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作者本意与解读自由

2019-01-30 19:31陈文娟
中学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浮华杨绛观点

陈文娟

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导下的文本解读,既让解读者有了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让文本解读有时候背离了作者的本意。诚然,文本解读可以远离作者而存在,但远离不是脱离,恣意解读文本有时非但不能让学生读懂文章的真面目,甚至还会让师生同时迷失在不知方向的解读过程当中。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多受高中语文教师喜爱,即使在没有走入课本的有些地方,也常常被拿来作为范文示教,而在有其课文的地区(如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地区),更是受到热捧。在这样的“繁华”背后,笔者也捕捉到一丝不合拍。现结合对该文的解读,谈谈笔者的所见所思。

一、繁华还是浮华

“甚至有的比赛中会四五次撞见‘老王’。执教者或打煽情牌,大谈特定年代人间真情的可贵与感动,每每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或唱礼赞歌,发掘底层人诚实善良品性,讴歌人性光辉,常常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这是一位教研者听课之后发出的感慨,坦率地说,这样的情形笔者也多次遇到,也多次感慨:一则朴实的散文被如此解读,繁华耶?浮华耶?

语文教学历来有重视情感的传统,而这个感情如何调动才有效?笔者的基本观点是“越一步即雷池”。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读来,绝大多数篇幅都是朴实无华的,坐三轮时所说的闲话,老王感慨自己的“脑袋慢”,老王的一只“田螺眼”,夫妇散步时走到了老王居住了多年的不是家的 “家”,老王送冰,老王生病,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老王死了……这些情节的描写,没有一个是繁华的,非常朴实,朴实得就像我们蹲在杨绛先生面前听她慢慢述说一样。

面对这样的内容,面对这样的文本,面对这样的没有意境的意境,授课者如何才能那样如泣如诉,又如何能够做到慷慨激昂,这是笔者所难以理解的。面对这样的一个朴实的文本,笔者以为还是静下心来好。繁华也好,浮华也罢,都让它去罢。静静地读《老王》中的文字,细嚼、慢品,才是适合《老王》一文的解读风格。这个过程中,不需要激情,不需要眼泪,需要的只是用心去体会。

二、立足作者本意

体会什么?在笔者看来,几乎唯一重要的,就是作者的本意!

毫无疑问,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作”是点睛之笔!何为愧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解读文本最后一段的时候,我们可以走进作者的内心,去揣摩杨绛先生可能的心理:“看着还没有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油,还没有动,鸡蛋,还没有吃完,人,却已离去。换作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会“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进而,对老王内心所能感受到的自己(杨绛)已经领受了他(老王)的谢意,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安”,老王不要钱的本意,与作者执意要表示的谢意,形成了作者内心最大的矛盾冲突,原本是表示谢意的钱,也在作者心中变得具有“侮辱”味道,然而作者又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感觉,并通过几年的思考才“渐渐明白”,那原来是 “愧作”,“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愧是内心的感受,作则将一个个小事升华为一件大事,于是老王在作者的心中不只是一个人,更是自己人生中所行之事的反思。而当自己明白之时,老王却已去世几年。如此可见,老王在作者心中一直是个绕不去的人,是一个让自己思考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

杨绛曾说,“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什么是生命之火?在笔者看来,老王在作者的心中就燃烧了一支火,当老王身裹白布离去时,火萎了,但火真的萎了吗?在笔者看来没有,正因为生命之火实际上并未真正萎去,因而作者才在几年的时间里思考着、总结着。于是,我们读到的实际上就是作者心理上的一段艰难的求证之路,而“愧作”正成了这段求证的最终结果。

带着这样的思路去解读文本,笔者以为是恰当的。这样的解读过程中,以学生对朴实文字的朴实解读为基础,以最后一段所展开的对文本、对作者的思考为动力,其所展开的文本探索之行,行走在符合作者本意的大道上。

三、何为解读自由

在文本解读中我们还看到这样的观点:杨绛不可能与没有文化的老王有什么共同语言,更不可能成为知心朋友或亲如家人,只能“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应当说这样的解读也是符合现实的,甚至在当下人与人的交往中这样的情形也比比皆是。那是否这样的解读就适宜走进课堂呢?可能有人的观点是:这样的解读也可以视作是自由解读的产物,或者说其是基于生活经验所判断的产物……既然符合事实,那走进课堂让学生认清事实,也是可取的。类似于此的观点其实还有不少,如此种种,文本解读确实呈现出多元化。然而笔者却还是持上面的观点,当文本解读脱离了作者本意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往往无法彰显文本的本义。

因而文本解读自由应当是有约束的自由,尊重作者本意,尊重时代特征,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体悟作者内心,了解时代特征,应当成为文本解读最基本的规范。即使需要更大的自由度,那在自由之前也应当以作者本意为基础的解读奠基,这样自由便是合乎逻辑的自由,

因此,文本解读,需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哈姆雷特可以有一千个,但离开了作者本意,纵使是一千个,意义也是有限的。

猜你喜欢
浮华杨绛观点
选择
选择
最短的情书
观点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业内观点
锦绣浮华,生死契阔
浮华尽
现代进行时传承之旅收官站纪实 褪去浮华·拥抱新生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