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及功能区划研究

2019-02-12 12:35蔡云张新华魏永军戴科伟艾军勇江慧陈育如
环境与发展 2019年11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蔡云 张新华 魏永军 戴科伟 艾军勇 江慧 陈育如

摘要:为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推进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开展范围调整和功能区划研究。基于科学考察和实地调研,自然保护区范围从13.9 km2调整为7.83 km2,划定核心区1.12 km2、缓冲区1.11 km2、实验区5.6 km2。本次调整后,不降低生态系统功能,可提高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水平,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划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11-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the Aishan Jiulonggou Nature Reserve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on range adjustment and function Zone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and field research, the range was adjusted from 13.9 km2 to 7.83 km2, with the core area of 1.12 km2, the buffer zone of 1.11 km2, and the experimental area of 5.6 km2. The proposal would improv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level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social economy, without reducing the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

Key words: Nature reserve;Range adjustment;Function zones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各地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区域自然资源的有效措施[1-4]。但由于自然保护区建立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水平限制,存在部分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不合理、功能区划不科学等问题,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人口增加,建设用地需求极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要结合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自然保护区进行适宜的范围调整、功能区划甚至更改名称[5-9]。国务院已出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的管理规定[10],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多参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规定执行管理。本研究以艾山九龙沟县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整保护区现状情况,讨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划的可能性,为县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保护区概况

艾山坐落在邳州市铁富镇境内,2000年邳州市人民政府批复设立铁富艾山九龍沟自然保护区,东起连邳公路,西至分洪道大堤、山轮子与邹庄西排水大沟,南达龙凤鸭河,北至破头山、虎皮山北坡,面积13.9 km2,为县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是落叶阔叶林。保护区现状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林地,林地面积占比超过75%。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有64科134属147种,代表性植物包括乌桕、银杏、黑松、侧柏、橡树、雪松、香樟等;有陆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水生动物以及鸟类其中鸟类45种,分别隶属于10目26科,常见鸟类包括白鹭、戴胜、喜鹊、珠颈斑鸠、黄鹂、小??等。

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未进行功能区划,未编制总体规划。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保护区亟待进行范围调整和功能区划,提高管护工作规范性,协调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

2 研究的必要性

2.1 规范管护工作

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相关要求,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自然保护区未进行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划分,相应的勘界立标、明确边界等工作无法开展,不利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与管理。所以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明确核心区、缓冲区边界,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管护工作的规范性。

2.2 加强生态保护

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保护区设立时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需要以科学考察为基础,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实现应保尽保,进行功能区划,充分保护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避免出现管控级别低于实际保护需求的情况。

2.3 减轻人为干扰

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庄人口众多,共有2个镇、6个村,常驻人口约1.65万人。随着村庄人口增长、建设范围不断扩展,自然保护区会受到不断挤压,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和影响将增强,生物多样性面临生境破碎化的威胁。

为防止保护区态资源损害或破坏,应及时进行保护区功能区划,明确各区域管护级别,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

3 基本原则

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自然保护和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科学考察的客观成果,通过保护区功能区划,制定相应的补偿和保护措施,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实现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并进的目标。

3.1 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在对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分,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备保护价值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促进邳州市、铁富镇社会经济发展。

3.2 类型不变、应保尽保

调整自然保护区不得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类型,原则上不得缩小保护区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不改变自然保护区性质。

3.3 尊重现实、科学划分

2000年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设立至今已有19年,保护区及周边自然环境与设立初期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在本次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时本着充分尊重现实的原则进行划分。针对现有保护对象的分布、数量以及面临的干扰因素,采取科学的区划方法,因地制宜地调整各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维护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范围调整及功能区划方案

4.1 范围调整

根据实地调研结果,结合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庄实际建设情况,主要将西侧、东侧和南面部分三个区域调整出自然保护区,对北部边界进行更新调整,调整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83 km2。

西侧调整范围内主要为艾山西村,面积约0.5 km2,区域内全部为村民住宅,人口密度达到1124.94人/ km2。东侧调整范围约1.37 km2,区域内主要为农田。南部调整范围月4 km2,主要包括新山河村、汤家村和艾山村三个村庄,人口密度分别达到1902.39人/ km2、1641.95人/ km2和1171.82人/ km2,区域内为村民住宅或农田。北部边界结合艾山后村实际建设范围进行更新,将0.2 km2村民住宅调整出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原因在于,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已有近20年,保护区周边村庄住宅面积大幅增加,农田和村民住宅用地已经改变环境功能,使部分区域不再具备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条件,不再具有生态保护价值,不适宜划入自然保护区范围。

4.2 功能区划

由于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未进行功能区划,本次功能区划基于科学考察情况,尊重现实,划定核心区1.12 km2、缓冲区1.11 km2、实验区5.6 km2。

核心区:根据科考实地调查,艾山山顶以全缘叶栾、乌桕、黄檀、小叶栎、松树、柏树等树木为主,山腰部分植物以松、柏、乌桕等乔木为主,植被在自然形成的基础上经多年养护,群落结构发育好、层间植物丰富、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适合设为核心区以便进一步加强保护。艾山北部西侧为破头山,经多年保护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种类丰富、生态保护状态良好,主要有针叶林(黑松、侧柏)和阔叶林(桃林)、苍耳群落等分布,同时有小块零星分布的天然植物如酸枣、构树、臭椿等。两个山顶目前无开发建设活动,划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加强保护。

