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2019-02-01 01:31张磊北京建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45
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文/张磊 北京建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5

1、教育建筑设计及地域性表达概述

1.1 教育建筑设计的基础

教育建筑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场合。同时,它还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作为育人空间,教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必须以广大学生为中心,充分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构件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充分激发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相应提升。

教育建筑作为学校物质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融入了物质与精神、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内容、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元素,成为一个多元整合体。为了想要设计并建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教育建筑,我们必须在融入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功能组织与流线梳理、材质的运用等多方面入手,充分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体验需求,为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一笔。若是缺少文化灵魂的注入,即使物质方面极尽丰富、多彩,也只是机械式的元素堆积,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探索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以融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丰富其物质属性。

1.2 教育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设计领域的地域性表达即是指在设计工作中充分的运用地方材料、参考地方建筑形式,进而创造出和当地人文历史、技术经济、自然环境等相适应的特色建筑。不同地域的建筑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因为,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往往会受当地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影响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换言之,任何建筑都应和当地的情况相适应,这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因此,地域性建筑设计中需要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丰富人文、地理气候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进而探求建筑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协调融合。我们在进行教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引入地域性的表达方式更加有利于建筑教育属性的展现。

1.3 地域性表达在教育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地域文化是教育建筑设计中着重考虑的一项因素。在设计工作中,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人文风土等制定最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功能的发挥,还有利于成本的控制,降低施工难度。根据《现代建筑》相关理论,教育应该立足于民族传统,充分展现地域特征。可见,展现地域特征是教育建筑的基本属性,除了基本的教育活动之外,还可以用于文化交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地域性表达在教育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域性表达可以促进教育建筑的健康、全面发展。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文化底蕴,体现并传承地域文化是现代教育建筑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代教育建筑的趋同性十分严重,这对教育建筑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将地域性表达引入到教育建筑设计领域,一方面可以为教育建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地域性教育建筑形象是教育建筑健康、全面发展的显著标志。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在风格上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延续了老校园建筑形体、空间形态等校园文脉传承载体,在青岛城区西部、中部以及东部分别形成了鱼山、浮山以及崂山三个校区,三者虽在建筑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采用的校园大门完全一致,遥相呼应,延续了校园文脉。再如,湖南大学的前身时岳麓书院,校园并未建造围墙,大大小小的建筑分布于山间,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建筑群,延续了城市文脉。同时湖南大学校园内的道路和城市道路彼此结合,和城市形成了有效的融合。

其次,地域性表达可以提高教育建筑的魅力。教育建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融入地域性文化和人文元素可以使教育建筑的品质实现大幅度的提升,提高其魅力和吸引力,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为地域性教育建筑的发展带来助力。

再次,教育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建筑设计中可以有效的突出教育建筑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具备明显的地域特色。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现代教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2.1 合理选择建筑用地

在进行教育建筑选址时,应以当地发展规划为基础,同时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如此才能为建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由何镜堂先生设计的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图书馆在选址时就利用了当地独特的山地地形,顺应山势建造图书馆,使得图书馆建筑和地形地貌形成了良好的契合,渗透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同时也成了一处重要景观,为师生带去了良好的观赏体验。

2.2 合理设计维护结构

教育建筑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产所,为了保障学习环境的良好,必须做好维护结构的设计。首先,在选材上最好从当地取材,选择具有环保特性的材料,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同时,教育建筑的维护结构所选材料必须具备保温、防火、隔音等性能。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加气混凝土砌块或是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并在外部设置保温构造。其次,保障通风面积和室内采光,打造良好的室内环境,使学生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且符合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2.3 教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要点

暖通空调设计同样是教育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这项设计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天气因素、气候因素、资源因素等。例如,在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可以设计建造地源热泵系统为建筑暖通空调提供冷热源,这样能够打造冬暖夏凉的建筑环境,同时还能够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就是对地区资源合理应用的典范。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的效率,有必要在建筑室内安装质量监控装置,对建筑室内空去质量进行实时了解掌握,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调整措施,提升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其中比较常用的监控装置有二氧化碳传感器,通常需要安装在距离建筑室内底板1~2m距离处,该装置具有自动报警功能,会在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一定标准时发出警报。

