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说的是理解和思路
——《项脊轩志》10分钟说课手记

2019-01-30 19:31张善存
中学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张善存

2018年12月16日中午,笔者有幸参加了本市第三届“名师”评选活动。下面是笔者整理的现场说课稿——

【说课展示】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同时板书课题与作者)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专题的一篇文言文,文章所在专题叫“此情可待成追忆”,也就是说这还是一篇追忆往事抒发情怀的古代散文。作者归有光是明代大散文家,素有“明文第一”的赞誉。遗憾的是,他虽然青年得志,但是中年失意,连续数次参加科考而不中,一生郁郁寡欢,是科考时代典型的失意文人。《项脊轩志》便是他这种曲折心路历程的写照,文章状物抒怀,通过对一间书斋变迁的追忆描写,借以怀念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即祖母、母亲和妻子,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细节中重温生命的温热,述说人生的曲折,从而表达自己读书轩中的喜乐忧思和人生的炎凉感慨。

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文言积累和理解能力,结合课下注解、查阅工具书,读懂文章并不成问题,所以这节课我不会采取串讲法,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在“文”与“言”中穿梭领悟,在文章结构与经典细节的品读中,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和思想底蕴。所以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问答法、合作探究等教法。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学好古代散文,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以上考虑,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层面: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把握“项脊轩”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结构,理解作品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品味典型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悲痛抑郁之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我想,只有把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下面着重说一下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测,积累文言

这一步主要借助多媒体展示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比如:实词“垣墙周庭、乳二世、比去、来归”等,虚词“于、而”的用法等;句式主要是状语后置句像“其制稍异于前”;文化常识如“束发、三五之夜、归宁”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我将随机点拨,并要求整理到摘抄本中。

二、品读第一段,走近项脊轩

学生先自读,然后思考:修葺后的“项脊轩”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室仅方丈,……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与“余稍为修葺,……亦遂增胜”几句描写,不难概括出修葺前的项脊轩破旧、狭小、阴暗;修葺后则相对整洁、明亮、幽美。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还开启了下文,因为我会进一步追问:作者在轩中读书,心情如何?再往后读,学生自然不难理解少年归有光读书轩中的怡然自乐;反复诵读品味“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等语句,进一步体会。

三、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读书于轩中的归有光一直是快乐的吗?这一问自然就带出了第二段的过渡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由此我会点拨本文的结构特点,并指出1—3段为前期之作,4—5段是35岁左右补写。

随后我会追问:从全文看,都写了哪些“可喜”(板书)之事?哪些“可悲”(板书)之事?

此时我会放手让学生再读全文,交流梳理,然后找几个同学结合具体事件作分析概括,并板书归纳。“可喜”之事如:年少读书、妻子陪读、轩遭火不焚(随机板书);“可悲”之事如:家族分离、慈母早逝、功名不就、妻子早死。(随机板书)

分析“可悲”的过程中,我将相机引导学生品味细节描写的独到,比如写到大家族的分崩离析,作者用的是“诸父异爨”,我会板书“爨”的写法,分析其会意之妙;讲到慈母早逝,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动作细节“娘以指叩门扉曰”和语言细节“儿寒乎?欲食乎?”反复品味,深入欣赏。然后让学生再发现类似的细节描写,自主分析体会其妙。

四、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在学生品读细节、把握了行文脉络之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到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学习目标上来,比如设问:归有光在回顾自己生命中的三个女性时,他的感情是一样的吗?这说明了什么?请分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通过研读第2、4段,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情感的差异,对于老妪口中提到的慈母是“泣”(板书),对于“持一象笏至”的祖母是“长号不自禁”(板书),对于妻子却只忆及手植的枇杷树。

这说明什么呢?是不是对妻子的感情不够深厚啊?

