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急诊PCI结合体外心肺复苏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策略

2019-02-10 04:04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50期
关键词:心肺肝素组间

张 雪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2)

这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医学水平不断提升,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仍旧居高不下,而且有着往低年龄化趋向的特点。体外心肺复苏可在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迅速恢复血流灌注与气体交换,增加除颤成功率,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脏再次骤停,复苏成功率相对理想。体外心肺复苏成功后,开展急诊PCI是预后改善中的重要措施。本文以48例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急诊PCI结合体外心肺复苏术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来自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于其中选取48例用于本研究。纳入标准:急性心肌梗死确诊,心电图显示为心脏骤停,经传统心肺复苏抢救后,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仍异常。排除标准:体外心肺复苏禁忌症,凝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多脏器功能衰竭,脑死亡,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以是否院内死亡为依据,将48例患者分为2组,24例存活者设为生存组,24例死亡者设为死亡组。生存组中16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最小29岁,最大81岁,平均(43.29±3.6)岁;8例正后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10例广泛前壁梗死。死亡组中19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最小33岁,最大75岁,平均(49.26±2.8)岁;2例正后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16例广泛前壁梗死。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均进行常规性、人文化护理。

1.2 方法

(1)体外心肺复苏护理:普通肝素0.5 mg/kg,10 min后插管;股动脉深度:侧孔后5~8 cm,股静脉深度:侧孔后30~40 cm;如下肢血运情况不佳,行侧路循环;10 mg肝素与1000 ml人工胶体混合;初始流速调节至4.0~5.0 L/min,转流期间,间断使用肝素(小剂量),活化凝血时间160 s左右,流量2.0~3.0 L/min。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护理后,患者状态持续稳定,左心功能明显改善,氧合指数超过200 mmHg,可逐渐降低流量;流速6h以上均保持在1.0~1.5 L/min,且血管活性药物减少,血氧饱和度、血液动力学仍处于稳定状态,可进行撤机。

(2)急诊PCI护理:体外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且自主心跳恢复,可开展PCI治疗。结合病情,在护理的过程中,可适当加用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

术后,可继续使用辅助流量500 ml/min时,可减少肾上腺素与多巴胺用量,肾上腺素0.05 μg/kg,多巴胺5 μg/kg,血液动力学稳定,可尝试撤机,撤除1 h仍稳定,可撤除相应管道。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情况: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撤机情况(撤机率=撤机例数/总例数×100%);(2)体外心肺复苏72 h内血液动力学指标: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3)血液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肌酐。

1.4 统计学分析

基于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指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计量指标以均数(x)±标准差(s)的形式描述,组间差异检验分别采用x2和t,P<0.05,表示两者结果比较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生存组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比死亡组长,两组对比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生存组撤机率高于死亡组,两组对比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

3 讨 论

本研究指出,选取的48例患者中,有46例成功撤机。心肌梗死造成的心肌或循环受累,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生存组体外心肺复苏进行后48 h,平均动脉压高于死亡组,可见该因素与患者存活出院有一定联系。经过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缺氧缺血性脑病,致使其长时间滞留于院内。然后,我们进行了有效的护理,护理后发现死亡组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严重,且存在大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现象,住院通常会在72 h内死亡,生存组患者入住心脏监护病房的时间较长。

猜你喜欢
心肺肝素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