2.4 教育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夜晚上课或是阴雨天光线暗淡的情况,这就需要开启建筑内部的照明系统。为了保障室内光线明亮充足,必须做好电气系统的设计工作。对此,应该根据教育建筑照明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建筑所处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照明灯具,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实现节能。同时,根据建筑内部不同区域的功能在灯具选择上要有所区分,例如对活动室、资料室等空间宽敞的区域,应该选择光效好、显色指数高的荧光灯具。对于卫生间这类使用频繁度稍低,且照明空间较小的区域,可以选择LED灯具,减少能源消耗。同时,为了避免照明损失,可以在不同的区域设置人体感应探测器,根据实际情况对照明亮度进行调节。当然,各房间良好的建筑窗地比是必须要满足的,各功能房间应首先可充分利用自然光源。

3、教育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表达模式

3.1 地域文化内涵及教育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因素

地域文化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它既包括一定范围内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人文特色,同时也包括了当地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因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区别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在起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教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为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育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自然因素,即一定区域内,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植被等对建筑形态产生的影响。其二,人文因素,其中涉及到了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它对建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态来体现的。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崇尚自然神灵和巫文化,因此其建筑形态也充分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理念。其三,生产力因素,建筑建造水平基本上取决于当地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这些生产力因素会转变为当地的建筑特征。

3.2 教育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表达的具体形式

首先,立足整体,合理布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建筑,其设计必须体现出整体协调性,教育建筑亦然,并且还应体现出一种知性之美。想要真正的融入地域性特征,在进行教育建筑设计时,应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对其布局进行合理统筹,做到和谐统一。一般情况下,建筑主体处于50m以内即可,不必刻意的追求高大雄伟,要将重点集中在空间的拓展方面,做到对建筑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构建多样化的教育建筑功能,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可能。同时,建筑布局还应完美的融入到周边环境中,避免突兀。只有将其纳入到城市环境的整体中,才能使其功能达到充分的发挥。在深层内涵上,教育建筑要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与周边环境形成共通,充分考虑其精神功能作用,融入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实现当地教育特色都和文化特色的充分展现。

其次,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内部设计中。内部设计是教育建筑设计的重点,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环境质量。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全面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对此,设计人员要依托于当地民俗习惯,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内部设计兼具灵活和经典两种属性。其中,室内外空间的完美衔接是一个关键点。建筑内部设计要在融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和整体设计形成良好的协调性,避免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环节出现瑕疵。在这方面需要关注两个点,分别是窗户和屋面。在建筑内部各个区域设计中,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的提升门窗透光部分的比值,提高建筑的采光效果。窗户类型最好选择落地窗(注意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或是高侧窗,保障室内自然光源充足。而在屋面设计中,则应体现当地民居建筑的风格,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利用几何图形搭建立体图形,给人以层次分明之感。

最后,教育建筑外部空间的地域性表达。教育建筑外部空间多为公共空间,其包含的元素也多种多样,如道路、水域、草地、公园、广场等。在教育建筑设计中,对于其外部公共空间也应进行一定的考虑,但最终都要服务教育建筑的发展。因此,功能上要具有多样化特征,形式上要具有灵活性特征,同时还应兼具文化品味和象征性,可以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对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其一,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创造新的设计形式,将原生态的自然空间特征充分发挥出来。其二,通过实地调研工作把握作品和公众情感的切入点,在顺应当地地理环境的同时,充分体现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关怀,更好的满足当地群众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建筑是城市建筑中比较独特的一种类型,它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合,同时也承担着保护传承地域文化的任务,因此在进行教育建筑设计中,必须注重地域性特征的表达,将教育、文化、历史传承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高品质的建筑成品。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