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思想研究

2019-02-11 13:06牟国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摘 要: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主导精神。但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情感控制力弱,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分辨真伪,易遭受狭隘民族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使爱国思想偏离理性。因此,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对南京高校大学生爱国思想的现状的调查,结合新媒体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路径,为推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开展提供思想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理性爱国;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肩负着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理性爱国精神是极其重要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人都可以自成媒体”不再是幻想,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偏激思想或行为,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话语权和控制力弱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重大挑战。

一、关于新媒体视角下理性爱国研究的文献透视

国内学者对爱国主义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但是关于理性爱国的研究相对薄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8月,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爱国主义”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报纸、期刊及论文多达36307篇,添加“理性”为关键词后,仅在结果中筛选出662篇。经过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理性爱国思想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理性爱国思想的概念、基本原则。

与爱国相比,理性爱国加上了“理性”这个限定成分,学者们在对研究时对理想爱国的内涵做出了解释,《试论爱国精神表达的情感与理性》(卢黎歌、薛华,2009)认为理性爱国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祖国的历史、现状、国际关系、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的一种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冷静的分析。《青少年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论析》(韦文华,2015)认为理性爱国即在抒发爱国情感、表达爱国诉求中,不意气用事,不偏激盲动,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客观地审时度势,始终保持理性态度,科学、智慧地应对问题。

关于理性爱国思想的基本原则,《浅谈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范晓光,2014)认为理性爱国是依据可行性、有效性、实效性的原则,用理性思维来引导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的一种爱国方式。《论青年学生理性爱国的内涵和原则》(张加明、肖能,2014)认为理性爱国要坚持独立思考的原则,独立思考,是理性精神的一个基本原则;批判反思原则,即强烈的批判性;宽容大度原则,即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亢奋的霸权主义;智慧耐心原则,即有判断、有决断,有耐心,能忍耐、不冲动;行胜于言原则,即行动要比言论更加重要。

第二,如何做到理性爱国。

首先,学者们高度重视法治观念对理性爱国的约束作用。例如:《复兴路上需要理性爱国情》(王彦坤,2016)认为理性爱国要坚持法治思维,约束过激行动,对任何以“爱国”为借口的违法乱纪行为,各级党政机关及其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制止。《爱国不能仅凭激情,也要守法明理》(文凡,2016)认为爱国不能只凭激情,还必须要守法明理,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其次,理性爱国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例如:《对理性爱国的再认识》(卢思锋,2014)认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不能被这种情绪所激化、利用,理性爱国要正确认识、对待民族主义;《爱国该怎样表达——大国国民心态的涵养》(贾立政,2016)认为理性爱国需要国民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培育理性爱国情怀,涵养大国国民心态,树立民族自信。

再次,理性爱国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例如《自媒体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中的影响及运行机制》(李思雨,2014)认为应在高校利用自媒体进行理性爱国教育,在校园媒体中搭建意见领袖关系网,通过议程安排控制意见领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徐婷,2017)认为应该运用新媒体打造多元化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类网站建设和维护,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类的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最后,学者们认为理性爱国要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战略意识。《大学生国家安全战略意识与理性爱国观念的培育》(龚燕明、张加明,2012)认为,要建立大学生国家安全战略意识的有效培育机制,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形成全局意识,把握大局观念。《论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青年学生理性爱国》(张加明、巩政,2013)认为应培育青年学生带有全局性的“国家安全战略意识”,了解国家的战略安排,坚定地维护国家政策的执行。

第三,与新媒体结合的研究角度。

学者们对新媒体在大学生爱国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是比较多的,而且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功能,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给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并对如何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爱国思想展开了探索,例如:《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的路径研究》(郑胜水,2013)从“他律”和“自律”两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他律,即构建合乎理性价值规范的约束机制,自律,即以自律来让学生重拾内心的理性。还有学者从公共突发性事件入手,分析新媒体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校园网络舆情》(廖娟,2013)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调查了大学生对“反日游行”、“回收钓鱼岛方式”、“中日两国发展前景”等问题的看法,认为新媒体在传播钓鱼岛事件中,既调动了网民的爱国热情,也宣扬了负面情绪,甚至造成极端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现状调查与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了了解当前社会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更好的开展实践调研,分析新媒体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思想,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资料查阅等方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对在校学生展开调查。据统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8份,其中有效问卷494份。问卷设计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大学生对社会时政热点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一)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大多数学生面对纷杂的信息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少数学生曾做出偏激反应

