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的突破路径

2019-02-11 13:06吕映晖申瑞雪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吕映晖 申瑞雪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了创建更有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理论工作者在实践探究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此,为了能够让大众了解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需要对马克思大众化传播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和实际困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文章主要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和传播的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理论困境;实际困境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和国外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1]。我们党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在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的实际行动中,这样才能担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基于此,以下根据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策略的分析,为提高大众化传播意识提供了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存在的理论困境

(1)理论化与现实化相违背

建国的70周年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意识形态受到多元化价值思想的冲击,一方面,大众价值观念在选择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时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现象;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监管和舆论的支撑,这就在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面对多元的思想并不能提供更加有利的引导和分析。主要是因为大众的價值取向更偏向于能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或者信仰、准则,而对于一些脱离实际,则无法满足新时期大众根本需求的理论,进而很难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2)碎片化与统一性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理论传播的支持。但是新时期下,新媒体技术功能趋于成熟,人们依托新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查看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往往这种结果就是三网融合并没有使传播的内容实现一体化,而是呈现了碎片化的趋势,甚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2]。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让大众了解很多的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从整体上感知马克思主义所渗透的价值。面对这种碎片化和统一性的矛盾,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渠道,以让不同受众群体接受到不同的传播路径,从而提升传播的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1)部分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宣传意识较为淡薄

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但是实际传播过程中,由于某些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的意识较为淡薄、执行力较差等原因使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理论创新和宣传执行等都没有具体的落实。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宣传过程中为了能够应付“差事”而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作用告知大众,大众在面对多元思想双重冲击之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就非常淡薄;第二,有些党员的素养有待提升。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变化中所发挥的效能是不同的,如果在宣传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直接使用和告知给群众,其无法根据实际的情况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理论传播所发挥着重要意义。另外,还有些党政干部出现了脱离实际的现象,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难以有效的执行下去,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其所发挥的指引作用并不了解。

(2)受到市场经济、新媒体环境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有很多传播途径,想要提升群众的认同感,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提高传播的高效性和时效性,需求使用大众认可度高、接受快的传播手段。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思潮的影响,逐渐从简单-复杂,很多不良社会风气层出不穷。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等。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攀比之风迷了群众前进的道路,特别是很多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也被抛出脑后,更加注重金钱带来所谓的“安全感”。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逐渐消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停滞不前。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的突破路径

(一)加强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复杂,大众无法理解理论涵义。因此,为了能够让群众理解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该转化理论语言,通过应用语言艺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的更加通俗化。而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其价值定位应该明确,在转化时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宣传的含义。另外,在宣传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应用,特别是与大众进行交流过程中,尽量学用“土话”,以让党员和群众之之间在讨论起来更加亲近,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尽量让群众听懂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语言形式的变化。在开展扶贫脱贫工作中,为了能够让群众早日实现脱贫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党员在扶持的过程中,让群众学习和了解与之相关的教育医疗、产业帮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这样才能让群众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帮扶,才能引导学生在更好的实现自己所想要达成的目标。

(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

想要提高马克思大众化传播的效果,仅仅进行理论宣传其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人民大众切实需求的问题进行结合,让他们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告知贫困群众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方法和路径时,可以采取先“理论”后“学习”的方法,让群众了解一些产业发展、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政策,在提高群众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水平后,让群众根据所掌握的方法和致富的方向实施,这不仅能够增强群众的信心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马克思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即让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认知。

(三)解决现实困境中存在的问题

(1)提高传播人才队伍的素养

提高传播队伍的专业素养,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人力保障。首先,加强传播队伍的理论知识。让传播队伍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与新时期社会热点和人们关心的利益相结合的能力,从而让人们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还需要提高传播队伍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与新时期相吻合,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提供更有利的传播平台。可见,这些队伍不仅仅需要在宣传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处理事情时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还需要掌握新媒体操作的技能。最后,加强传播队伍的培训工作和再教育工作,以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传播的效果。

(2)基于主流媒体,拓展传播渠道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其不仅具有信息覆盖面积较广、传播速度较快等优势,还能够提高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微博、微信和贴吧等新型的传播平台,满足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传播条件,基于网络空间传播中,提升了传播的创新性,改变了由党员或者理论传播者的单一传播方式。而如何利用新的传播渠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离不开主体媒体的支持。一方面,这些主流媒体在宣传的过程中将网络流行语和理论性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效的联系到一起,并运用形象、通俗的言语表达出来,进而让人们群众更高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众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互动时或者在传播信息时应该保障其传播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另外,还需要理论互联网视频,为传播渠道增色增彩。例如:国内首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全媒体项目《领风者》上线,这部依托网站首播的国产原创动画片展现了不同的含义[3]。例如:马克思形象的颠覆了原来刻板、沉着的形象,而变成英俊帅气、追求理想向往爱情的年轻人。同时,领风者的定义也就是引领人类社会风气的导师,该影片利用多种视听形式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让当下的年轻人在视听结合的冲击下,被崇高、热血、宣扬着青春的场面所震惊。这种宣传的形式对于马克思大众化传播无疑是重要的。

三、结语

由此可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让更多群众认识的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发挥的重要责任,需要对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此更好的组织大众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卢杰.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知状况调查分析——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9(23):47-48.

[2] 梁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机制的构建[J].理论建设,2019(03):18-22.

作者简介:吕映晖(1996.01-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