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常常抵达“不快”

2019-02-11 07:48周云龙
杂文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误会谢谢男友

周云龙

手机的出現,让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变得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加大了人际交往的频率、交往的半径,有事没事就拨通一下,认识不认识的也常常打进来,烦不胜烦,“手机”真的快成了“手雷”。

看世间万物真得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三,譬如手机,给人带来方便,也不断给人制造尴尬。某女士给女儿新谈的男友发短信,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女儿的男友有些激动,手一哆嗦,将“好的”回成了“妈的”,估计是用的手写板,这事最后成还是不成,无从知晓,不过有人在网上借机发动大家来了个群策群力:如果你是那个粗心的男青年,该怎么补救呢?——有人说,直接发“不好意思,发错了”;有人说,补发“妈妈,好的”;有人说,紧接着发“短信,收到,谢谢”,连起来便可以理解为“(妈的)短信,收到,谢谢”……还有人挑事说。幸亏是给未来的丈母娘,要是回复的对象是领导,而且是没有娱乐精神的大领导,那就完蛋了,也许该考虑考虑怎么“圆润地离开”。

网上有好多与短信误会相关的段子:一美女被提拔,短信向领导致谢“让您操心了,一辈子忘不了”,一激动忘了“心”字,信息又让领导的老婆看见,那真是“一辈子忘不了”了;某女给某男短信“你在同事中最出色,跟你在一起很开心,悲催的是,她少打了“出”字。

这些可能都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有点虚构、夸张的成分,不过,短信带来的误会,必定每天都在发生,是因为我们粗心马虎不严谨吗?是,也不是,根本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太享受速度的快了,顺手一写一发,OK。如果亲笔手写,如果口头交流,也会出现失误,但是恐怕不会有这么低级的错误,也不会有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尴尬。

说个前些年的真事。朋友是某杂志社的主编,热情好客,常常张罗圈子里的好友一起把酒言欢。一次,他设宴招待一位姓陈的老乡,答谢他的关心支持,同时约请数位乡友一起作陪。提前一天,朋友订好包间,精心拟定短信内容,然后分别转发相关人士。当天下午,他便接到两个短信,一个有点莫名其妙的:“谢谢,明天单位有点事,不能到场”;一个是询问式的:“明天的饭局具体线路怎么走?”他有些警觉,自己并没有邀请他们,是谁给透露出去了?既然人家问了,就顺便请上吧,多双筷子而已,然后发去详细的交通线路提示。

高潮在第二天。晚宴尚未开始,便有几位不速之客到场,朋友心生奇怪,又不好发问,转而现编理由一条:好久不聚了,大家一起喝两杯!结果,本来请的一桌,陆陆续续来了接近三桌人,因为超出既定计划,只好不断加桌、加座,一边加座,一边还有人不断“加盟”……来的都是客,而他们彼此之间有的熟悉,有的不熟悉,朋友作为东道主,自然要出面做个介绍,就在——介绍的时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出了多大岔子。多出的两桌人,全部都姓陈!一定是他前一天发短信,不小心误操作,打开姓陈的通讯录一栏,点了群发!——事情还没有完,第二天,又有几位姓陈的朋友打电话来道歉:对不起,昨天有事没去成,什么时候再聚啊!朋友到此彻底崩溃:是我“对不起”大家啊。

《手机》或《泰囧》的编剧,如果听到这段故事,一定可以激活灵感,设计出更多有笑点的情节。想起朋友的这段糗事,我总要笑出声来,而笑到最后,便是淡淡的苦涩。这样的窘事,说到底是“快”出来的。悲催的是,我们现在一个个都走上或被赶上了快车道,一路狂奔,不惜“拿命换钱”,只有当身体频频报警之后,才会减下速来,转而“拿钱换命”。

慢,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想慢已经成为很难的一件事,也因此,梳理社会乱象,到处可以看到诸多“快”的魔影:吃得快——病得快,喝得快——伤得快,长得快——老得快,开得快——撞得快,结得快——离得快……

生活方式中种种的“快”,引发了人们心理上种种的“不快”。快,往往需要科技支撑,而慢,只要我们耐心等待,压根儿不是什么“高科技”,奇怪,做起来怎么那么难?

猜你喜欢
误会谢谢男友
“谢谢”要真诚
选男友
犬系男友与猫系男友
对爱的人说声谢谢,有多重要?
the boyfriend look 装男友
谢谢你给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