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9-02-12 01:49李栋梁张荣德
上海蔬菜 2019年3期
关键词:花叶莴苣病株

李栋梁 张荣德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农技站,山东 肥城271605)

病毒病是莴苣的常见病害之一,通常通过蚜虫和种子传染,在春秋季蚜虫重发季节发生较为普遍,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化,生长衰弱,甚至枯死,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莴苣病毒病属于传染性病害,有发病中心,病害从发病中心向四周蔓延。现将莴苣病毒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发病症状

莴苣病毒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心叶先表现明脉或沿叶脉失绿,进而产生黄绿相间病斑或深浅相间的花叶及不太明显的褐色坏死斑点,重病株还会出现心叶扭曲、皱缩、黄化、畸形等症状。成株期发病,新叶出现明脉,随后出现病斑或花叶,并伴有褐色坏死斑点及坏死支脉,叶片皱缩扭曲,叶缘下卷,植株矮化。采种株染病,出现花叶或叶片出现浓淡相间的病斑,叶片皱缩、变小,叶脉有时产生坏死斑,病株生长衰弱,花序减少,结实率下降。

2 发病特点

病毒随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也可吸附在种子上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病毒靠土壤中芸薹油壶菌的游动孢子传播,病菌侵入根部以后释放病毒,染病后4~5周显症。油壶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育苗时如基质带毒,植株染病后4 周显症,早期一般不易发现。该病主要通过蚜虫传毒,也可通过植株汁液接触传播或通过田间农事操作传播,病毒从寄主伤口侵入可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毒喜高温、干旱环境条件,发病适宜温度为20~25 ℃、相对湿度80%以下,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该病易发生与流行。春秋季气温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规范、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莴苣成株期易感病。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选用紫叶型莴苣等耐病抗病品种,在无病株留种。适期播种,播前先用清水浸种2~3 h,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30 min,将种子捞出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催芽播种;或用新高脂膜拌种,既可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幼苗生长健壮,还可驱避地下虫害,隔离病毒感染。合理密植,莴笋生长期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适量浇水,施足腐熟有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莴苣团棵期、茎部开始膨大时分别追施速效氮肥和微量钾肥,并喷施壮茎灵,使莴苣茎秆粗壮、植株茂盛。及时拔除病株并带至田外销毁,清除田边杂草,减少病毒来源。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使病残体加速腐烂分解。

3.2 化学防治

防治莴苣病毒病首先要防治蚜虫,可选用10%千红或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20%菊马乳油1 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4 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25%唑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高锰酸钾1 000倍液、2%菌克毒克水剂200倍液、1.5%植病灵800倍液防治蚜虫;也可在定植前10 d和定植缓苗后各喷1次0.1%硫酸锌溶液,防治蚜虫传播病毒。

猜你喜欢
花叶莴苣病株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秋日野餐会
秋天?花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花叶昆虫世界
赵海棚绘画作品
花叶芦竹及其优化栽培技术
莴苣和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