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19-02-11 05:29闫少华郝娜娜刘新华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政治

闫少华, 郝娜娜, 刘新华

(1.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三峡大学 机械与动力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启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进军的新征程。《方案》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017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的正式公布意味着“双一流”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当前,网络正在以各种方式渗入高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当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现状和展望,近年来学界研究并不多见,这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并不匹配。因此,本文着眼于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矛盾,并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驱动力。

一、“双一流”建设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双一流”建设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其总体目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双一流”建设不仅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新的价值赋能,还有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和实现一流大学精神与文化的传播。

1.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价值赋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才能培养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方案》在总体要求中的指导思想部分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1],在建设任务中再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1]。“双一流”高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应该时刻突出其政治属性,让“立德树人”引领高校的人才培养。当前,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网络技术及其所内蕴的深层思维已然对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产生巨大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开始关注网络技术的深层逻辑及其启示。“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借鉴新技术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网络技术及其思维如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助力。“双一流”建设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价值赋能,使网络创新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双一流”建设的推动力量。

2.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更新换代。从早期以万维网网站、电子公告(BBS)、电子邮件等应用技术为典型代表的WEB1.0阶段到以博客、社交网络、网摘(RSS)、维基(WIKI)等应用技术为代表的WEB2.0阶段,再发展到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WEB3.0阶段[4]68,其教育范围越来越广、覆盖面越来越大、传播方式越来越便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点建设阵地[5],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与扩散,从而影响受众的价值选择和精神生活。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善于借助自媒体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全面开展,但“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4]69缺少发展平台和激励机制。“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如何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进行教学和科研指明了方向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双一流”建设,利用网络实现自身发展建设的优化升级和资源整合,不仅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建成一流学科,还要通过网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形态的转变。

3.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一流大学精神和文化

《方案》在建设任务部分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中要求:“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1]。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大学精神和文化已有成效,并且帮助高校树立其品牌和形象。比如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国“国民精神”,做“好公民”和“合格公民”;法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新加坡高校强调国家意识,注重培养有品德的人;英国以隐形的形式将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历史教育作为本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等[6],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大学之学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包含求学求知、为人处事以及道德文章的博大之学,其中就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双一流”建设发展大势,利用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文化,使高校成为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具有内涵和神韵的灵魂栖居之所,使青年学子在高校汲取人生发展的精神养分。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任何事物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矛盾运动,尤其是将网络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后,教育理念、内容、形式之间的困境凸显,这与“双一流”建设中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要求并不相符。

1.教育者的虚拟性和受教育者选择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前景,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网络教育者身份虚拟的情况也导致教师参与内生动力严重缺失。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教育者处于虚拟的状态中,以传播信息的载体,依托数字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大量的信息。同时,网络自身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虚拟性使师生双方脱离真实的人际交流,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包含的良性互动反馈;隐蔽性体现在可以匿名发表言论,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无法感知所接受的信息是否真实,这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教育方式产生了冲突。其次,受教育者信息选择的多样性、交互性、便捷性,一方面满足了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和参与其中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也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主体性迷失的状态之中,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教育者的虚拟性和受教育者选择的多样化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和受教育者关注度之间的矛盾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肩负着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趣味性等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将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政治观念嵌入网络之中,使大学生在无形中获得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与个人修养的提升。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滞后,而多元价值观的海量信息在不同平台自由、即时和广泛地传播,传播内容的审核与管理、娱乐文化的过度传播、舆论引导的弱化等网络乱象还有待规范。虽然这些传播信息确实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一些幽默、生活化的信息能在短时间内使人达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满足大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但是,传播内容质量上缺乏管控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日益显露,经营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精心设计网络内容,使受众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忘记时间流失,甚至无原则地接受网络观点,出现“一入抖音深似海,从此学习是路人”的情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海量信息淹没、娱乐信息过量与舆论引导弱化,导致受教育者学习积极性下降和参与度低。滞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给予受教育者有效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

3.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与学校育人协同性之间的矛盾

信息获取碎片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为师生提供诸多便利,但也有弊端。首先,信息碎片化不利于大学生获取系统知识,难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网络碎片化信息泛化,大学生无法筛选学习所需要的内容,过多地浏览无效信息会消耗其时间和精力,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碎片化和简单化,无法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难以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教育。最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形成协同作战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其他各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仍是各自作战,并未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教育资源和信息不能共享的状况无疑会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守正创新为着力点,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协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关系,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1.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判断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分析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去中心化,但又必须利用创新思维和信息技术保证在平等前提下使教育资源得以被充分利用,那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安排学习规划,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价等。教育者只有提升了信息素养,才能为大学生建立特色网络空间,赢得先发权[8];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自媒体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可以通过提升信息素养来解决其网络学习主体性迷失的问题。大学生要提升的信息素养包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需求的能力,有基于信息需求确定教育信息源和检索方案的能力,甄别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提升学生获得感

将网络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网络以其互动性、便捷性、流变性的特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双一流”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老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方式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是对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体现了教化育人、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灵活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双一流”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就要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将传统教育的严谨性与规范性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教育进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全方位把控的误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需求心理,建立新型信任关系来激活受教育者的参与热情;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网络传播技术,加大教育内容审查力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及时推送教育最新动态,引导校园舆论走向;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激发师生双方教育和学习的内生动力,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现实转化,从而提升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3.引领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精神和文化

“双一流”高校要培养的是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氛围至关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单一,氛围不浓厚,特色不明显。教育者要抓住网络的本质,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9],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采用分布式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任务根据教育共识进行分散安排,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门、教务处、各学院联合起来,建立联动协同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齐抓共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双一流”高校应当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方案》强调:“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1]。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其民族的主体性。文化是为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文化必须具有保证民族独立、促进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10]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征,要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结合高校自身理念和传统引领打造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前瞻性原则,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创新教育内容,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观念,追求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进步性,凸显一流大学精神和文化特色。

总而言之,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是大势所趋,“双一流”背景下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更新突破,有利于高等教育向更深层次迈进,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加强内容研究,方式创新,创造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激发教育内容向多元化、生活化、日常化方向发展[11],在网络环境中形成文化观念和价值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就会得到凸显。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