这个追问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领悟作者的人生阅历对生命情感的内敛,物是而人非,情深则无言。(板书)

由此我继续引领学生探究“以景结语”的妙处,感受古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深意,同时点明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取舍分野。而这正是归有光此类文章的高妙所在,看似日常生活的琐琐屑屑,其实情感浓烈,深不见底。

五、回扣文本,语文运用

学生再次重读全文后,我将出一联对,借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作者归有光情感的体会。比如给出下联:枇杷亭亭已如盖。空出“上联”,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分组交流后,选代表上台补充展示。

最后我给出“上联:阁中弟子今何在?”供参考。

以此作结,令人难忘,还可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趣味,激发学习热情。

六、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作业是:课下搜索阅读 《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散文名篇,深入体会归有光散文的情感之真和细节之美。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

基于这些认识,对本课我做了以上设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鞠躬)

【认知与感悟】

怎样说课?不管是网络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不陌生,也都有一套路数和自己的做法,但是在这样的评比场合,如何才能行之有效,怎样让自己的讲述合乎要求而又不乏打动评委的亮点?依然是见仁见智而难有定论的现实问题。通过这次实战,笔者以为,要做好这类说课比赛,关键要思路清楚,知道自己每一步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说课,归根到底说的是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如何向评委清晰展示自己解读文本的功夫和教学设计的思路呢?笔者以为应做到“四有”——胸有全局,目有双标,眼有评委,心有学生。

1.胸有全局

说课首先要做到环节齐全,说教材、说课标、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是通常应有的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及板书设计,一般都不可少。但并不是说这些环节都有了就精彩,也并非一、二、三……地依次罗列下去就好,那未免太教条古板。关键看与所说内容的融合程度,最好的做法是,不露痕迹而又囊括于内。比如笔者说课中的“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文言积累和理解能力,……合作探究等教法”一段文字,既有学情分析,又暗含教材理解与教法学法指导,自然融合,简洁清晰。

最不可取的是那种“下面我说教材……下面我说学情……”类做法,如果是这样子按部就班地一一展示,那就把课说死了。另外,完成相关环节要力求善始善终,而不可虎头蛇尾,该说的没说,无疑是最大的失算。

2.目有双标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是我们上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评委关注的要素,自然也是说课的起点和归宿,所以首先要清晰明了,最好是说到明处。尤其是2017年刚颁布的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旧课标的区别与联系理应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弃而不用,或者不闻不问,肯定不是明智之举。为此笔者特意点明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随即提出“基于以上考虑,这节课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目的就在于此!

古人讲“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语),“双标”恰如一课之帅,岂可含混不清?说课也不例外吧。而目标是用来完成的,不是仅说给听课人的,既然前已确定,说课就应该围绕目标展开。有人说课,说着说着把目标给忘了,或者不顾目标随意发挥,那就很难说思路是清晰的。

3.眼有评委

常言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课岂能不看对象?而说课的特殊性在于,它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有相当水准且带着挑剔眼光的专家,眼中无人注定不会获得好评。

除了以上内容和必备环节,笔者所谓“眼有评委”还包括一些细节,比如上台的问候、鞠躬,说课中间的眼光交流(不要一直盯着人家,也不要光看自己的草稿而对评委无视,更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板书时的姿势呼应,说课完毕的结束语,包括着装等等。简而言之,要尊重评委,也多点默契。

4.心有学生

说课本质上是面向特定的几个人当场展示一堂没有学生在场的课,包括备课与课堂的基本过程。所以要有学生意识,要接地气,可以适当有一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东西,点到即可(比如笔者说课中提到的两处名言)。重点还是要放在“教什么”和“怎样教”上,即用什么方法教会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引领,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讲清“为什么”是关键,重难点的突破讲出相关理论依据才有说服力。

做到以上“四有”,思路自然清楚,只要语言表达不是太差劲,结果应是比较乐观的。经历过的老师都应有体会。

一直以为“说课”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说说你打算怎么讲这篇课文而已,经过这次评比,我感觉远不是那么回事,简直就是一堂具体而微的优质课比赛。但与讲课又不同,从某个意义上说,说课说的是自己对课标、教材、学生与课堂诸因素的理解,以及如何把这种理解作清晰讲述;理解的程度决定了说课的质量,而讲述的思路注定了最后的结果。

笔者最大的体验是:说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一堂精彩的说课,是教师教学准备情况和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外观,不仅能反映一名教师的教学功底,而且能体现其驾驭教材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在各类教学活动评比中,屡见其活跃的身影,不是没有道理的。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寒花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