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文学批评界的价值体现

2019-02-03 09:41王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

摘  要:英美新批评派在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影响很大,早在1941年,美国作家兰色姆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中就出现了“新批评”一词,这是最早的记载该词的文献,该学派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成为美国大势,随后传入中国,但遗憾的是,他在中国文学批评界一直没有激起火花。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争议和反对的新批评派在五十年代后期逐渐衰落,但其影响时间和范围很大,直到现在,新批评提倡的某些批评学基本方法,某些评价方法,仍然对现在的文学批评领域,特别是诗歌批评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派;现代文学批评;中国现代诗歌;影响双重性

作者简介:王葳(1971.10-),女,汉,陕西华阴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2

一、英美新批评派主张

艾略特,新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者和奠基者,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无个性理论”,“无个性理论”的主要思想被概括为:“批评和鉴赏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注意诗人,而是注意诗。”这就使得文本研究占据了文本赏析的中心地位,艾略特通过降低作者的地位来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主体地位,他坚信,诗人的创作是一个历史的行为,需要在文学历史长河中同前人比较,在比较中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所以艾略特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断地“牺牲”“放弃”自己,力图真实、客观地再现真实的情感世界。诗人不该用作品展现个人情感,而是要用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虚构的意象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它把这种意象称为“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并且这种东西只有在文本中才能找到。最后,它得出一个结论: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远远低于文本的。

他的“无个性理论”将文学理论研究重心转移到文本身上,认识到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这对于准确客观的分析诗歌意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一种把文本看做 诗歌创作意义参照基点的观点。

瑞恰兹继承并发扬了艾略特的“无个性”批评理论,同时,他发明了一套新的理论,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一)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

瑞恰兹认为,科学是无情的、冷漠的。他能够告诉我们宇宙是怎样存在的,人类自己在宇宙中的处于什么位置,汽车是怎么运动的,但是科学不能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信仰因为科学的快速进步而衰退、消失。因此,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至关重要,因为他承担着重新唤醒人们信仰的重任。虽然,诗歌中的事物是“假”的,虚幻的,但是他却放飞了我们的想象力,重塑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可以面对我们的本性,进而恢复它的诗性。

(二)语境理论

瑞恰兹提出,语境的构建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传输、组织,复制然后传达。处在这个过程中的我们,需要分离思想和事物,即我们要把自己的联想能力限制住,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能移情于物。拿语词来举例,语词本事并不代表任何意思,他所表达的意思,都是我们个体情感附加到上面的。思想和语词的关系较复杂,关于如何解释好他,我们需要从具体的“语境”出发,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例如,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简洁,往往能通过一个固定的词语表达很多丰富的意思。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借助语境,来理解他在此处的用法和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语境的作用非常明显,由此可知,单个词语之间的语境关系比多个词语的语境更加晦涩难懂。瑞恰兹语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人们排除掉那些毫无依据的设想,解决许多因为语境不清造成的理解错误,让人们对词语意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语境理论具体应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就被叫做“细读法”,随着“细读法”理论的完善,语境理论不久后便变成为了新批评语义分析的基础理论。

1.细读法

“细读法”就像他的名字那样,是一种细致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没有基础的读者快速的把握那些深奥晦解的作品,也能够使读者在对作者一无所知的条件下,能够大致解读其作品,甚至基本掌握诗歌深刻的主题和内涵。

准确地说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他是一种通过对作家作品详尽分析而快速获得有用阅读信息的阅读方式。在这种阅读过程中,读者似乎拿着放大镜,慢慢地 放大他看到的每一个字,通过细致观察和反复阅读,辅以联想和想象,找到词句的言外之意,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通过第一步的词义了解,将一个一个的词语构成语句,然后通过对语境的理解,达到对全文的理解,最后结合修辞手法对全文的理解做后期把握。

(三)燕卜荪

燕卜荪和“朦胧”两字相伴终生。他的主要成是将朦胧分为七种类型。第一种叫做隐喻,隐喻既是一种比喻手法,又是新批评诗歌的重要根基,分为喻体和喻旨,他在人们对诗句意义的理解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朦胧的第二种类型产生的条件是:一个词或者充当句法结构的词可供选择的几个意义形成了一个诗句的多重意义时,这时候,第二種朦胧类型就产生了。第三种是指诗句中的某个词具有两种含义。第四种朦胧类型是指诗歌中的一句话,因为拥有几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集合起来,构成了作者的复杂思想。第五种则是诗人通过写作明确自己真正的思想,但是由于书写时不明确自己真正的思想,使得诗歌语词在两种不同表达思想之间上下浮动。第六种是通过强调读者的作用来增加对诗歌意义的理解。最后一种想法因为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使得这种“朦胧性”的分析,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并揭示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二、英美新批评派的尴尬地位

新批评虽然四十年代就被引入中国文学 ,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翻译和评论作品。但由于新批评自身的局限性,他从出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批评和质疑,从现存的一般论述来看,新批评被看做 是一种形式主义文论,因为他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文章,他的内容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阐释,没有任何发散或者延续性的内容,他把作品看成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因为这个问题从产生之日便存在,便决定在国内这种理论始终“坐冷板凳”,尽管只要认真读一读新批评理论,就能摆脱对他的呆板形象,但是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这种偏见一直存在,不管新批评理论曾经在英美多么的辉煌,他在中国文坛确实没有什么地位,更别谈什么正面影响。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时对新批评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导致对当下的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的批评家却寥寥无几。

三、英美新批评派的价值

从象征美学角度看,新批评派又被叫做 “有机形式主义”。而艾略特却说,现代文明是丰富灿烂的。在关于什么是文章本质的答案上,新批评家们支持“有机论”观点。他们认为,一部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实现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在“有机论”批评家们看来,“形式”和“内容”不可区分,形式就是内容,他们共同构成作品的生命,二者少其一,作品也失去了它原本的意思。从有机论出发,新批评理论反对脱离内容分析作品的观点,有利于主题的恰当描述,通过对对象征体、“客观对应物”的分析,来理解词语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新批评家对浪漫主义文学评价不高。

重新阅读新批评理论,辨析新批评流行文化,找出新批评可资之处,并同国内文学参考学派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打破不同理论背景、不同理论定位之间的隔阂,客观真实的把握一段时间或者一个世纪的理论文学走向。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新批评理论把文学作品看成“有机体”的观点,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两方面来说,通过结合诗歌的“统一性”、“连贯性”来分析情节、感情的手法,对探求作品意图,是极有参考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陈武.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文学批评界的价值体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

[2]林宝权.“以人为本”看英美新批评派的纯文本理论[J].西部素质教育.2017.

[3]李明.英美新批评理论主张与文本分析术语[M].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