一步证实,通过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100例临床病例的对照观察,常规置管50例,改良置管50例,采用都是经鼻喂养管,规格型号:鼻胃(肠)管,CH/FR15,100 cm,常规组恶心、呕吐人数10例;改良组1例,后证实为药物反应,可见改良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现在我科胃管置管时,老病人家属,都会要求插得深点。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我结合国内大量临床文献资料报道,对正确定位成人鼻胃管置入长度的总结如下。

1 国内外鼻胃管置入长度研究

结合国外文献资料报道,部分研究认为鼻胃管长度可直接测量,具体是鼻尖到耳垂然后到剑突的直线距离,结合这一研究,国外对成人鼻胃管的长度给出了不同数据,比如鼻饲管长度可控制在18英寸,也就是45.72 cm,部分患者鼻饲管长度为22.5英寸,也就是57.15 cm;当然儿童鼻饲管的长度要小于成人鼻饲管长度[1-3]。我国在鼻胃管置入长度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传统的插管长度是从发际到剑突或鼻尖至耳垂再到剑突的距离。我国成年人鼻胃管长度通常在45-55 cm,通常选择平均值,也就是50 cm,当然儿童受到身高发育影响,其鼻胃管长度一般在14-16 cm[4]。国内关于鼻胃管的长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解剖分析,正常成年人的食管长度大约25-30 cm,咽部长度大约12 cm,鼻部长度通常在8 cm,因而上述三项加起来可得到鼻胃管长度的范围[5]。近几年国内学者又提出采用眉心——脐的体表测量法,胃管即可到达胃体、胃窦部。实际鼻胃管如置入过短,侧孔仅能到达食管下段或贲门部,在注入食物时可引起患者恶心、呕吐,造成食物返流,长期可引起起肺部感染,甚至因误吸窒息死亡;如将胃管置入到十二指肠区域,则会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长期下去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腹泻等问题。

2 鼻胃管置入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与国外关于鼻胃管长度是针对大多数人而言,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按此长度插入胃管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文献中的鼻胃管长度适用于大多数人,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实际应用期间需考虑到不同患者个体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在实际鼻胃管置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鼻胃管置入长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 年龄

上述鼻胃管置入长度研究中提到,成年人的鼻胃管置入长度要远大于儿童鼻胃管置入长度,因而理论上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鼻胃管置入长度存在差异性。有学者使用标准测量法对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的鼻胃管置入长度进行测量,研究认为老年人群鼻胃管需要在青年群体鼻胃管基础上增加5 cm,究其原因在于老年人群由于受到生理因素影响,身高与体形较青年人群发生了明显改变,因而胃存在下垂表现,此时如果按照青年群体的鼻胃管置入长度,则最终鼻胃管仅能到达食管下段或贲门部,而鼻胃管处于这一位置会刺激咽喉部,引起不适,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刺激会造成食管环状括约肌逐渐松弛,鼻胃管进食期间容易出现加了食物返流[6]。新生儿的食管位置较高,而且对鼻胃管所引起的刺激更加敏感,鼻胃管置入长度过短的情况下,儿童通过鼻胃管进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如果鼻胃管置入长度过长,则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返流可能性。

2.2 身高

不同人群在身高方面存在差异性,而身高的变化会影响消化道长度。现代研究指出,人体消化道长度和身高之间为正比例关系。现代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营养物质的有效供应。当今青年人群的身高较过去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身高的增加必然要求鼻胃管置入长度也应有所增加,所以实际临床在鼻胃管置入长度控制方面需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长,确保鼻胃管置入长度符合当今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7]。

2.3 鼻胃管材料

当前临床使用的鼻胃管由包含了接头、导管以及导丝,整个鼻胃管为聚酯材料,而导丝为用不锈钢材料。此外,鼻胃管在使用期间新增了金属球,侧孔数量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与早期侧控数量相比增加了1个,而远端侧孔距离胃管顶端之间有10 cm的长度。如果鼻胃管顶端进入胃部长度不足10 cm,此时会有侧孔停留在食管腔中[8]。在临床应用,通常情况下测量胃管置入长度时侧孔部分我们是不包括在内。临床文献中有鼻胃管使用后期存在误吸症的报道,进一步分析认为出现误吸症主要是鼻胃管置入长度过短,没有到达胃部的理想状态,造成患者在鼻胃管使用期间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9]。

