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探讨

2019-02-11 13:06韩宇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

摘 要: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我国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交往也从现实中向网络空间进行拓展,展开了以网络技术为介质的虚拟空间交往。这种虚拟交往的模式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符合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但是在这种异化的交往模式也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目标产生了相悖,影响了个体的发展,所以在这种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异化的交往现象展开研究,并找到消除这种异化的具体策略,使网络技术不但能够促进交往发展,还可以帮助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网络交往探讨;全面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通过从物质现实的实践出发,对人类个体之间交往的关系加以揭示。但是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以及科技的快速提高与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空间、实践、范围与形式都产生了变化,人们在交往中也呈现出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密切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突破了传统交往意义上空间与实践的限制,人们可以可利用各种终端设备的应用与软件,认识到更多的人们,并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组织中,做到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恩格斯曾经提出,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划时代发展,唯物主义也会不断的对自身存在的形式加以改变。网络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产物,虚拟网络的交往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状态,对人与人之间的实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为马克思交往理论和概念赋予了新时代下的思想内涵。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概念

交往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概念,伴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无时无刻都在交往,交往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难以给这一概念进行准确的定义。每一种学科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和领域对交往这一概念进行不同方向的参数。在心理学领域内,交往往往指的是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的沟通或解除,从而产生对双方彼此的一定认知;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交往通常指的是利用交往行为而构建出的社会联系;从语言领域出发,交往指的是人们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而文章将从哲学角度对人们之间往来相互之间关系进行界定,这也正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对于交往概念的认定。交往是人类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有活动方式与存在方式,是人们在社会关系发生中的中介,一般也是指一物质交往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总和。

(一)交往存在与人类之间,并为人类所特有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接触方式。动物与人类的核心区别在于人类可以利用工具完成劳动,并且拥有自我的意识。但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并非是单独存在的,需要和其他人类进行交往才可以完成。人类要实现在世界上的生存,必然要通过和自然环境进行交往,从而获得自然中的能量与物质,并通过劳动改造大自然,创造出自身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此来满足人类发展与生存的需要。此外人有社会属性,人也是社会中的人,要保持在社会中发展,就必然要做到和自然之间的交往。人与自然交往和人与人之间交往,可以产生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物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交往的形式逐渐扩大和提升,最终把每个成员联系起来,构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的个体力量非常渺小,而凝聚成集体则会爆发出非常强大的力量,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利用交往构建合理,这样才可以满足人们改造自然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交往是人类之间特有的一种存在方式,伴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已经不再被传统的现实所限制,网络作为全新的交往中介,成为人们进行跨时间、跨地域交往的主要方式。

(二)劳动异化引起了交往异化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人类之间的交往可以分为精神交往以及物质交往两种,并且提出物质交往作为精神交往的先决条件以及基础,而物质交往也是劳动的结果和产物,只有通过劳动才可以生产物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劳动逐渐出现异化,伴随着劳动异化必然会导致交往出现异化。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异化的过程中,指出了劳动异化的几个维度,也就是劳动产品与人的异化,劳动过程与人异化、人与人之间交往异化等。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为了得到相应的利润,必然要雇佣工人劳动,工人为了生存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品。这种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交往中,工人作为资本获利的一种工具,而并不是主体,所以这就是交往上的异化。而交往异化的着重体现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不能通过自主、平等、自由的主体存在。所以不同角度上的异化是人与人在交往关系上出现异化。而伴随着货币诞生,这种异化更加凸显,人们虽然发明货币,但是为货币却失去了自身个性与能力,成为一种货币的奴隶。而且货币是一切事物的标准。所以虽然我们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通过货币作为媒介,使交往出现了异化,人在这种发展下,会出现人性泯灭的现象。所以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就是為了使人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受其他因素畸形发展。

二、网络交往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这种新型的科技正在逐渐带领人们产生生活与生产上的改变,并深切的影响到了人们的交往状态以及生存条件,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技术之一,正通过各种强大的应用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深入与发展,并在不同的维度与层面上得到应用。在网络空间中的人类交往,由于缺乏身体物质上的直接接触,从而体现出一种匿名的特性,这也是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本质区别,在网络交往中,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没有现实背景的虚拟社会,取消了阶级划分,网络交往成员中间也放下了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身份、背景以及限制。正是由于网络传播和网络交往中的虚拟性质,将社会生活中理性个体的身份加以颠覆,人类的个性发展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变。所以网络交往并不意味着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但同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涵盖。

