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设计的探究

2019-02-11 06:03梁辰浩胡蝶
神州·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参观者藏品博物馆

梁辰浩 胡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时刻影响着大众求知方式的变革。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收藏、研究与展示的机构,而更应成为面向社会和大众的文化教育机构与信息咨询中心。数字博物馆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被认为是把一般博物馆的收藏、陈列、研究、教育娱乐等功能用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博物馆。数字化技术融入博物馆展示设计,创新了展示方式方法,丰富了展示内容,更吸引公众参观博物馆,了解藏品信息。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的现状,反思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一、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的发展意义

1.有利于藏品保存

对于文物类藏品,传统的保存方式需经过复杂的流程,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且需要占据很大的空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物在展览和运输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损,有的实物因为年代久远,其抗氧化等能力呈消退趋势,稍不留神就会对文物造成无法复原的损坏。还有些博物馆因为建筑与设备过于陈旧,无法满足藏品的基本保存条件,因而加速了藏品的氧化。藏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宝藏,因此在保护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数字技术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完整的将藏品资料进行保存与整理,从而使今后对藏品的研究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并实时更新研究成果,大大降低了易损藏品的曝光度与接触次数。对于一些不易搬运的藏品可以采取数字化展示,从而减少因频繁的搬运和展示给文物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坏。数字化藏品是基于三维技术,配合文字与影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展示,许多不能以实体呈现或已损坏的藏品也可通过复原技术展现,使传统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功能得以加强。

2.有助于藏品研究与文化传承

藏品数字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博物馆对藏品的管理水平与保护措施,还能促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博物馆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将数字化藏品资源分享到互联网平台上,任何兴趣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检索与研究,打破了以往研究人员只能通过有限的权限进行观察与书籍资料的查阅进行藏品研究的局限,不仅利于学术交流,同时也提高了研究效率。由于数字化藏品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因而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均可平等的分享藏品资料,并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经验交流。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为资源的共享和学术的交流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上,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面临失传和遗忘的困境,数字技术则可以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永久的记录下来,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了解与铭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的长河里永远保留栖息之地。另外对于像石窟、墓穴、古建筑等不可搬运的大型文物群来说,天灾人祸随时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利用三维扫描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和立体成像等技术可以将大型建筑群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细节转换为可视化的立体视图,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如今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与记录是世界各国政府大力推崇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各个著名博物馆已有专门机构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已向世人分享了他们的成果。将藏品数字化处理不仅体现出历史的无价,也反映出当代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3.提高藏品的观赏体验

通常传统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比较庞大,其建筑内部展厅与展室以主题来划分,因而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展厅之间漫步的方式,并配合文字说明或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经验交流。由于参观博物馆的人群来自各个文化层次和年龄段,因而参观博物馆的目的和兴趣也会截然不同。然而传统的博物馆很难实现内容上的大幅度变化,在设计展览内容上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意愿,参观者只能按照统一的路线观看同样的内容。而如今博物馆展示理念认为,藏品的展示价值应以观众的亲身体验为核心,做到“以人为本”。博物馆不应是拒人千里的历史殿堂,而是一个可唤起回忆与求知欲的综合体验空间。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人们就可以“畅游”虚拟的博物馆,突破时空和时间的限制,方便每个参观者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不同展方与参观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体验共建的综合利用。另外数字化博物馆通过数字媒体素材为参观者营造不同文化氛围,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让参观者得到感知,使人们在参观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沉浸感。

二、数字技术在藏品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

1.数字媒体在实体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

数字博物馆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被认为是把一般博物馆的收藏、陈列、研究、教育娱乐等功能用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博物馆。因此将流媒体音频与视频、Flash交互动画、全景图像和三维数字技术相结合,配合多种传感器以及互联网的使用,对参观者的听觉、视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功能进行模拟,让参观者深刻体会展品的魅力,使博物馆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将流媒体音频与视频技术运用在展馆的各个区域,辅助实体藏品的展示与说明。基于流媒体的实时交互控制和即时浏览特性,参观者对展品的物理体征和历史背景等信息能够进行全面的了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而言,数字技术的介入使藏品的展示能够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的交流。博物馆数字化藏品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增加了公众观看藏品的趣味性,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公众了解藏品的积极性。环幕投影系统是一种视听高度沉浸的虚拟仿真显示环境,采用多台投影并形成一个环形的投影屏幕,屏幕的环形弧度不低于100度,不高于360度。由于其屏幕尺寸宽广,参观者驻足屏幕前会感觉视觉完全被屏幕包围,再配合环绕立体声音效,使观者充分体验到身临其境的三维立体视听感受。

