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模式提升介入科护士评判性思维倾向的研究

2019-02-11 21:57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472000穆晓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7期
关键词:沟通模式正性评判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472000)穆晓红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为我院介入科的20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47岁;工作年龄最长为24年,最短为1年,平均工作年龄为(6.51±0.35)年;中专文化水平10例,大专文化水平8例,本科文化水平2例。所选护理人员均对本次研究知情,配合度均较高。本研究将实习护士、进修护士、助理护士、连续休假超过3个月的护士、对本研究不知情的护士排除。

1.2 SBAR沟通模式实施方法 (1)成立SBAR沟通模式护理管理小组,组内包含1名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4名责任护士以及13名护士,由主管护师对护士进行专项培训,注重培训护士提升自身的评判性思维,提高对护理问题的预测以及处理能力,待考核通过后再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2)实施SBAR沟通模式:①S(现状):由相关负责人对介入治疗患者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存在的时间、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严重程度进行介绍。②B(背景):小组成员共同对护理管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如患者的疾病史、症状体征表现情况、对介入治疗的适应性等)进行探讨。③A(评估):评估护理管理问题对患者本人、对患者家庭、对护理人员甚至对医院形象的不利影响。④R(建议):小组成员共同商讨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以往的护理管理经验、当前的患者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加强对患者的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意外事件,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1]。

1.3 观察指标 用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表对SBAR沟通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护士的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护士的护理服务态度、介入操作水平、对紧急事件的处理等,共计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士的护理管理服务质量越好[2]。在SBAR沟通模式实施前后用护士评判性思维倾向评估表评估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比较实施前后各种倾向的百分率。统计SBAR沟通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100例患者中的不良护理管理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表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SBAR沟通模式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SBAR沟通模式前,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为(72.36±2.21)分,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为(89.31±3.05)分。实施前和实施后的质量评分对比,P=0.00,t=20.12。

2.2 实施SBAR沟通模式前后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比较 研究发现SBAR沟通模式实施前介入科护士的强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率为0.00%,正性倾向率为30.00%,倾向不明率为50.00%,负性倾向率为20.00%;而实施后分别为20.00%、70.00%、10.00%以及0.00,前后差异明显,P<0.05。

2.3 实施SBAR沟通模式前后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SBAR沟通模式前,介入科护士护理管理的100例患者中不良护理管理事件的发生率为10.00%,而实施后的发生率为3.00%,P<0.05。

3 讨论

为优化介入科护理管理质量,本院采用SBAR沟通模式,经研究,发现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介入科护士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护士的正性和强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率也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而倾向不明率以及负性倾向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除此之外,SBAR沟通模式实施后100例患者中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SNAR沟通模式实施前的发生率,P<0.05。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本院在介入科护理管理中实施了SBAR沟通模式,建立专业护理管理小组,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正性评判性思维,从护理问题现状介绍、背景分析、问题影响评估以及护理管理建议方面展开护理,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能力,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介入科护理管理中,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倾向积极化,不良护理管理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提升,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沟通模式正性评判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高校辅导员正性道德情感刍议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