网络交往中的特点首先凸显在网络技术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上。网络的交往将传统交往中的时空限制加以突破,消除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加以拓展,使人家关系在交往中更加具有开拓性。此外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和交往也呈现出更加多元性和个性化的状态,使人们有效的将个人的自主性加以发挥,其次是网络传播和交往中的广泛性与间接性,网络对人们之间的交往模式产生改变,最显著的就是网络技术将人与人互动式的面对面交流,转化成为人与机器之间构建交流,使人与人之间出现了间接接触的性质。网络空间还存在着匿名性与非现实性。这种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确定,打破了传统现实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内涵。

三、网络交往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拓展与丰富

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进行了颠覆,有效的提升了我们的交往空间和范围,并利用不同交往模式展开了新形势下的沟通,所以网络交往体现了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一)网络基础为交往提供了新形势的平台

交往首先要基于一种交流平台才可以进行,在网络的交往模式尚未诞生时,现实世界是主体交往的主要平台,网络技术和网络空间的诞生,为人们之间拓展了新的交流空间,虽然网络交往依旧是由社会中的人构成,也往往需要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作为基础,但是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中存在的区别,网络交往由于比现实交往有着更多的技术含量,所以存在着现实交往中不存在的虚拟性,这也是一种有着现实和虚拟二象性的一种空间。在网络交往中,不同的交往主体可以匿名进行,并在网络中将自己的身份进行掩饰,也不必顾忌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在网络交往中,不同交往主体都平等,并且有着公平交流的机会。交往主体在这种交往中还有非常大的自由与自主性,自由的选择交往与终止。所以这种网络交往从某种角度上也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交往。

(二)网络交往拓展了交往的空间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民族的封闭性会被交往打破,生产力也会伴随着交往的扩大而快速的发展,进而构成世界发展的历史,传统的交往方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传播和交往中存在着较大的限制,网络则改变了这种人际交往的模式。网络将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人群进行连接,并且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质也使传统的人类交往产生了突破,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得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并且和国际上互不相识的人进行沟通与分享,实现精神与思想上的交流。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购物消费,投资理财,最终实现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发展。所以针对这种网络技术,人们的交往逐渐从民族性和地域性上发生了转变,最终构成全球性的交往发展模式。

(三)网络交往降低了交流中的时间限制

时间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关于人类发展的重要命题,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观点中,人的存在与发展和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提出财富就是自由的时间。马克思说提出的时间指的是一种休闲时间,人们可以通过自由时间的利用完成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进步使人们大大降低了必须劳动的时间,进行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效提升,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大量的节约了交往的所需要的时间。交往过程中的主体也不比针对现实情境进行改变,不管是时间还是地点,网络技术都可以实现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这种网络交往有效的打破了传统交往的时间与物理限制,将交往之间的主体进一步拉近。使人们可以充分的挖掘时间的利用率,在节约交往时间的基础上,增强了交流的频率。所以正如马克思交往理论所认为的,人类的发展就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自主运用,人类社会进行发展也必然要依靠这种自由时间作为基础。所以网络技术的出现并非颠覆了马克思交往理论,而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了拓展和丰富的作用,使整个马克思交往理论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的优化。

四、结语

虚拟网络交往的快速发展,印证了马克思交往理论所提出來的“科技进步会将媒体拓宽并且将时间缩短”。虚拟网络交往作为现代社会所诞生的一种全新交往方式,是传统生活交往中的一种补充和变革,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丰富。但是网络交往作为一种交往手段,最终还需要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发展与落实,难以取代人们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在这个角度上来说,网络交往是现实世界交往的一种补充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裴士艳.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对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9(02):14-18+82.

[2] 卢阳.马克思交往思想视域下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现代交际,2018(10):229-230.

[3] 王婷婷,张博.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5):158-160.

作者简介:韩宇(1993- ),男,汉族,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