在接受采访大学生中,有87.4%的大学生表示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国家动态、政策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在如何看待“抢砸国内日货店铺”、“抵制日货”等行为的问题上,有97.2%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爱国行为,有1.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爱国行为。面对网络上出现的社会热点事件,有83.4%的學生表示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然后做出判断”,有11.2%的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判断”。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能理性的对待社会突发性热点问题,但也有极少数学生在面对敏感问题时会有不理性的言行。

(二)多数学生认为当前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甚至少数学生表示接受的爱国教育浮于形式

在关于学生接受爱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的调查中,选择“爱国教育讲座”、“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交流会”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学生占比均在90%以上,其中,选择“爱国教育讲座”的学生占比高达99.4%,有51.7%学生表示曾参观过红色教育基地,而参加过“主题朗诵、合唱”的仅占26.4%。在回答希望通过哪些途径参加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时,有89.5%的学生选择了“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有84.3%的学生选择了“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有91.7%的学生明确表示学校应该定期开展爱国教育活动。以上数据充分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具有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但是目前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新媒体成为学生群体了解社会热点的最主要渠道,绝大多数学生受新媒体影响严重,传统媒体影响力减弱

在对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时长的调查中,有42.7%的学生使用网络时长超过6小时/天,有38.5%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时长控制在3~6小时,有3.76%的学生表示每天使用网络时长在1小时内。在问及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时,有87.4%的学生选择微博,有72.2%的学生选择微信,选择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的比重依次为48.9%、29.3%、24.3%、18.0%。在分析造成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主要因素时,有77.9%的学生认为学生的非理性爱国行为主要是因为青年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做事易冲动,易受网络舆论的煽动,有44.3%的学生表示学生的偏激行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密切关联,有32.8%的学生认为非理性行为受到青年学生的从众心理影响。由以上数据可知,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承担着信息传播的主要角色,青年学生非理性爱国言行的滋生受新媒体影响严重。

三、新媒体视域下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所面临的挑战

(一)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看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信息主体多元化。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单向传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收媒体传递出的信息,但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下,受众既能够接收信息,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第二,信息内容碎片化。为了博取关注度,新媒体在呈现信息时会采取直奔主题、图文并茂的方式,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而且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庞杂,青年学生“速食”的阅读方式易对信息产生曲解;第三,传播结构拓扑化。新媒体凭借数字化技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能够迅速实现信息传递和用户反馈采集,使信息在受众中呈拓扑式扩散,这就使事件在短时间内发酵形成过热的舆论氛围成为可能。

(二)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不懈奋斗。青年时期既是人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一个“危险”时期,大学生正处于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不少专家学者据此称青年期为“狂风暴雨时期”、“危险期”、“紧张期”等[1]。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理性爱国精神,使其更好的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

随着新媒体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教育者在信息传播上发挥的主体性作用逐渐被替代。首先,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牢牢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但在新媒体视域下,出现越来越多开放性的社交平台,受教育者逐渐转变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者。其次,大学生话语的潮流化、自由化、多元化与传统教育方式的落后性、停滞性、单一性形成强烈对比,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多样需求。此外,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思想的控制力减弱,同时,网络传播的去主体化、偏极化、碎片化会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四、新媒体视域下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对策

(一)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改革开放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与世界沟通的窗口,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不良思想随之而来,对大学生的爱国思想产生冲击。历史是根,文化是魂,面对不良思想的侵蚀,首先,我们应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爱国历史人物典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意识”,彰顯民族气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凸显中国精神,在良莠不齐的价值取向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指导思想,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改革创新,构建理性爱国教育体系以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首先,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理性爱国思想,为学生的理性爱国教育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其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社情教育,让学生认清我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使学生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总体把握[3]。再次,大学生要始终坚信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在面对社会敏感问题时,做到独立思考、冷静分析,不要盲信盲从、感情用事。

(三)从阵地创新的角度保障大学生理性爱国

目前对学生群体影响比较大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网站等,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信息接收和发布的重要群体,构建新媒体爱国教育阵地势在必行。首先,各相关教育部门要自觉肩负起自己进行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责任,通过在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错误信息对受众的误导。其次,相关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阵地的作用,可以在平时多发布有关理性爱国的信息,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理性爱国教育。最后,网络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自由发布言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是法外之地,信息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引导和审查,从源头净化网络环境[4]。

(四)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深化大学生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形式化,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空洞乏味的课堂说教与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高校,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积极开展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一些红色革命根据地,爱国伟人历史故居,应该积极主动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发的了解、感受爱国的深刻含义,在文化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培育“红色精神”、“革命精神”、“家国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实现理性爱国思想意识的升华,让其成为学生心中一种自发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4-16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3] 刁振国,田祥慧.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8(03):193.

[4] 孙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路径选择[J].南方论刊,2018(11):109.

作者简介:牟国玉(1995.09- ),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