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深度报道之记者素质分析

2019-01-31 07:19刘一瑾
中国传媒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深度受众

文/刘一瑾

1.新闻写作机器人向记者发起“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AI”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在医学、教育、军事、工业等领域都有智能机器人的参与,如手术机器人、教学机器人等。此外,机器人也可以像人类一样写文章,也已经应用在新闻报道领域,因此在行业内受到了格外关注。

写作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记者的工作压力,但此背后隐藏的是来自机器人的威胁和挑战。今日头条的一个名为“XiaomingBot”的新闻机器人在奥运会开始后的十几天内,关于球类竞赛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写了四百多篇。它的发稿速度非常快,可以做到与电视直播同步。“XiaomingBot”不仅可以通过检索图片自己选择图片,还能模仿人类的语气,被称之为“理解语言妙笔与生文的机器人”,在奥运会上初露锋芒。

机器人写作还处于“初试”阶段“XiaomingBot”“快笔小新”“dreamwriter”还是新闻战线的一名“实习生”只是打打下手,但也不可忽视它的发展前途无量,也许未来某一天它会成为新闻媒体的“顶梁柱”。我们既不要低估技术进步的速度,也不要低估人工智能“自我进化与学习”的能力,十几年后,它们也许会成为记者界乃至整个新闻传播界的“巨头”。多年以前,传统媒体乘风破浪, 而如今却已步履维艰。面对写作机器人的挑战,记者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定位,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控机器人。

写作机器人对新闻业的影响是一目了然的,新闻工作者要正视它们发起的“挑战”,将其潜在的“祸”转换为现实的“福”,使新闻媒体的发展迈向新阶段。

2.记者在深度报道中应与“AI”化敌为友

在这个“碎片化”和“划水式”阅读的时代,记者们决不能满足于迎合快餐文化的需求,从而失去了专业看家本领——深度报道。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中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写作机器人的出现恰好迎合了时代发展需要并且有助于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为记者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报道。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记者不能热衷于低级和肤浅的写作,否则无法凸显出人工写作的优势。因为人工智能已经不止一次被用于新闻传播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人能够深入挖掘和编辑大量数据,根据固定算法生成新闻内容,甚至可以与媒体记者的创作相较量。

据统计,就新闻报道的类型而言,当下的写作机器人主要被运用于体育新闻、财经新闻和财经报道的撰写上,它可以快速、精准地分析数据。然而,报道内容从数据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却非常困难,尤其是和受众互动与交流方面,目前还没有涉及到一些实际情况更复杂的深度报道。除此之外,由于机器人无法进行感性思考,因此无法对事件进行判断,会降低新闻的可读性。它们一般自动从数据库上搜索相关主题的文章,再将其重新整合,严重缺乏原创性。毕竟,任何报道都会渗透着人们的感情、责任和人文精神,而深度报道也需要温度,而这些无法寄予一个机器人太多的期望。

在应对深度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人工智能就相形见绌。例如,深度报道中揭露深刻社会问题的论述等,只能由人来完成,新闻写作机器人只能起辅助作用。实践证明,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机器人更有可能成为新闻记者的朋友,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记者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工作,因此,人们可以专注于写有“温度”、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未来,记者必然会在深度报道中与新闻机器人合作,这将极大地促进新闻报道数量的增加和写作质量的提高,也会是未来新闻报道发展的新方向。

3.深度报道中记者素质的现状

3.1 深度报道记者缺少人文“温度”

首先,一些新闻工作者过分突出新闻的刺激性。在“阅读量第一”的理念驱动下,一些新闻报道添加了很多刺激因素,为了烘托新闻氛围,甚至故意用夺人眼球的词汇,调动观众的猎奇心理来提高新闻阅读量。及时报道新闻是新闻媒体的工作职责和义务,然而,一些新闻记者在确保新闻实效的同时,仅仅以此为目标报道新闻,忽视了新闻当事人的真实感受。

记者的采访技巧对报道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记者不仅要有专业素质,还要表现出人文关怀。然而,如果在采访方式上存在偏颇,就会影响事件的整体真实,甚至无法正确的引导受众。相关部门对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有些媒体置若罔闻,没有真正在新闻事件中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逐渐理性全面地去理解新闻媒体,慢慢发现一些新闻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而所做一些表面工作后,会对媒体产生排斥心理,这完全不利于新闻媒体的发展。虽然有些新闻工作者会在报道中表现出一些人文关怀,但在专业化技术细节的处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在报道中就会有“冷暴力”出现的情况,重视了“温度”报道,但却忽略细节的处理。

3.2 深度报道记者工作作风漂浮

通过观察当下的记者队伍,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记者的工作作风漂浮。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记者要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指导工作,才能抵制外界的不利影响,保证新闻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深入报道的过程中,只有加强自学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行自我约束,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会由于个人利益或其他原因而受到损害,才能够用公平、客观的态度对新闻进行采编,并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记者才能抵制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满足群众的知情权。除此之外,为了使记者能够在工作中积极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培养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可以增强新闻编辑和记者的责任感。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新闻作品的数量,往往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报道新闻事件。一名优秀的记者要有专业的新闻素养,用更具创新性的方式,这样才能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中体现出更高的视野角度和丰富的写作经验,以确保能写出全面性的新闻报道。

4.提升深度报道记者专业素质的举措

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奢侈品”,纵观当今各媒体发表和播出的深度报道,优秀作品也只是凤毛麟角,而普通的深度报道一般都是简单的叙事和填充素材,缺乏犀利而精准的评论分析,受众也无法从中看到事件的本质,更别提达到好的舆论引导效果。那么在新时代下,新闻工作者该如何突破报道瓶颈呢?

