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负担及其应对策略

2019-02-11 13:06谢丽王燕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

谢丽 王燕

摘 要: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失能老人数量亦较大,且以居家照护为主,照护者在照护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生理、心理、经济及社会交往等压力。研究通过探究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者压力及压力来源现状,试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护理服务、宣传心理学知识技巧、增加政策性支持等应对策略,以期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

关键词:失能;家庭照护;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数居全球第一。我国存在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人的照护方式以居家照护为主。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差,常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失能老人的数量亦很庞大,居家养老困难重重。

失能老人生活质量严重低下,日常生活需要旁人照护,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照护者在照护过程中会遇到包括经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困难。在中国,照顾老人是一个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对失能老人的照顾最重要的支持来源是家庭;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条件及保障体系的现状,家庭照护者扮演着照护失能老人的重要角色。文章研究了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负担及应对策略。

一、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负担现状

大量研究表明,照护者的负担以经济和身心方面压力为主,涵盖了生理负担、心理负担、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等。如今,大家普遍认为,形成照护者负担的因素主要包括: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照护失能老人的体力欠佳、照护者的社交活动匮乏、照护者的经济压力、照护者对失能老人行为的反应等方面。相关研究显示,生活照料服务不健全、心理学知识及自我调节技巧匮乏、社会交往减少、针对性经济补贴较少、专业知识缺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生活照料服务不健全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们不仅要参加日常照护,还要兼顾其他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照顾家庭及其他家庭成员、日常工作和学习与照护老人间出现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明显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导致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服务不健全。虽然国家及社会大力倡导并开展社区照料中心等社会机构来服务部分老人的生活,但相关机构的服务并不能普及全部失能老人。

(二)心理学知识及自我调节技巧欠缺

家庭照护者们在照护失能老人的过程中精神压力都较大,常常有心理上的厌烦感和情绪上的反复。在日常照料中,照护者们会产生诸如焦虑、抑郁及挫败感等持续的心理和情感压力。但是对于心理压力和情感压力的减轻和释放过程,除了有一定的途径,还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并且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技巧。接受一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常见的途径和方法。

(三)社会交往减少

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们忙于照护老人的日常生活,受居住条件及子女人数所限[4],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大大减少,亦缺乏邻居、朋友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在照护失能老人过程的照护压力日趋加重,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参与度大大减少。如此形成“社会交往少--心理和情感压力增大--社会交往减少”的恶性循环,会加重家庭照护者们的各种压力,给照护者们及失能老人造成更大的困境。

(四)针对性经济补贴较少

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较大,包括住院费用、日常药物开支等。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们在照护老人的过程中耗费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外出工作受阻,其基本的生活来源受到严重影响。来自政府的支持和补贴对于家庭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用于失能老人医疗和护理开销的压力,也能让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感受到政府的关爱,增加其宽慰感。

(五)专业知识缺乏

照护者的负担重,不仅影响照护者自身,也对被照护者产生不良影响。照护者处于重压中时,就会忽略甚至漠视被照护者的各种需求,甚至发生虐待行为,这将加速失能老人的病情发展。照护者负担过重可能出现乏力、易怒、绝望、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社交回避、自我满足感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照护工作的持续进行。

二、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负担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保障体系,强化护理服务

相关措施包括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普及养老护理机构及推广上门服务等。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理调整基本养老金分配状况;重视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护者群体,从政策层面推动失能老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整合资源,学习各方经验,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推广家庭护理服务,尤其是上门为主的家庭护理服务。

(二)利用专业知识,宣传心理学知识技巧

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长期处于压力负荷中,心理问题往往比较突出。心理知识与心理技巧的缺乏,不仅导致家庭照护者的压力增加,也反映了来自专业人士等正式社会支持的缺乏。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提供支持,可以缓解其心理和精神压力。

(三)运用社会力量,增进生活交往

研究表明,家庭、社区及各级政府给予家庭照护者的支持和服务越多,照护者的负担越小。充分合理的利用家人、朋友、邻居、志愿者、老年社会工作者、社会福利机构、日间养老托管机构等,有助于照护者积极应对压力。

促进与失能老人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減少失能老人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健康,减轻照护负担,对于提高双方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

(四)完善政策体系,增加经济补贴

国家的福利政策是个人可以获得的支持中最稳定的。在我国,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得到养老资源的机会较多,而退休金较少或没有退休金的弱势老人得到有效的保障较少。完善政策体系,增加经济补贴,对于平衡养老资源有重要价值。如人社部发布从2018年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让没有参保的人员参与进来,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养老金差异;如4050社保补贴政策:达到4050标准的灵活就业者,可以申请并参加国家给予的社会保险补贴。

(五)加强知识宣传,提升照护人员素质

照护者的知识及能力缺乏可能使照护者负担加重,使照护质量降低,导致照护者生活质量低下甚至抑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培训项目,有利于照护者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及信心,从而改善照护质量及照护满意度,提高照护者应对压力的能力。培训项目的内容应简单实用、通俗易懂,尽量涵盖家庭照护者所需要的各领域,使家庭照护者能够建立起照护失能老人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在我国新的医疗改革制度下,慢性病管理和老年照护被看成是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随着老龄化加剧,失能老人不断增多,其家庭照护者在繁重的照护任务中面临巨大的生理、心理、经济及社會交往等压力。照护者的压力多种多样,其来源也涉及多重原因。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至关重要;针对照护者的支持服务对于减轻照护负担、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婧,Lily Dongxia Xiao,王瑶,等.老年痴呆患者家庭照护者负担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8).

[2] 徐勤.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护问题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06).

[3] 翟春晓.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 殷俊,刘一伟.子女数、居住方式与家庭代际支持—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9).

[5] 肖金兰.农村失能老人照料与护理服务体系研究--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 刘亚飞,张敏云.非正式照料会改善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吗?--基于CHARLS 2013的实证研究[J].南方人口,2017(06).

[7] Chien WT,Lee IYM.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dementia care programme for families of home-resided older people with dementia[J].J Advan Nrus,2011,67(04):774-87.

[8] Hsueh KH,Hu J,Clarke-Ekong S. Acculturation in filial practices among US Chinese caregivers[J].Qualita Health Res,2008,18(06):775-85.

作者简介:谢丽(1985- ),女,硕士,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内科学与心理学;王燕(1968- ),女,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老年服务与管理。

猜你喜欢
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改革论文浅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