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尘埃落定》探讨森严制度中的历史智慧

2019-01-30 10:4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尘埃落定阿来土司

(北京一零一中学)

《尘埃落定》是阿来在1994年完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背景是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解放战争时期。《尘埃落定》主要叙述麦琪家的故事与少土司傻子的生活,其中贯穿着藏家土司王朝兴旺与制度变迁这一主题,反映了长久封闭的藏族地区,在时代巨变时的种种社会现象。阿来曾说“我写土司制度的消亡,实际是要写社会文化的转型,和转型造成的心理震荡。”在《尘埃落定》一书中,可以看见森严的等级制度,本文将以此书为例,从几个方面探讨这种制度之后的历史智慧。

一、森严的土司制度与超越情感的种姓观念

“土司”一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是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接受的朝廷封号,而事实上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怀柔政策。“以土治土”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形式。土司制度的特点是世袭和集权,这种特点是建立在封建制和农奴制的基础上的。书中,土司告诉他的傻子儿子那些小家丁“都是你的牲口”,以及处处体现的“主子与下人”的观念都折射出奴隶制在藏区的普遍性。傻子的土司父亲是皇帝册封的辖制数万人众的麦其土司。其母本来出身贫贱,嫁给土司后翻身成为土司太太,因此身上便有了“土司的骨头”,意味着她无需担心从普通人流落为奴隶的命运,从麦其一家尤其可以看出藏人对种姓制度的信奉。种姓是身份的代名词,在那个地区大地上的人们被分成土司、头人、平民和家奴,等级高的群体想方设法控制低等级,而低等级群体也因此更难以翻身。书中傻子的大侍女卓玛下嫁给银匠曲扎后立刻沦为家奴一层,数月后她就自然从光鲜亮丽的侍从少女变成灰头土脸的银匠老婆,这就是制度悲哀性的体现。

在藏区,骨头叫做“辖日”,它的同义词“根子”叫做“尼”。这种对于骨头即身份的观念根植于藏人尤其是土司心中。身份代表了一切,一切感情来到身份面前都不复单纯,无非成为政治的一部分,亦或是发泄欲望的出口。卓玛把自己献给少土司,她在草原上荡气回肠高歌的却是另一个男人。所谓爱着傻子,目的是用这份爱换来自己理想的真爱。土司和央宗幽会,并把她封为三太太,麦其太太竟“更加骄傲了”,因为如果麦其不是土司,他也不会有能力找到其他女人。相比丈夫对自己是否留有爱恋,麦其太太更在乎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否高贵。因此,骨头,才是一切。

但书中有一种感情是超乎身份的,也就是傻子与失去舌头的书记官翁波易西之间的感情。这也是全书的动人之处和点睛之笔。傻子当然明白用身份做事的方便,他也利用这种身份便捷了他的生活。但傻子总是不一般的,他明白书记官的智慧,他懂得书记官的价值远大于书记官的地位。因此,在书记官失去舌头的游行浪潮中,唯独傻子默默为他难过。只有傻子想到为牢中的书记官送去书籍,因为无论他犯了身份上多么大的过错,他知道知识是胜过一切的。

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们依然把种姓制度和等级观念作为唯一的标准,甚至超过了个人的情感。

二、土司与书记官:权力与知识的对抗

在书中阿来按照他的理解将麦琪土司与活佛和书记官的斗争对应为权力与知识的抗争。权力和知识,二者从历史角度看应是辩证对立统一的,如孔子周游列国,他国国君绝不会因为他鲁国的身份而为难他一样。但《尘埃落定》中,如果从表象上来看,明显是权力更胜一筹。

麦琪土司象征着权力,对于他来说,无论圣贤书如何教导,哪怕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谎言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对于翁波意西和活佛来说,仗义执言,书写正义,根据历史走向提出长久建议才是人生追求。因此两者必然出现矛盾,互相制约,但不至于一方产生压倒性的优势。

在收割罂粟前,活佛告诉土司适时停止,不要再破坏田地。罂粟即使再赚钱,没有粮食就意味着没有安全保障。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朴素,但提炼出来的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然而没有经济头脑的土司依然信发财的邪,把所有粮食换为罂粟。这就导致了大片土司们的模仿。星火起于草芥,由此饥荒、粮食战、独权接踵而至。当整片大地上只有一家土司时,面对外来侵略就显得不堪一击了。因此,土司制度灭亡是历史必然,也是权力与知识抗争中历史理性的一次力挽狂澜。

三、经济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战争

藏族康区少数民族首领被封为土司后,从元明清至近现代,土司除了要向汉人缴纳赋税,带兵从令外,基本在自己领土内处于相对独立与封闭的状态。如果没有黄派特员,人们也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不仅有汉人,而且有白色的和红色的汉人。人们第一次接触特派员带来的鸦片,不了解那东西曾怎样危害过汉人,就一概接受了。这就导致了后面的粮食短缺。而后来的解放军入侵更加速了土司的瓦解。虽然书中最后一个土司也从地球上消失,但从这战争中依然可以看到当今也依然先进的思想智慧。

阿来在书中用摇晃比喻大的历史变迁,共有三次摇晃。第一次摇晃,田地里种满了罂粟花。大地短暂而剧烈的抖动。这一抖动代表了土司统治的动摇。土司面对饥荒,智慧就在不同人中显现出来。展望古今,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经济策略。春秋时期,管仲买鹿亏空楚国,断绝楚国粮食。由此齐国不费一兵一卒,让楚国乖乖归附。而书中,傻子少爷在自家大丰收后分发油煮麦子,利用饥民对粮食的渴望收获了民心,为他的领土做事。相比之下,哥哥大少爷只顾盲打,看上去总是胜仗,实际上毫无效果,侵略其他地区导致人粮两空。从这里可以看出,经济战相较于直接的武力冲突,是一种更高效的战争形式。

傻子少爷的第二个经济智慧体现在自己开创新的经济制度。大少爷失败时,小少爷已经无外患之忧,而是忙于自己亲手建造的边境市场,犒劳百姓,尽享丰收。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一片荒野上做起了王,形成了一个由市场支配的资本主义制度主导的试点地区,是时代新经济的雏形。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支票。傻少爷的边境市场空前的扩张后,他们采用了银元政策,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用支票代替货币。这其实也间接说明了边境市场的规模之大。因此,书中也体现了阿来的一种超前的思想:有经济头脑者才是变迁中的王者。傻子的智慧其实也是一种现实讽刺,辛辣地指出有时看起来聪明的人不一定具有真智慧。

虽然边境地区空前发展,但部落内大面积的战败已经是无法弥补的漏洞,不堪一击的土司王国最终在解放军的机枪扫射下轰然倒塌。傻子的聪慧只是土司家族灭亡途中的光芒一闪。这点光芒虽然不足以挽救整个土司家族的命运,但是它折射出了阿来想要表达的积极思想—民族的曙光,即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经济战正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战略理念,为我们呈现新时代的曙光。

四、结语

本文以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为载体,分析了藏区严格的等级制度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智慧,分别从人们的观念、知识与权力的对抗和经济层面的革命三个角度加以论述,揭示了本书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尘埃落定》的鉴赏和深入挖掘,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藏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情节,从而对当下的民族政策、文化管理起到有益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尘埃落定阿来土司
为了传承的纪念——阿来谈周克芹
攀爬在生与死之间——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论阿来“山珍三部”的生态思想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沉默的先知
云南的土司制度和土司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