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的“孝”与“诚”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现世价值

2019-02-06 11:55孔越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孝悌伦理思想伦理道德

孔越

儒家伦理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彼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百废待兴,百家争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伦理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伦理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伦理思想等,传统儒家思想便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逐渐取得优势并且逐步成为为统治阶级所拥护的正统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一直对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影响。而伴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浪潮推进,我国现代社会也面临着的道德问题也日益剧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儒家伦理对当今青年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当代中国社会也有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强调“仁”与“礼”的道德准则,其核心价值可以简要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为“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作为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封建社会所维护的最核心的社会准则信条,对封建时期的社会状态和政治制度起到了稳定作用,其中“三纲”所强调的是社会中所存在的等级秩序关系,“五常”强调的则是最基础的道德准则。五常之中,仁为体,其余四常为用:义者,宜也,是指人的行为合乎仁的规范:礼者,“节之准也”,“所以正身也”,是指以仁约束人的行为,使之不违背做人的准则。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其顺应历史潮流的一部分价值认识,是对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规范,在两千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仁”,“仁”者,即仁爱,提倡人们之间的尊重和友爱,孔子主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孟子将“仁”落实到政治活动之中,推行“仁政”说,并且在孔子的基础上,从“爱人”发挥到“爱物”,提倡“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推行民本思想,将“仁”上升到国家政治管理的高度,认为实行仁政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根本之道。在“仁”这一核心价值观中,孔孟将其囊括了诸如孝、悌、忠、恕、智、勇、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关乎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道德规范,“仁”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孟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一、孝悌之道

“孝悌之道”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百善孝为先,从封建社会时期开始,由分封制开始的等级制度便要求着人们严格划分“君臣父子”的明确界线,遵循森严的家族礼教。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十分尊崇孝悌之道,《论语·学而》中写“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孝悌之道之中,包括了君臣父子的家族封建制度,是为人民大众所默认和普遍接受的社会准则,维持着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睦。

传统社会中对孝悌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以孝治国的观点,孝道作为优良的道德传承之一,早已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社会人文之中,当今社会也不例外。传统孝悌之道的傳播与发展,对于身处在社会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深刻隽永的含义。

首先,孝悌之道是人们日常伦理道德生活中最基本的准则规范,对家庭成员自身来说,增强处在家庭中的个体对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内化为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心伦理道德品格修养。其次,对于家庭这样一个小集体来说,拉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尊敬父母、爱护兄长促进家庭的和睦相处,而且对于家庭成员的生活幸福度也有极大的提升。家乃国之根本,一个国家想要稳定长远的发展下去,首先需要保证的便是每一个家庭的稳定和谐。最后,孝悌之道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活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社会中,孝悌之道在家庭关系的伦理道德方面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其对于现代社会依旧具有着无与伦比的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孝悌之道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及伦理思想史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其思想理论精髓早已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其进行发扬和传承也变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任。总而言之,这一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孝悌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最为重要与根本的核心理论,它维系和调节家庭成员亲疏关系、维护家庭稳定和谐、保证社会长远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指导作用,

二、诚信之道

“信”乃五常之一,有所谓“诚为本”,“诚”与“信”也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两个基本范畴。诚信之道贯穿于整个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子贡问政时,孔子答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如果国家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那么这个国家便不能存在于世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孟子也反复提及,“提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诚信之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和奉行的个人道德准则和治国根本方针。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一步步加剧后,诚信缺失的现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严重,诚信之道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依旧举足轻重。

首先,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儒家伦理思想认为诚信来自于人的本心,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思想道德修养,它是规范和约束社会存在中的个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个人道德修养规范中必不可缺的道德品质。其次,诚信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对于处于社会大环境下的人际交往,诚信的缺失会导致负面的结果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行为活动,只有信守诺言、诚以待人,才可以保证人际关系交往的和谐融洽。然后,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所有的经济活动也都离不开一个“诚”字,商业的交往行为活动中遵循诚信之道、做好以诚为本,保证做到公平公正交易,遵循“诚”“信”原则的商业行为活动,方可带来一定的信誉以及相应的经济利润。最后,诚信之道也是治国之本,(《论语·颜渊》)中说“民无信不立”,老百姓对于国家的“信”是国家得以存在的根本保证,这也要求国家治理过程中做到一个“信”,信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只有在治理国家中做到“诚”“信”,才有可能获得相对于的“信”。上行下效,只有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遵循诚信之道,才回带来良好的诚信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诚信之道的养成有助于改善社会个体的内在本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诚信思想规范的确立。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在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对于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新解读,是在其历史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的新阐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为在中华名族文化和思想道德中根深蒂固的特色伦理道德理论,作为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存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与发展也都有教化意义。我们需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化的眼光对儒家伦理思想加以新的解读和阐释,更好地实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转化。

参考文献:

[1](春秋)孔丘著;梁知注评.论语.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01.

[2]崔宜明,朱承著.中国伦理十二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01

[3]许凌云著.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03.

[4]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08.

猜你喜欢
孝悌伦理思想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