4.1 重视人本思想,写有温度的报道

记者在深度报道中要弘扬主流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深度报道的本质反映了新闻事件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复合的社会关系。不管面对什么题材,记者都必须深入挖掘真相,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注重人们的生活状况不仅可以使节目更加生动,还可以促进深入报道再深入下去。因而,通过在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体现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

只有重视人本思想,好好把握社会与人的关系,才能在深度新闻报道中表现出人文关怀,这样的深度报道也将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观众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以后,会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有意识地转化为行动,起到成风化人的良好效果。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民生素材,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报道,传达大众的声音,创作出接地气的优秀作品。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报道各种社会现象,而且要引导受众针对社会现象建立正确的思考,并从理性出发找到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作机器人与人类在写作方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芯”和“心”的体现。尽管新闻写作机器人的逻辑严密,分析数据准确,可以自动生成新闻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只是一些“冰冷”文字符号的组合,毫无吸引力。显而易见的是记者们如果用心塑造出来的新闻作品,不管是镜头前还是文字背后,都融入了自身情感、价值观和人文关怀,能够激励、鼓舞和启发人。

要报道“有温度”的新闻,必须充分发挥媒体各自的优势,将生动的细节详细记录下来,挖掘出感人的故事。中央电视台深度新闻评论类栏目《新闻调查》,在节目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人文关怀”。如果想写出扣人心弦的深度报道,字里行间必须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人文精神,与受众产生共鸣,也是所有媒体都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4.2 深入挖掘事实真相,写有深度的报道

人工智能时代,记者的报道若还是依旧局限于事件的表面,那与机器人写作又有何区别?新时代的记者应当深入探索隐藏在新闻事件表象之后的新闻亮点。深度报道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一种报道方式,如何把握两者关系需要很高的技巧。

写出深度报道的前提就是要进行深度采访,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利用新闻敏感找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进行深度报道之前,记者要以高速的思维运转为驱动力,用细致入微的双眼紧抓新闻线索,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采集工作。采用多种报道方式,新闻工作者要抢占报道先机,可以先用简讯、消息等方式报道新闻,首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激发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好奇心,最后再用深度报道来综合分析案例,既在时间上留住了受众,又可以在内容上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因此,新闻记者必须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深度报道展现出“生命力”,同时迸发出“活力”。

为了报道新闻事实,记者必须深入了解新闻背景。深挖新闻背景,对新闻做延伸性分析,进一步提高新闻的深度。新闻工作者在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主题后,要立刻赶往第一现场找到当事人,通过对事实的层层追问,使真相浮出水面,再联系当今的社会背景,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记者在撰写深度报道时还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要有“换位”意识。在过去,新闻工作者都持有一种“我写我的,你看你的”的态度,两者之间的互动不充分。在新时代下,融合性深度报道更要求记者进一步强化“换位”的理念,不管是在前期准备还是在采写编阶段都要定位于读者。在报道的最后,记者还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站在新闻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报道所用言语是否恰当;第二,站在社会层面,要宏观地把握全局,该报道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形成对受众的积极引导。记者不仅要听受访者说什么,还要注意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的变化等。在采访过程中,随着信息的交流和信任感的产生,他们有意识地化解了被采访者的信任危机,并根据采访大纲,挖掘出更有价值和更深入的信息。如何将“碎片化”“无序化”的新闻信息组织成具有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对记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媒体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日益同质化的新闻报道,具有独特魅力和“故事性”的深度报道往往会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那些热点新闻和有争议的事件,肯定会成为各大媒体的重点报道对象。然而,如果这些媒体报道的主题相同,可能事件的思想定位、故事内容也会趋同,受众阅读深度报道就会陷入毫无新鲜感的尴尬局面。倘若同质化素材不可避免,就必须在立意上有所突破。如果深度报道要突破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提供符合受众利益的新闻故事,并结合社会问题、宏观事实背景、事件与受众利益的因果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记者的采写能力将对深入报道产生直接影响。然而,目前机器人难以替代人类记者进行深度报道,它的写作方式很难准确拿捏,不会彰显应有的人文关怀。

结语

在人工智能新时代,记者的一些工作可能会交给新闻机器人去完成,但报道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还是需要记者去填充完整,并要反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尽管“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但科技发展至今,人类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被淘汰,反而因为技术的创新让生活、工作、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和便捷。机器人归根结底由人所创造被人所用,优秀的记者绝对不会被冰冷的机器所取代。新闻记者与其担心被机器人抢走工作,不如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素质,为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将独到、深刻、有见解的报道展现给人民群众,彰显我们人类应有的人文思想和光辉。

记者必须秉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并且需要戒骄戒躁,怀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时刻关注各种社会事件,努力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新闻,撰写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深度报道,弘扬社会正能量。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深度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