缓冲区:为缓冲外来干扰对核心区的影响、防止和减少核心区受到外界影响和干扰,在核心区外围划定缓冲区。在艾山、虎皮山、坡头山已化为核心区的范围外围,结合植被覆盖情况、动植物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分别划定一定范围的区域作为缓冲区,有效减少核心区受到的外界干扰。缓冲区涵盖保护区内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面积1.11 km2,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14%。

实验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除核心区和缓冲区之外的区域为实验区,用于开展科研教学、参观考察、旅游经营及必要的办公、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考结果,如意湖及周边区域分布有湿生植物群落,植物种类主要包括芦苇、荻、喜旱莲子草、慈姑、香蒲等,其中芦苇和香蒲是主要的湿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低湿区,其他物种组成的群落则零星分布在池塘近岸处。如意湖及周边区域在菱和莲藕等植物中有黑水鸡、鹭类、斑嘴鸭、小鸊鷉等活动,在芦苇、菰草和蒲草丛中有苇莺类、鸦雀类和杜鹃类鸟类栖息繁殖。龙凤鸭河沿岸区域主要分布有银杏林、桃林等经济林和农田等,其中以银杏林居多且分布条块较为完整,有较高的景观和经济价值,区域内植物具有一定保护价值。将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外围5.6 km2范围设为实验区,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2%。

5 调整适宜性评价

5.1 稳定森林生态系统

由于区内植被垂直分布不明显,相同类型林分面积较大,与区划前相比,保护区物种数量不减少,功能区划不会影响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植物种类的分布,不会影响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改变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不改变自然保护区物种。

功能区划基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将生长良好、品质高的典型森林自然景观带设置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有利于维持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将人类活动集中、生态景观自然性与完整性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可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功能区划不对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造成不利影响,不降低主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不压缩动物栖息领域空间,降低了人类活动对保护动物的干扰,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对主要动物的保护。

5.2 规范保护区管护

功能区划对自然保护区是一次提升管护能力的契机。通过功能区划,明确界定核心区、缓冲区范围,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功能区划后的自然保护区实施科学、全面、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本次功能区划后,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将大幅度提升,管护工作也将更系统、更规范、更有针对性。

5.3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本次调整前,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涉及范围内共有半店村、艾山后村、艾山西村、新山河村、湯家村和艾山村6个村庄,常住人口达到16500人,平均人口密度为1234.04人/ km2,远大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水平70人/ km2。

通过范围调整与功能区划,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区划和范围调整,将村庄居民居住用地和农田划出自然保护区范围,极大地缓和了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与周边村庄建设发展的矛盾,促进当地区域经济活力,为周边村庄社会经济预留了发展空间,减少社会发展对生态资源的侵占,实现保护与发展协调并进的目标。

5.4 综合评价

(1)本次功能区划明确了自然保护区范围,充分考察自然保护区现状,将不再具有保护加之的区域调整出自然保护区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本次调整兼顾周边村庄建设和地区发展等各方需求,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区的关系,为地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创造条件。

(2)本次功能区划明确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边界,区划面积大小适宜,足以维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有效保护区内全部保护对象。其中主要保护区对象集中分布于核心区内,加强了对保护对象的保护力度;缓冲区分布于核心区外围,有效减缓人为干扰对核心区的影响;实验区有效保证自然保护生态发展与生态旅游的需求。

6 结论与讨论

(1)目前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部分省份出台的省级、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管理文件,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参照相关文件执行。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地区无视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仅以面积不减少为唯一评判标准的不合理情况。本次对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调整和功能区划主要从实际出发,将不具有保护价值的6.07km2区域划出自然保护区范围。

(2)由于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周边无法就近实现面积补偿平衡,如市级或省级对一定区域内自然保护区仍有面积不减少的管理要求,建议在邳州市或徐州市等更大范围的区域内进行区域补偿,将真正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3)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作为县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近20年来管护工作规范性较低,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建议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后,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规章制度,配套建设专业的管理设施,加大自然保护区管护经费的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提升管护能力。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重大建设项目,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和经济补偿措施,按有关规定报批。

参考文献

[1]唐小平.我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综述[J].林业资源管理,2015(06):1-9.

[2]徐网谷,王智,钱者东,张昊楠,范鲁宁,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范围界定和有效保护面积现状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06):791-795.

[3]刘文敬,白洁,马静,宋维明,徐基良,李忠.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S2):49-53.

[4]武立磊,侯盟,王志臣.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分析报告[J].林业经济,2012(08):72-75.

[5]贺秋华,钱谊,王国祥,刘鲁君.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调整及其驱动力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01):18-22.

[6]张昊楠,秦卫华,周大庆,范鲁宁,李中林,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01):24-29.

[7]蒋明康,贺昭和,王智,秦卫华.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01):101-105.

[8]韩俊丽,武曙红,栾晓峰,赵光亮.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03):284-287.

[9]黎国强,朱丽艳,孙鸿雁,王梦君,李小双.自然保护區功能分区调整研究[J].林业建设,2012(01):24-2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国函〔2013〕129号)[Z].2013-12-02.

收稿日期:2019-08-26

作者简介:蔡云(1988-),女,汉族,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与规划工作。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图鉴》完成编印
到自然保护区领略生态之美
浅析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