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来源追索

2019-02-05 06:14刘文强
文史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来源

刘文强

摘要:关于秦人以及秦族的来源,学术界一直有着“东来说”及“西来说”的争议。其实,秦族的来源或许是多源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可能已经有了“帝颛顼之苗裔”迁于西北的早期源头;夏代或有其他嬴氏小国的迁入补充;商末时确切地有了中潏一支居于西戎的诸侯地位;周初时又有了“商蓋之民迁于朱圉”的另一重要源头。而夏商周三代也均有着各代主体民族与西戎周边地区族群的补充融入。多源头互相融合发展,至周初终于形成了考古学上相对稳定的具有自身独特面貌的“秦文化”,并于非子时正式开始了秦人的光辉历史。

关键词:秦族;来源;东来;多源

秦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帝国的主要缔造者,其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及后世的兴盛有着奠基及开创之功。然而关于这支对中华民族贡献良多的古代族群的来源,学界一直有着争论,如“秦出东夷”及“秦为西戎”等。本文在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之上,结合近些年考古新发现的相关资料,分四个时期对秦人的来源再次进行梳理及追索,以期能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周时的秦人

秦人的历史,是以非子为开端的。非子的历史,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秦非子,赢姓,名非子。非子之前,其族人唤做犬丘人;因为自西周初年始,非子先族一直在犬丘一带生活。非子时,因其善养马,被周孝王赋予养马重任,并得到周孝王赞赏:“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非子因此获封秦地,为附庸国,并受命延续嬴姓的祭祀,号曰秦嬴,由此正式开始了秦人及秦国的历史。

西周晚期,非子后裔秦仲诛伐西戎有功,获封西垂大夫,后传位长子秦庄公。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庄公次子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后来秦国的强大至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非子之后的秦史,文献多有记载,学界分歧不大。且近年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墓地等处的考古发现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丰满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而非子之前的犬丘嬴氏,从《史记·秦本纪》考察,大约是自商末中涌“入西戎,保西垂”开始的,历经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八世的经营以及后几世对周王室的贡献,终于于非子时建立国祚,开秦先河。

然而对于犬丘嬴氏的早期历史,“清华简”(战国中期史书)的《系年》却有着不同的记载:

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彖子耿。成王屎伐商邑,杀彖子耿,飞暦(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暦(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圉,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殜(世)乍(作)周尸(扦)。

从“清华简”的相关内容可知,武王伐纣时,蜚廉东逃商蓋,商盖反周,周成王征伐商蓋,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朱圉”,把反叛的商蓋之民西迁到今甘肃甘谷境内,戍防戎人,“是秦先人”。商盖便是如今山东曲阜包括莱芜一带的故嬴姓大国。所以,有学者据此认为秦人最早的先人,是从东方来的。

虽则两者记载有差异,然从商盖之民西迁之后,秦先族已在犬丘之地当没有争议。而近些年甘肃等地的考古发现资料也证实,自商末周初起,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秦文化开始在天水一带形成发展。当然,称之为秦文化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毕竟从历史角度考量,自非子时始,才有了秦的称呼。然而从考古学角度观察,不管族名是否变化,这群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始终一致的。也因此,至少从商盖之民西迁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相较日后以关中为中心的秦国来说,秦人确实是西来的。

二、商时的“秦先人”

至于蜚廉之前的秦先族在哪里,《史记》中说蜚廉之父中潏已在西戎,而“清华简”蜚廉东逃本身和《史记》中武王伐纣时蜚廉恰因公在外得以避祸并不冲突。“清华简”又说“西迁商盖之民于朱圉……是秦先人”,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为“秦人东来说”提供了文字铁证,但也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史记》中关于中潏及其先族们的相关记载。“清华简”所载的“商盖之民”首先并不单纯,其时已是随蜚廉东逃的部众与原商盖之民的融合体。其次其若西迁“朱圉”,是秦先人,或是秦族来源之一,却并不能说明当地本来就没有自中涌以来的秦先族部众。且中潏之民与商盖之民同为嬴姓,本有亲缘,不能依“清华简”记载便否认商末周初之际中涌旧民与商盖之民互相融合共同成为“秦先人”的可能性。而综合二者记载来看,武王伐纣之时,曾对西戎地区的商臣蜚廉一族有过屠戮,成王时期局势稳定后又延续商代以赢制戎的做法,迁徙补充与蜚廉一族相亲的商盖之民于西戎之地;可能因为迁人较多且原西戎嬴氏首领蜚廉恶来已亡,以至于“清华简”认为“西迁商盖之民于朱圉……是秦先人”。

商早中期的秦人先族,《史记·秦本纪》记为: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

从中可见中涌之前的秦先祖;但《史记·秦本纪》并未有明确的地域描写,只是述说了自费昌时,商代的秦人先族一直都颇有本领,历代辅佐殷国都有功劳,所以赢姓子孙也大多显贵,后来多成了诸侯。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

