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体间性视域下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

2019-01-30 19:45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史料主体历史

(广东韶关市第一中学)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近年来,有关史料实证的论文不少,所涉及的多是实施的原因、措施、影响,较少有一个新理论支撑下的论证,本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下就史料实证的培养路径与原则,并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一些探究。

一、依托课程标准,活用教材史料

学生形成“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课堂学习,而教材是师生教学中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图文史料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并与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其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特点有助于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适当补充史料,把史料引进课堂。事实上,像教学古代史时,可以引用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在教学中国现代史时可以运用口述史料,在教学世界现代史时可运用影像史料。如在教授抗日战争时,可引用已经解密了的蒋介石日记,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的抗战,这个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师生都可发挥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问题设置为导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这样做学生既开阔视野,又提高学习兴趣,有效的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做到史论结合。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完善与提升,同时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证据”与“史实”的逻辑意识,进而培养起学科思维和学习能力。

二、激发历史读写,培养实证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读写,如布置学生命题,组织历史写作,发讲述身边的故事。可激发起史料实证的兴趣。在学生历史写作中,作为主体的教师指导学生挖掘、记述历史,对社会现象和身边故事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能以辩证的、客观的、多维度的眼光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找、采访当事人、拍照、文字记录等,进行素材的整理和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历史写作拉近了历史与现实距离,像他们的祖辈、父辈们的经历诸如1958年“三年困难时期”的事情就得以感知,增强了热爱当今生活的情怀。在挑选素材、图片、摘抄文献、历史记述中,学生鉴别史料和合理利用史料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选用高考试题,提升教学效率

历史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重证据,叶小兵先生说:“探究历史问题靠的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之,建构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高考试题,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学生也可呈现一些兴趣史料,师生共同对史料进行解读。以2017年全国卷“民族主义”题为例,挖掘和整理中外历史上的民族主义发展脉络,来分析现在美、英等国的狭隘民族主义,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如,2018年全国卷“乡村治理”题,通过历史上的乡村治理与现在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历史的功效就突显出来。

历史高考题大量地采用了历史材料作为命题的依据和素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高考题的遴选、对史料分析、理解以及应用,以期学生能准确的把握史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正确的见解,以更好地应对考试,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史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情、课情来搜集、甄别与选择多种形式的史料,为学生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丰富历史课堂韵味,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四、遵循运用原则,推进课程改革

史料教学应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遵循科学性和适度性原则,同时,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性原则。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选择相应史料;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结合学生智力水平与特点;要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情感和道德养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精心进行筛选史料、准确运用史料教学,就能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促进师生主体间性的交融共长。

五、结语

在历史新课标的五项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教主体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学习主体的学生应提高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全面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史料主体历史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何谓“主体间性”
史料二则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