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并用,促进“德性”文化的养成

2019-01-30 19:31谢先丽
中学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荆轲德性美的

谢先丽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德性文化,讲究天地合德,讲究“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以和为贵”。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优秀典例,调动学生读的思考和写的实践,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根植于学生心中,将传统文化美的外在形式传承下去,就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开出更为娇艳的花朵。本文主要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让传统文化中“义”的思想和优美的形式载体的继承与发扬。

“义”是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重要思想。“义”古体写作“義”,从“我”从“羊”,《中庸》谓:“义者,宜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义之本训为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从羊者,与善、美同意。”所以“义”字本义为正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义”在传统思想中是天地间的至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要反对的东西,一切只求合于义)其道德概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舍己为人的精神;“义”体现在行为上,可以是慷慨仗义,可以是见义勇为,可以是舍生取义。

对“义”的精神赞歌,在语文课本中是处处可见可感的。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烛之武的不顾个人恩怨,在国家安危面前义不容辞,只身退敌师的孤胆英雄形象。这种“义”很直接,很容易感受,但有更多的“义”,是需要教师指引,经过一定的思维过程才能领悟到的。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后,在评价荆轲时,学生就会疑惑了: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看,荆轲的行为实际上是妄想用一己之力来阻挡历史的脚步,这岂不是螳臂当车?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眼中的荆轲总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这是不是违背了历史规律?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荆轲的精神本质,就会发现,千百年来人们称颂荆轲其实就是因为他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不可能有把握全局的历史观,对于英雄,对于“义”,有自己朴素的看法。在弱肉强食的背景下,人们推崇的“义”更多的是扶助弱小,反抗强暴;是牺牲自己,成全正义;更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与果敢。细细品读易水送别一段,不难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里感受到这种悲壮。

这种演化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之“义”,只要用心体悟,在语文教材里的许多文章中都有体现。比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到梁启超先生在演讲里提到 《箜篌引》里的狂人的四句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里到底有一种什么感觉,使作者在听演讲之后的二十余年,在“黄沙弥漫,黄流滚滚的渡口”,仍会“哀从中来”?细细思考,就会发现,狂人的行为里其实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之“义”,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义”,何尝不是梁启超先生一生“悉于国耻事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披肝沥胆,“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的“善变”的一生的写照?这样的精神感召,怎不让身为学生的作者在多年后忆及先生,“哀从中来”?

这种大“义”,是根植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大树上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们穷尽一生,前赴后继去践行的。从孔子的“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的奔波开始;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不愿苟全性命,而愿“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执着延续;一直到《无问东西》里年轻的沈光耀,“出身豪门,是特别有前途的一个人。但因为时代的背景,他决意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奔赴一场劫难,却像是去赴一场盛宴”的继承;甚至到今天,我们无数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科技实力……他们崇尚大义,知其不可而勇敢为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书写了动人的传说。

这种“义”,除了舍生取义,还可以是为人仗义。比如《鸿门宴》里的项羽,虽然因为“妇人之仁”而错失良机,造成了楚汉之争的新局面,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鸿门宴》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气质,足以让司马迁在《史记》里将他放入“本纪”中?足以让后世的诗人们一再吟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细细品读课文细节,不难发现,撇开谋略的考虑,从做人来看,他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的轻蔑,对待刘邦的宽大,对待樊哙的惺惺相惜,都是因为“义”字当先,不愿意暗箭伤人,不屑于仗势欺人,而选择心怀坦荡,光明磊落。所以,虽然失了江山,但却得了人心。

“义”还可以是顾全大义,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蔺相如的忍让和廉颇最后的悔过;还可以是坚守正义,比如《苏武传》里手持旄节,坚贞不屈的苏武;还可以是重情重义,比如李密的《陈情表》里对祖母的拳拳之心,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里对侄子的哀悼之情,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对妻子的缱绻之思,无不真切地诠释了“多情未必不丈夫”。

综上可见,“义”作为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教材中有意突出的一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精神精髓的景仰,何尝不有助于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思考,然后在生活中揣摩践行,无疑是有助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化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常常托身于美丽动人的文辞中。动人的文辞,常常先于思想就征服我们了的眼睛。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不正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栖身的重要枝叶——古典诗文的热爱吗?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其外在的形式美吸引人去阅读,再去思考,从而更能吸引人去领略其内在的意蕴美。通过诵读思考,学生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精神之美;通过仿写体验,更可以将这种美的附着体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传统文化的美在模仿与借鉴中感受得才更深刻。比如学到《滕王阁序》这篇文质兼美的骈文,除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怡人的美景和年轻人的奋发向上精神,更是让学生见识了传统文化的形式美。于是,笔者让学生们借鉴第一段仿写一段骈赋,题材不限。学生写出来的赞美学校和城市的文章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二中赋

