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在大学生社交能力建设中的运用

2019-01-29 10:27赵静
卷宗 2019年3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人际交往大学生

摘 要: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细胞,是人生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大学生对新环境、新的交际群体充满了期待。进入大学校园后,所面临的一切往往会与自己期待的有所不同,在对大学生活开始展望的时候,人际交往会成为当下最大的困惑。孔子说:“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本文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以大学生为对象,尤其是刚进入校园的新生,对其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作出一定的介入,提高其社交能力,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关键词:认知行为;人际交往;大学生

1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西方心理学家克里格做过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首要意义。大部分大一新生在步入大学校园时,以往都是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成长,思想比较单一,没有什么社交经验,而步入大学以后开始了全日制的大学生活迫使她们从精神上脱离了对父母的依赖,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也进入到宿舍的集体生活中。由于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缺少经验和理性,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存在一些状况。例如理想化,期望过高。在新的环境里,她们都有迫切的交往需要,但面对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常常被陌生的感觉湮没;只注重自己的个性、爱好,从而忽视了对他人性格的了解;交往范围小,小群体多。大多数新生都是以宿舍为单位,同学之间很少有进一步的了解,交往范围仅限于班级内和同龄群体;缺少现实的人际交往途径。在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更喜欢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社交媒体结识新的朋友,快餐式的交友普遍。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他们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害羞、恐惧、嫉妒、自卑、孤独的心理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形成了阻碍,很多大学生在与人相处中不自觉地受“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影响,在交往中缺乏对他人的全面了解,造成认知偏差,从而产生失望和不满,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 认知行为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思考自身经验而获得的,是习得的,其主要思想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习得性无助感、社会学习和模仿。行为治疗,由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甘布里尔(Gambrill)指出,行为治疗有其主要特征,如行为治疗的焦点集中在让服务对象及其周围的人感到焦虑的特定行为,行为改变,焦虑即消除;通过改变情境中的因素,看结果的变化,然后判断影响行为的因素。因此行为主义理论的焦点在行为的改变。

认知理论认为,行为受到学习过程中个人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即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或者认知。认知治疗,由心理学的感知和信息加工理论发展而来。行为对环境做出的不适当的反应,产生于错误的解释或者不合理的解释。其中,贝克(Beck)关注的是扭曲性思考;埃利斯(Allis)关注的是非理性的思考;梅钦鲍姆(Meichenbaum)则聚焦于我们所经验的各种威胁。

认知行为理论产生于精神分析理论之后,该理论摒弃了精神分析复杂而艰涩、关注潜意识的分析过程,将行为理论与认知理论相结合,认为人的问题并不是因为问题的出现或存在,而是人对其不合理的认知,要解决问题就要从认知与行为两个方面切入。认知行为理论关注的是个体的问题改变,并不以普遍性的社会目标为使命,因此属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其理论的主要基本假设为个体的生理、行为、认知和情绪等与外界环境互相影响,即人在环境中;个体的人格是有弹性的;人的特性是协调的、平等的与合作的,人可以运用思考以选择人生、目标,改变环境;许多人类情绪是人们思考、自我告知、假定或相信自己本身及其所处情境的直接结果;认知往往受到自动化思考的影响;行为通过学习而来,可以被定义和改变。

3 认知行为理论的实际运用

对于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心态,转变思想观念,实现与新的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故而,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尝试改变:

第一,建立自信心,获得“我能”感。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了积极思维的力量,并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即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毅力。研究显示,自我效能可以预测工人的生产力。当出现问题时,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会指引工人保持平静的心态并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反复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能力加坚持就能产生成就。因此,自信就会增强。

第二,主动与环境沟通,实现人与环境间的互惠性。人与社会环境之间进行互动才会带来结果,如果你永远无法迈出走向环境的第一步,环境可能就一直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你却以为在远方。降低消极的自我防御,不要给自己的心底筑起高大的围墙,主动性和勇气就来了!

4 反思

認知行为理论将认知与行为相互结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着重找出非理性信念的认知,并且注重行为上的改变。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该理论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兼顾认知与行为,比较全面。另一方面,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争议。首先是应用范围有限,对于认知能力不高者就不适用;其次是该理论运用的技术和固定程序的方式可能使得一些社会工作者认为不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最后,人们还关注到该理论背后的伦理问题,因为认知行为理论所运用的技术是由社会工作者实施,而不是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社会工作者将自身的意愿强加于服务对象的危险。

认知行为理论强调要改变行为的前提是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明晰了服务对象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并帮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不合理,但在实际过程中却难以践行,因此我们要在辨识出服务对象不合理的认知之后,协助其在实际的生活中达成改变,而并不能以为服务对象在组内活动发生了改变就认为问题发生了改变,效果已经达成,不需要继续进行服务跟进。

5 结语

大学生对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存在一些错误的和不合理的认知,特别是在与人相处中,因此认知行为理论不仅可使他们识别出自身的不合理信念,还能通过一些行为的干预促使其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学习环境。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理论将着眼点置于人们的不合理认知,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应当具备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敏锐的认知反应,协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在达成服务对象的认知重构时,也需要工作者拥有较高的理性认识水平。也可能正是因为此,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必须高度警惕服务对象的认知表达,并重新构建服务对象的认知模式,使得社会工作者处于高度的紧张与逻辑思维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累的感觉,因此对社会工作者进行督导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学会放松自己,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派恩著,冯亚丽,叶鹏飞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帆.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竺洁.认知行为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理论探新,2009.1(下旬刊).

[4]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5]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段桂芹.个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简介

赵静(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人际交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研究
认知行为干预在口腔拔牙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