《史记》这里的“中潏”,应该便是嬴氏显贵子孙中居于西戎之地的一方诸侯。

而关于中潏之前的秦先族究竟居于何地?西戎之地的中涌一支是何时定居于西戎的?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并不明朗。

三、夏时的赢秦先族

《史记·秦本纪》云:舜因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许姚姓之女为妻,赐玄玉,重封赐赢姓及土地。《盐铁论·结和篇》云,伯益之(由舜)始封秦,地为七十里。李江浙先生考证,皋陶偃姓(偃、嬴一音之转,本为一字)后裔国,分布在山东、甘肃、河南及安徽。诚然,夏时的葛国,即为赢姓后裔之国,约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助少康复国中兴的有鬲氏,亦为偃姓之国,在今山东德州一带。

据史可知,伯益是嬴氏一支的先祖。而根据文献倒推,则伯益父大业与皋陶应为一人;即便不能完全确定,然皋陶、伯益同为东夷赢(偃)姓部族首领当是无误的。而嬴氏后裔国至夏时已有广泛的分布。河南东部、山东地区以及西北甘肃等地,均有赢姓后裔小国。也因此观之,商末中涌一支是商时自别处迁居西北还是夏时就已在西北一带,有着多种可能。段连勤先生就曾考证认为,约夏末商初之际,商族与东夷九夷人曾联合西进灭夏,嬴秦先族正是在这次事件中迁徙至关中地区,进而于中潏时迁居犬丘的。

四、新石器时代朱期的“秦之先”

《史记·秦本纪》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史记》述说了五帝时代秦先族及其嬴氏姓氏的来源。特别是其首句“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不仅和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土石磬亦有篆文曰“高阳有灵,四方已鼎平”相互佐证,而且历年来的考古资料也可对其基本印证,并可据考古资料大致梳理出一条《秦本纪》中所述说的秦先族来源路径。

《吕氏春秋·古乐》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颛顼始都穷桑,后徒商丘。”即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颛顼居帝丘,称高阳氏;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即其后又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栾丰实先生认为,太昊一族及其后裔小国应属距今5000年前后豫东、皖北及鲁西南的大汶口文化,颛顼一支是太昊部族的后裔小国,少吳部族则可能属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的大汶口晚期文化。而根据考古发现资料的梳理,确实有一支来自大汶口文化晚期陵阳河及其周边遗址的部族曾经离开海岱地区,西进至皖北、豫东一带的尉迟寺等遗址,与颛顼西进的相关记载相互印证。

继以日月纹为主的陶尊刻符及大汶口文化大量的典型陶器群与葬俗等西走尉迟寺后,大汶口文化的这部分人群又转而南下,先至长江下游的蒋家山、北阴阳营一带,后又溯江而上,将“日月纹”等陶尊刻符、尉迟寺类型的套缸“祭祀”风俗以及大汶口文化晚期典型玉器等又带至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区域。而石家河文化所处的长江中游地区,正是文献所载的古三苗之地。辗转至此的日月纹等刻符及相关习俗、遗物等,很可能便是古史所载“帝颛顼之苗裔”的文化遗留。

《尚书·舜典》有载:“窜三苗于三危”。《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这是说,尧舜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部分先民曾被迫迁徙至西北地区一带。而我国西北地区齐家文化中大量出现有具有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因素的遗物和葬俗,如齐家文化发现的多孔石刀、璇玑、连璜、玉琮、侧孔钺等遗物以及大量玉器随葬的习俗均具有当时中原地区及长江流域的文化痕迹。且喇家遗址考古发掘曾出土石器若干,其石器的两面多有刻画图案,或一面为圆点,一面为弯月状,或两个同时都有。据此描述,或有可能是自三苗入三危的“日月纹”刻符孑遗。

自大汶口文化陵阳河诸遗址至石家河文化再到甘青齐家文化的一致的考古学文化因素的辗转西走,与文献记载的秦族先祖来源相关史料基本符合,从考古学角度也初步证实了“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等文献记载。正因此,“秦之先”自新石器时代末期已然落脚西北地区也有其可能。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有一支“帝颛顼之苗裔”便可能已辗转来到今西北地区。但这支苗裔是否和后世居于西戎的中涌一支有着承续关系,暂不可知。依目前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齐家文化与秦文化中的继承关系并不多见。那么此支“帝颛顼之苗裔”是否为秦先族源头之一,至少从文献角度而言是有可能的。因此,可以保守推断,秦先族的来源或许是多方面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可能已经有了“帝颛顼之苗裔”迁于西北的早期源头;夏时也或有其他嬴氏小国的迁入补充;商末时确切地有了中涌一支居于西戎的诸侯地位;周初时又有了“商盖之民迁于朱圉”的另一重要源头。而夏商周三代也均有着各代主体民族与西戎周边地区族群的补充融入。多源头互相融合发展,至周初终于形成了考古学上相对稳定的具有自身独特面貌的“秦文化”,并于非子时正式开始了秦人的光辉历史。

猜你喜欢
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适时增加基金来源
图表
图表
端砚收藏的来源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Two circulation regimes of the wind driven Arctic Oc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