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陶瓷民间故事生态翻译与域外传播研究

2019-02-11 13:06邬玲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邬玲琳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翻译手段有利于加强我国陶瓷文化域外传播,让更多的国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从而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借助语言,交际,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通过分析中国陶瓷民间故事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适应/选择以及三维转换,探讨生态翻译学对陶瓷文化民间故事翻译的解释,再通过优化中国陶瓷民间陶瓷故事域外传播,促进中国国际事业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关键词:一带一路;陶瓷民间故事;生态翻译;域外传播

一、陶瓷民间故事翻译与域外传播的重要性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不同文化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各文化应该首先认识到自身之美,然后发现和欣赏他人之美,再相互欣赏最后相互融合。但事实上这些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吸收西方文化,而在让西方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博大精深上,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2015年底,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打造了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不久“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发布仪式也在北京举行,这些能够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被挖掘整理,并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对外传播。这就开启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篇章,所以如何在英语话语体系下做好中国文化的融会贯通,如何推进中国文化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陶瓷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绚丽篇章,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展示了中国制瓷工人与封建特权阶级、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果断,开创新瓷艺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所处陶瓷界的各类风俗,从当中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陶瓷民俗文化的实质,同时可以感受到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实际上,中国陶瓷民间故事对于中国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播甚至是广大民众尤其是窑工和瓷工们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理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些目前还没有得到西方世界的热切关注,为了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汉英翻译和域外传播能力。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而且能够增强本国公众的凝聚力,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传播之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文化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

1955年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概念,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探究不同文化发展的特殊状态和模式,这是一种将生态学运用于文化研究的新兴视角。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而是自然环境、社会观念、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理论有利于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行为模式。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在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的文章《翻译时应选择论初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生态翻译学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共包含九个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它们分别是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以及“事后追惩”, 认为翻译也需要遵循适应与选择的规则。

从文化生态学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历史发展是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不断进行双向适应和最终完成本质统一的过程。文化与环境互为变量,一者的变化是另一者变化的结果,而该结果又引发原者继续变化。在生态翻译学九大理论中,以下三者较适用于解读文化翻译:(1))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涉及文本、文化语境以及翻译群落等各种因素构成集合体(译者除外);(2)适应/选择强调译者需要根据翻译文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达到译文既能充分传达源语信息又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效果;(3)三维转换要求译者在将源语转换为译语的过程中,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既要完成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又要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因此文化的生态翻译需要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来对翻译作品进行选择,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循环原作固有的生态结构来在另一种语言中进行再现,而不是片面强调翻译过程,所以,文化的生态翻译注定要保留原文特色。

三、中国陶瓷民间故事的生态翻译

中国陶瓷民间故事主要包括反应历代瓷工与封建势力、剥削阶级殊死搏斗型;反應瓷宫先辈的创造智慧和巧夺天工的工艺水平型;抒发历代瓷工弃恶扬善,憧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型;歌颂古代瓷工纯洁高尚的爱情和渴望自由的心理型;以及表现地名风物、瓷俗乡情类型,既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性又传达了中国人民的优良道德品质,做好中国陶瓷民间故事的中译英工作,有利于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

胡庚申教授“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4:174)”

历史上中国著名的产瓷区包括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禹州、福建永春、广东潮州,其中景德镇最是受到世界的认可,曾获得“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处于景德镇”的美誉,瓷器远销欧洲和亚洲各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让当时的世界惊叹。在这个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就流传着上百个陶瓷民间故事,它们寓含着丰富的景德镇地区制瓷文化,也体现了景德镇乃至中国的一些民俗形态,对于研究中国的瓷业民俗和民间文学,甚至中国社会变迁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译者应该清楚认识陶瓷文化翻译的翻译生态环境,选取适用的翻译方法,尽量充分保留原文的主题和意象,同时追求源语与目的语的形神契合,做好适应与选择,从而达到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例如,在陶瓷民间故事《龙床》中有这样的描述“真怪,这次龙床居然烧好了。摆在作坊当中,晶莹洁白,玉泽生辉,釉面照得见人影,敲起来声音像金钟玉磬,八条金龙像在摇头摆尾,两对凤凰宛似振翅欲飞,朵朵鲜花隐隐散发清香……”该故事中的龙在中西方文化就存在极大差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瑞兽,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可见龙文化极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黑暗和守财奴的象征。如果在翻译中简单地将“龙”译成“dragon”就无法保留其在原文中的意象,在文化传达中也无法实现文化和交际的目的,郭旭明老师在论文《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探索》中提议采用音译法与自然仿生相结合,译为 “loong”从而达到语音和形象上的中国意象,除此之外译者也可以考虑在译文中给予增译进行解释说明中国龙的特性,例如Chinese dragon(an auspicious animal in China)这样既保留了“龙”在中国文化中崇高正直的意象,也实现了适应选择,让西方读者将这个形象与“西方龙”区分开,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转换,更有益于西方读者接受,也能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

四、中国陶瓷民间故事的域外传播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该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充分利用中国与该经济带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经济发展是合作的基础,而语言与文化是凝聚各国融为一体,密切合作的纽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为了让世界了解最真实的中国,也为了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建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我们就需要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和思想观点,因此翻译和域外宣传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紧迫。

中国目前文化宣传的现状是“进多出少”。多年来在全球化语境下,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西方文化不断扩张其影响力,使得全球文化趋同,从近年来世界各国盛行西方节日可见一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虽然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中国文化未得到世界足够重视,中国“文化赤字”严重。基于这种现状,中国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作为具有几千年产瓷历史的古国,中国陶瓷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域外传播表现不强不利于传播中国的对外形象,因此要将这些陶瓷民间故事转化为英语话语,凝聚语言的力量,来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利用有效的域外传播手段来向世界更好的说明中国。

(一)加大中国陶瓷文化域外传播的整体力度

中国陶瓷民间故事域外传播不是单一的民间故事传播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生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贯穿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因此陶瓷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为了能让世界读者更好地接受中国陶瓷民间故事,就要让他们理解与陶瓷故事相关的其他中国文化因素,因为中国陶瓷民间故事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只有全面加大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力度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中国陶瓷民间故事。

(二)培养中国人文化传播的自觉性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已成为主流趋势,近年来中国游客出境游也大幅增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场数据,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目的地主要为泰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柬埔寨、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这些出境中国公民其实就是很好的文化传播主体,每个人都应该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出境游玩的同时应该严格以中国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制约自己,向当地人讲述中国陶瓷故事,以故事形式传播中国文化,以身作则扮演好文化域外传播使者的角色。

(三)加强陶瓷相关单位的传播作用

在中国陶瓷民间故事的域外传播中,陶瓷相关单位应当广泛加强与国外的合作,有利于推广中国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大学多年来就積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代表国家先后在法国卢浮宫、英国剑桥大学、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举办高水平的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先后主办了20余次陶瓷工程、艺术、文化、教育类国际研讨会,实现了中华陶瓷文化域外传播。

五、结语

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够提升一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且能够增强本国公众的凝聚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传播之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其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陶瓷民间故事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众生活中具有“传说”类型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因此,我们也应该通过加强翻译手段,加强我国陶瓷文化域外传播,来让更多的国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中国翻译,2011.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4] 李崇月,张健.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2009.

[5] 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

[6] 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7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陶瓷民间故事及其精神文化内涵的域外传播与翻译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Y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