荆楚要地,江城名校。背倚天地,首接壹方。临长江而拥东湖,扼汉口而挹武昌。钟灵毓秀,师长显儒雅之范;人才荟萃,学子展敏慧之才。灯火星罗,才俊棋布。学府踞街铺之汇,英才品文理之妙。绮丽楼屋之耸立,气凌广厦;芳菲草木之密布,融光万物。名扬四海,声震八方;纵横三镇,桃李满园。指点江山,王师尊之雄姿;激扬文字,翟学神之英貌。红楼旭日,绿柳闹春;葳蕤学子,志在天下。(王师尊为老师,翟学神是班级同学)

江城赋

荆楚故地,鄂省新都。九省通衢,泽及百湖。临长江而揽东湖,抚群山而倚湖湘。湖光山色,天地灵秀聚于楚;诗华辞美,文采风骚归于鄂。黄鹤展翼,楚地自古留诗篇;雄鱼翘首,鄂都何时不风流?千桥跨江,万莲踏湖;俊杰星罗,英才棋布。波潺潺兮分两岸,风飘飘兮拂三镇。

江滩寄清风于湖旁,龟山纳阴凉于江上。昔乃首义之星火,今则崛起之灵光。滚滚长江,悠悠千年腾奔万里;婉婉东湖,漾漾百年揽尽风光。晨光与飞鹤齐驱,晴川共芳草一色。书声朗尽,响彻江流两岸;曲声唱晚,声穷湖广三江。

日出江上,波涛映进残阳;月落湖畔,清水闪烁婵娟。墨水遥应龟山,汉水并渡长江。高校林立,楚才尽展风骚;名府纷沓,俊杰全汇今朝。三路并起,四通八达。倚天险,靠赣湘。享神州之风光,聚华夏之秀色。江城揽景,惟楚有才。

而学习《陈情表》后,学生都为这篇文章文辞的委婉凄切打动,笔者就让学生自己设想一个情境去写一篇劝诫的文言文,学生的表现也没有令我失望。有诙谐地劝同学不要晚上熬夜白天睡觉的,有劝同学不要老去老师那里偷拿卷子或者多买教辅超越大家的,有劝老师不要占课的,有劝学校搞好食堂的,有劝家长戒烟的,还有劝虎园不要下车的……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热点,无不涉及。以一小文分享之:

上父书

女培言:自吾少年,承蒙汝情,教吾经典,诵吾诗书。有诗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以教子女之敬父母也。循汝教化,吾品行笃正,力求勤奋刻苦,以报父母之恩。汝曾教言:严于律己乃立身之本也。每逢喧闹,或遭诱惑,皆不能忘本心,方能成大器。吾遵汝言,克己守规。

吾入青年,而汝早已不惑。然汝染烟恶习,时不能断。一日八九不觉多,二日一包尚嫌少。吞云吐雾,自得其乐。然烟雾弥漫,扼人咽喉;余烟缭绕,三日不绝。汝知否,时时抽烟瘾难断,口口吸入致肺癌?于己无利,于人亦害。吾常吸汝余烟,晕头转向,不能见其光;昏天暗地,难以显其芒。

吾切思之,汝之年渐老,烟之瘾愈大,而汝之体日衰。吾见汝青丝渐成白发,直板腰成佝偻,每每痛心不已。思汝之厚望,吾恨不能三更灯火笔耕不辍,故望汝亦谅女之心切。吾有鸿鹄之志,不求功名,只争朝夕。每欲耍懒,思汝之告言,遂严格律己。不知汝思否,汝何不能严于律己,思吾之深劝,克制烟瘾?

吾与汝乃亲脉血缘,情深意笃,汝教吾勤学,吾劝汝戒烟,不亦两全其美?自古东流水,一去载千愁。吾今愁汝生白发,爬皱纹,多咳嗽,恐吾难报养育之恩。故汝只念,汝每握烟时,躬亲思矣:奚以抽烟为?吾得何益为?女儿安心否?恳请谨记:女儿呼,需亲听!女儿求,需亲允!

文章情真意切,言辞动人。实践证明,在仿写中,学生,在斟酌字句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融文辞之美与思想之美的不易,更在咬文嚼字中揣摩文质兼美的可能,从形式到内容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如果又能从中学会将好的思想用美的形式表达,窃以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猜你喜欢
荆轲德性美的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