2.虚拟交互技术带来的创新浏览体验

交互技术是工程师与艺术家基于技术平台,为观众打造的虚拟互动体验空间。交互活动可以同时在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中进行,指引观众通过不同的方式体验自由创造。当今最流行的虚拟交互技术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稱AR)。不同之处在于,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者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它将多三维动态影像与实体行为进行交互式融合,使用户深度沉浸在该环境中。而增强现实是一种实时地运用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配合相应图像的技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嵌套在现实世界中,并进行互动。简单来说就是将现实中没有的或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事物与环境,通过数字技术逼真的模拟出来。VR技术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分为基于三维几何体建模的VR技术与基于图像绘制的VR技术的两种实现形式。相比其它多媒体形式,三维方式可以全方位地展现藏品全貌,常用于古建筑研究、文物数字化修复等工作。2016年故宫博物院在斋宫西暖阁展厅举办的瓷器展上首次使用了VR技术。在展厅的不同区域安放 VR 视频交互观影设备,观众戴上VR眼镜并操作手中的遥控设备,就能够体验在考古现场的游览,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考古工作。并且观众还能在虚拟的考古现场看到逼真的考古工具、瓷片残瓦等环境细节,甚至可以“参与”文物的挖掘工作。

相对于VR的全方位虚拟体验,AR则带给参观者另一种不同的视觉体验。参观者只需运用手中智能设备的摄像头,就可以在连接互联网的情况下全方位视角感受到真实地视觉体验。2016年谷歌推出的Google Arts&Culture APP将数千家博物馆与艺术家的作品与相关的历史文献与视图数据进行整合,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摄像头对准相关展品,就可以获得有关的文字信息、语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而加拿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也采用了AR技术,参观者用智能设备的摄像头对准恐龙骨架,就会看到突然“复活”的恐龙,大大提高了小孩子观赏热情。

3.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博物馆的发展

由于使用电脑通过浏览器访问网页版虚拟博物馆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因此移动化已成为当今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智能电话与平板电脑以其易携带的优势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碎片时间,因此各大博物馆已经将目标市场转移到智能移动终端,在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的同时也要将研发手机应用软件作为主要目标。自2013年起,故宫就已经开始对手机APP的研发,至今在苹果App Store上架的APP已有九款,如《每日故宫》、《胤禛美人图》、《清代皇帝服饰-故宫出品》、《皇帝的一天—故宫出品》和《紫禁城祥瑞—故宫出品》等。故宫博物院已经对其180余万件文物中的30余万件完成了平面影像化,实现了可供所有人欣赏与研究的高清影像。数字故宫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虚实相结合的线上博物馆,并且赋予其脱离实体博物馆而存在的实用价值。《每日故宫》APP每日都会甄选一款故宫珍品,带领用户探访禁城别院,感受传世珍品的惊艳细节,领略故宫藏品不竭的历史生命。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的著名博物馆都已经在各大应用市场上架了官方虚拟博物馆APP,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卢浮宫、伦敦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无论是精品展示还是一般藏品展示,这些APP除了基本的图文信息和多媒体描述外,还链接了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文献资料以及与作者相关的其他作品。并且加强了对藏品展示的细节处理,因而用户可以从容不迫地对藏品的任意局部进行放大观察。

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1.注重教育传播与知识共享职能

博物馆的数字技术特色在于它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因而数字媒体在未来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博物馆所包含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扩大了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便于人们获取所需知识。然而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大都注重研究价值而忽略了其教育意义,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知识普及与兴趣挖掘。因此,数字博物馆作为一个学习探究的平台,应为学生和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对话与资源共享为一体的线上场所。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者与博物馆数字资源之间可以公平的展开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的提高。

2.采用众包模式完成藏品数字化工作

文物古籍数字化处理与信息采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与财力,不仅进度缓慢,难以看见成果,有时因为涵盖的知识细腻繁复,更会使研究团队望而却步。而合理运用众包模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研究效率,还能减少人力与物力的支出。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互联网用户。维基百科与百度百科就是运用众包模式的成功案例。通过将编辑权限授权给互联网用户,任何人都可以在自身擅長的领域参与词条的编纂工作,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制作团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打造了一款知识分享的网络平台。藏品数字化处理工作同样可以采用众包模式,将全球范围的志愿者通过网络汇集在一起,打破了以往因时间、空间和专业性等方面的种种限制而难以寻求参与者的困境。通过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共同努力与协作,线下与线上资源整合的同时进行,众包模式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领域的应用发挥着不容小视的积极作用。

3.加强藏品数字化的实用性

藏品数字化展示真正要展示的是藏品本身,而不是技术手段本身。现在很多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往往将新科技作为吸引观众的亮点,而忽略了展品本身。并且一些博物馆在展示藏品时大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有时只针对单个藏品进行说明,缺少了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文献资料和同类藏品介绍,没有形成知识网的完整体系。因此藏品的数字化展示应明确数字技术的运用方向,实现技术应用与藏品存在价值无缝融合,真正做到画龙点睛,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技术喧宾夺主。这就要求展示设计人员对展览的内容具有深刻的文化理解,并结合自身的艺术涵养,综合分析数字技术对藏品展示带来的利弊,力求以观众为中心,使参观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数字技术所表达的展览境遇里。

参考文献:

[1]陈刚.数字博物馆概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博物馆,2007 (3).

[2]甄朔南.正在兴起的数字化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1999 (2).

猜你喜欢
参观者藏品博物馆
最美的蝌蚪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关上手机再看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