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的护理管理探讨

2019-02-09 14:34于值昌叶国民
关键词:系统化医学影像影像学

吴 荣,张 强,于值昌,叶国民

(贵州省骨科医院医学影像科,贵州 贵阳 550002)

前 言

医学影像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通过超声、CT、X线以及MRI等影像学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但是由于检查的设备较为特殊,且是在封闭的空间环境内完成相应检查的,因此较易导致患者的心理方面与生理方面处于应激状态[1]。故在医学影像科中需加强护理管理工作,通过全方位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配合度,以此促进医学影像学检查的顺利开展[2]。本文就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在医学影像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讨,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的研究病例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医学影像科接受的78例患者,应用电脑随机抽签软件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39),所有患者均接受MRI、DR以及增强CT等检查。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为22例,女性为17例,年龄范围在2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6±5.8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为23例,女性为16例,年龄范围在22~76岁之间,平均年为(46.99±5.41)岁。使用统计学软件抽签方式对两组研究病例的一般资料计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即叮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病房的干净,告知其检查的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耐心为患者接受检查的注意事项与安全性等,告知其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训练患者正确的呼吸与屏气,加强介绍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与相关禁忌。②介入治疗:介入治疗需在影像学监视下进行操作,护理人员需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对患者的情绪状态、体征状况进行观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此降低感染的发生几率;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弹性较高的血管实施穿刺操作,同时还需做好穿刺点的消毒工作[3]。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以鼓励的方式疏导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并积极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耐心为患者解释影像检查中的问题,以此增强患者参与检查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医学影像科患者的配合度、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进行详细观察并对比,其中护理满意评分是通过向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经过相应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配合度为9 4.8 7%(37/39)、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7.56±5.87)分、SAS评分为(43.59±2.87)分;对照组的配合度为71.79%(28/39)、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3.26±4.11)分、SAS评分为(56.98±3.87)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7.48,t值=7.00、7.79,P<0.05)。

3 讨 论

医学影像科室已逐渐转变为主要科室,影像科的患者常存在科室交叉的现象,因此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具有特殊性,且护理管理措施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4]。系统化护理管理主要是从患者的身心感受出发,对其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展开检查,以此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配合度、护理满意度评分、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系统化护理管理中包括健康宣教、介入治疗以及心理护理,其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影像检查的认知程度,以此减少患者的错误认知;系统化护理管理还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有效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另外提高患者对影像检查环境的适应力,能有效避免因封闭的空间环境而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与满意度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应用系统化护理管理,还能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与不良情绪,有效提高医学影像科的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诊疗顺利进行[5]。

综上所述,对医学影像科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管理,不仅能有效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在检查时的配合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系统化医学影像影像学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影像组学在核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介入性超声医学影像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