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代性启示

2019-02-11 13:06王瑶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达的资本主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围绕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这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揭示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抑制了文化的个性、自由,摧毁了文化的艺术性、创造性。文章在借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同时,结合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现状,从对大众文化的认识、方向、内容、管理这四个方面创造性的提出合理建议,推进新时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国大众文化

新时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正以一种迅猛的发展态势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体验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潜在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因而对其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概述

为了免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重蹈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就要深入分析以法兰克福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流派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具体阐释。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时代背景及概念

无论是什么理论,它都来自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也同样如此。彼时,西方社会娱乐工业刚起步,大众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德国惨遭法西斯控制,法兰克福学派亲眼目睹纳粹党对文化的野蛮操纵,让他们无法继续进行研究,被迫游居美国,深感美国文化工业的高度发达,进而转向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问题的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一开始是借“肯定文化”这一概念来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肯定文化”最初是由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著作中提及,随后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文章中对“肯定文化”这一概念进行具体界定,即“所谓肯定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

身的发展历程在一定按其本身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文化,在这个阶段,把作为独立价值王国的心里和精神世界,这个优于文明的东西,与文明分隔开来。这种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承认普遍性义务,承认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在他们游居美国,受到美国工业文化影响后才正式转向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是在霍克海默在与卢旺塔尔的通信中被首次谈及,随后,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又将该词转换为“文化工业”,对其进行批判。纵观法兰克福學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就是“凭借着大众传媒在大众之中流传的通俗文化,它包括通俗小说、流行音乐、电影、艺术广告等。它将艺术、政治、宗教和哲学等各方面融合其中,通过娱乐消遣的方式操纵大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持现状的顺从意识”。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体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大众文化商业性破坏文化的艺术性,使文化沦为“商业的傀儡”。现代科技发展在带来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使得文化丧失应有的规定性,逐渐趋于同质化,进而沦为商品,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调味剂。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曾论述到,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每一个文化领域都被商品所侵占,文化产业通过货币交换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艺术性和使用价值来实现产品价值。彼时,利润最大化是文化生产者的终极目标,其并不关注文化中潜在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艺术作品的好坏仅由销售和可交换程度决定,最终致使文化艺术退化为商品,沦为“商业的傀儡”。

其次,大众文化的齐一性破坏了文化的创造性,使文化个性丧失。正如霍克海默的论述:“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无论从微观上看还是宏观上看,文化工业都表现出齐一性”。现代科技的大发展必然带来无限复制的生产模式,使得大众文化无限循环的被批量生产,带有明显的标准化、大众化特点。即使在电影、流行音乐、以及各种杂志中存在某种激情,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只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完全不同于那些独自创作的艺术产品。

最后,大众文化的虚假性消解公众的反抗意识,使其逐渐丧失反思能力。文化工业生产的产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被看成是意识形态的工具,主要就在于它总是和一些不真实以及具有欺瞒性的功能密切联系。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往往都为了迎合那些疲于劳动的人们的需求,凭借着一些虚假的外表来扰乱大众的主视线、消解人们的反抗意识,使其被蒙蔽和欺骗,无法辨别真实与虚假的东西,渐渐的公众会丧失自己的思想,沉溺于虚幻之中,借此逃离现实。

二、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对大众文化犀利的批判获得众多人赞扬的同时,也因其局限性遭到了学者们的批判。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虽然法兰克福学派从文化的角度批判了当时的文化事实,但是通过某些文化现象,他们对资本主义的企图有了敏锐的洞察,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霸权制度。第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有利于唤醒群众的批判意识,摆脱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控制,进而可能形成一股带有革命性意味的实践力量。第三,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深化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开拓了新的批判视角。

虽然该理论存在以上进步性,但它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法兰克福学派是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对大众的通俗文化视如敝屣,脱离人民大众,终将会被大众忽略,失去原有价值。其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忽视了人的差异性以及主体

意识,否定人类在文化之中的价值,仅把人民大众等同于接受的客体。其三,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工业生产的产品商业性的同时,对现代科技存有抵触心理,否认大众文化的使用价值。

总的来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虽有不足之处,但也是因为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才会造成某些方面的过度阐述。然而,这些丝毫不影响后来人从中寻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思路。

三、以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视角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路径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状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物价水平的提高,当代人们承受的压力也逐步增大,他们试图从大众文化产品中寻求慰藉,使得大众文化产品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前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确有利于人们舒缓心情、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但是,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大众文化传播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人们愈加的沉溺于各种形式的娱乐、消遣性的产品,迷失自我。从另一方面来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新传播媒介,进而借助着新的传播手段开拓文化教育的途径,让越来越多的文化逐渐被人们熟知,发挥着增长人们见识、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传承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出现了许多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影、电视节目、纪录片以及公益广告等,人们在这些优秀中华文化的熏陶中会形成一种爱国情怀。然而,当今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更多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利润为终极目标,采取模式化的生产模式,同时为了迎合人民大众会增强文化的娱乐性和日常性,最终致使文化原有艺术价值丧失,拉低了人们对于文化追求的标准。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路径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所指出的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化、虚假化以及伪个性化等在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所存在。这就需要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现状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发展道路。

第一,认识上,做到辩证看待大众文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大众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受制于经济基础,同时还受政治制度以及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简而言之,其并非凭空出现,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同时,它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此外,无论何种事物,它都具有两面性,大众文化也同样这样,其在給人们带来精神上放松,开拓人们视野,增长人们见识等益处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奴役人的思想,这就要人民大众对大众文化有一个清醒认识,做自己思想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第二,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培养人们文化自觉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都有可能影响着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再加上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正逐渐趋于商品化、日常化、娱乐化,这就更需要人民大众提高文化自觉。同时在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分析过程中可以清晰的发现大众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正确的引导。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大众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服务之中,进而确保文化发展方向不偏移。

第三,内容上,不断注入人文关怀、道德因素,传播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放松、愉悦,如何更好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稍不注意就会丧失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在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过程中,要剔除浓厚的商业气息,加强人文关怀和道德因素的注入,让人们感受到身心愉悦的同时,也能够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这种高人文精神含量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高度的家国情怀,坚定人生理想与信念,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第四,在管理上,规范大众文化市场,坚持对大众文化的领导权。虽然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急需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尽可能的规避因商家过分逐利而导致文化产品艺术性、创造性丧失的现象。一方面,相关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文化市场发展战略,协调好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效解决大众文化市场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来向公众倡导文化创新,引导大众文化的生产者、经营者坚守文化底线,为人们提供更有涵养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梁苗.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J].学理论,2019(04):62-64.

[2] 赵雪.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代性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3):133-134.

[3] 武传鹏.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我国大众文化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76-80.

[4] 魏晓飞.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若干思考[J].法制博览,2017(23):290+289.

作者简介:王瑶(1995.06- ),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