2.4 解剖结构

鼻胃管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属于理想状态,也就是假设食管等为直线,但是解剖学分析发现食管与胃部之间是较为弯曲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体表测量后的鼻胃管长度与实际食管长度相比会减小,因此按照这一数据置入鼻胃管后,会造成鼻胃管置入长度不理想,增加患者在鼻胃管使用期间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0]。

2.5 护理操作

鼻胃管在置入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有着较高要求,实际鼻胃管置入过程中既需要达到理想位置,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交接班以及护理需求,通常按照5或者10作为计数单位。造成操作中存在误差,与此同时,鼻胃管在体外测量过程中也存在误差,这些都使得鼻胃管实际置入长度受到影响[11]。

2.6 鼻胃管置入目的

目前临床鼻胃管的置入有着不同目的,主要用于昏迷、口腔疾患、病情危重等患者,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自管内注入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帮助无法通过口部进食患者保证自身营养物质供应,少数通过鼻胃管置入能够将胃肠内容物引流,达到胃肠减压目的。不同患者因为疾病类型、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实际需要使用的鼻胃管在规格方面也存在不同。由于鼻胃管置入目的不同,实际鼻胃管置入长度也存在差异。比如通过鼻胃管辅助患者营养供应期间,为防止使用期间出现返流问题,通常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将鼻胃管延长5 cm。为防止胃管注入刺激性药物引起的上腹部烧灼痛在常规下胃管的长度上再加10 cm,对于胃肠减压患者置入鼻胃管过程中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延长5-10 cm。总之,鼻胃管置入长度并不是一成不变,实际应用期间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具体确定鼻胃管长度时候需要综合上述相关因素。

3 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相关方法分析

3.1 影像学定位方法

鼻胃管置入长度的定位可采用影像学评价方法,其中腹部X光片检查是确认鼻胃管位置的“金标准”。通过X线检查能够评价出鼻胃管所处位置,也能够了解鼻胃管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及时进行纠正,但是X线检查期间有辐射风险。临床研究中通过对鼻胃管置入长度使用B超检查定位,能够较为准确、可靠的显示出鼻胃管所在位置,达到定位目的。与此同时胃镜技术的发展也为鼻胃管的定位提供了新的方法,通过胃镜能够在直视下对鼻胃管置入情况实施定位分析,虽然胃镜操作为微创操作,但是其仍然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胃镜对鼻胃管置入长度的定位也存在局限性[12]。

3.2 注入空气听诊法

鼻胃管置入后可向管内注入10 mL空气,然后在左上腹部借助听诊器听气过水声,该方法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实际使用听诊器听诊过程中,较多患者无法听到气过水声,限制了注入空气听诊法在鼻胃管置入长度定位中的应用,研究认为听诊器无法听到过气水声,可能是因为胃管顶孔或侧孔未到达胃液。与此同时,注入空气听诊期间,鼻胃管处于胃部、支气管、胸膜腔等部位气过水声较为接近,无法准确做出鉴别。

2.3 改良体表测量方法

考虑到常规鼻胃管长度测量方法存在局限性,对原有的测量方法进行改良,改良后测量方法将测量范围确定为前额正中发际到脐部,按照这一标准测量后的鼻胃管长度范围在53-63 cm,较常规鼻胃管置入长度明显延长,延长鼻胃管置入长度能够提高胃肠减压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且能够减少食管返流情况的发生。

4 结论

鼻胃管置入长度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实际使用期间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型、年龄、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胃管插入长度,做到护理操作个体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与此同时,鼻胃管置入长度在定位方面虽然可选择的方法较多,但是不同方法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因而后续应加大鼻胃管置入长度的定位研究,便于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猜你喜欢
鼻胃胃管食管
聚氨酯鼻胃管在高龄长期管饲患者中的留置时间研究*
“7”字型和“工”字型胶贴对鼻胃管固定效果的研究
改良鼻胃管固定装置对降低鼻胃管滑脱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不同胃管固定法对急诊昏迷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影响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绝不能插鼻胃管”纯属误解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