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路径研究

2019-02-11 13:06王瑞杨军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形势

王瑞 杨军伟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党员队伍持续壮大,其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何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党员队伍成为了高校党建工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文章系统论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并针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形势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群体中最有活力,同时也是最为年轻的群体,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与接班人。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对于班级、学院以及学校的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关键需要看党员基本素质。党员素质的提升无法离开各级组织的教育、培养,培养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途径、载体以及机制。从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层面来看,高校大学生群体整体是好的,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使得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无法与国家、党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问题,高校没有形成相对有效而又系统的机制,这不利于提升党员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所以,需要强化高校党的建设,重视大学生党员培养与教育问题,构建党员长期受教育的机制,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一、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趋势

首先,以自主性与独立性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大学生能够具备相对独立的人格,有着创新的气魄以及共担风险的意识。市场经济引领下的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以及组织形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使得大学生党员思想活动具备更高的选择性、独立性以及差异性,这种社会客观现实的转变将会对学生主体意识观念产生影响,进而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打下良好的时代基础。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态势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制度以及价值观之间碰撞、整合以及交错日益频繁,大学生价值取向逐渐从一元化朝着多元化发展,这种态势在党员群体中尤为显著,具体体现在价值取向更加的实用化、功利化,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学习存在懈怠感,忽视了自我实现的强化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改革走向

首先,伴随着高校不断加大对大学生的培养力度,这种教育体制的改革会对党建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形势下会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党员不管是从思想道德素养还是在生活学习当中理应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模范,可是伴随着高校扩招的深入,党员素质受到了冲击,整体素质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使得党性修养不够自觉。

其次,完全学分制使得学生管理方式也产生了变化,逐渐转变为学习型以及生活型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这种变化为党员日常行为监督以及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困扰,需要党政工作人员在适应以及调试的进程中逐渐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对管理平台进行有效拓展,并且不断的创新。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目标性不强

当前,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入党前的培养、考察以及教育工作,但是忽视了大学生党员入党以后的教育工作,大学生在预备期只要不犯重要的错误,通常都能够转正。党组织对于大学生党员也局限于一些定性的要求,比如,尽管高校要求大学生党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指标以及具体的方案,没有确定的可行性定量目标,导致了在党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无章可循,使得部分党员从行动以及思想上放松了自我要求。

(二)教育管理方式创新性不足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通常采用了专题教育、学习培训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开展,方式相对单一。身处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没有将互联网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导致了大学生党员内心与实践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党员教育通常局限于学理论、读文件的状态,没有能够就大学生党员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无法领会学习的主要内容。长期下去,党员对于这类教育机会丧失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无法利用党支部组织生活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及思想觉悟。

(三)教育管理人员配备合理性欠缺

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需要思想作风优良、政治素养高的专职师资队伍。当前,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的教师通常为办公室人员兼职,这些人员身兼多項职务,造成了专门用来开展党务工作的时间相对较少。如此一来,对于大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就落到了辅导员的肩上。一方面,辅导员本身工作内容繁杂,再加上辅导员精力有限,很难保证党员教育工作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普遍扩招,导致了辅导员数量无法与大学生党员数量相匹配,师生比例存在不协调的问题。此外,辅导员因为缺少党务工作的经验,使得教育管理实践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力不从心。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策略

(一)确立目标考核机制

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注重目标管理,建设覆盖学生党员学习能力、思想政治以及工作能力等诸多内容的立体化与系统化的考核机制,采取定量与定性考核、客观评价以及导向作用、系统与重点相融合的形式。考虑大学生党员本身的特征,重点从学业、思想、表率以及守纪等方面实施量化考核,每项指标都要给予一定的分值,分值的不同权重按照高低不同年级党员的情况来具体设定,采用群众评定、自我评定以及支部评定等多种形式,每月公示考核的结果,并且在每个学期要进行一次评比活动,和年度民主评议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以此为依据推选优秀的党员。与此同时,按照量化考核的最终结果定期举办民主生活会,对于考核结果相对较差的党员要进行劝勉谈话,完善学生党员以及基层党组织双向考核以及激励机制,使得所有党员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确立努力的方向,调动大学生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党员综合素养,使得党员能够树立正确的目标,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保证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的高效与规范。

(二)创新工作内容与方式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系统性。首先,高校需要将当的理论、思想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制定出满足高校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党员教育课程。其次,教师在讲授相关理论的进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够单纯为了讲解理论而讲解,也不要只从单一化的层面解读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要更加系统以及全面的分析党员教育内容,产生多方位以及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最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定,将单向理论灌输逐渐转变成双向互动,有效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

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形式。在坚持传统座谈会、党课培训等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充分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提升学习的实效性与便捷性。此外,要对教育阵地进行拓展,比如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第二课堂以及党团活动等。密切和兄弟单位以及社区联系,为党员提供实践机会,使得大学生党员可以从实践过程中充分感受当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觉悟以及工作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高校需要从思想上提升认识,选择一些专职思政教师,对思政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学校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强化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并且要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以及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其知识储备与业务水平,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师队伍能够与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充分结合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更加有特色的学习课程。

参考文献

[1] 解娜.新形势下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7):115-117.

[2] 林世基,黄长恩,时瑞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6):216-217.

[3] 张稷锋,肖玲.浅谈完善大学生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的机制[J].消费导刊,2008(07):168-168.

[4] 彭杰,王建東.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7:43.

[5] 于泳,靳媛.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8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改革开放40周年党建工作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8JKDJ067。

作者简介:王瑞(1993- ),汉族,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杨军伟(1986- ),汉族,男,河南安阳人,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形势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