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初探

2019-01-30 10:4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人才

(山东工业技师学院)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特质

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有明确的定位,并且制定了教育方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由“技能型专门人才”调整到“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的目标任务。高职教育教育层次具有高等性,教育类型具有职业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高素养和高技术技能两种特点。高职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二、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1.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的需求脱节,不利于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与地区社会经济脱节,不能为地区及时的输送技术型人才。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缺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2.人才培养内容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养

高职学校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一部分高职学校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加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道德修养、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必要的文化素养,被许多高职学校所忽视,不利于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脱节,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3.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单一

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发展。高职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时效性。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合作的范围狭窄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的积极性较高,企业的关注度不足,影响了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1.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为地区经济做出一定的贡献,帮助地区产业进行转型,优化产业的结构。高职学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工种,优化专业的结构,避免设置重复性的专业工种。高职学校要根据地区的产业需要进行专业科目调整,加强学校专业结构和地区产业结构的配合度,优化专业结构。同时,高校要设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有效对专业科目进行调整,培养地区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高技能,高职学校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教育学生。企业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高职学校一定要与企业加强合作和沟通,促进企业参与高职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等。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师资队伍、设置专业科目以及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产教结合的方式。

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方针,高职教育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高职学生自主发展。高职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设置相关的专业科目,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高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创业平台,促进学生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

4.完善质量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高职学校也要完善质量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校和企业多角度的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学校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构建“知识、素质、能力”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全方面发展。高职学校要借鉴社会上的评价体系,构建第三方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四、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职教育保障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高职教育可以进行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等措施。高职学校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高素质技能人才
人才云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