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川宜宾“中国竹都”的三点思考

2019-02-13 11:11蓝晓光
世界竹藤通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竹海宜宾竹笋

蓝晓光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 浙江富阳 311400)

习近平总书记以“蜀南竹海”为题,提出“发展竹产业”、建设竹林“风景线”,是对宜宾的肯定和期望,也是时代给予宜宾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竹史上,因气候变迁,“竹子文明”也从以淇园之竹为核心的黄河流域,分别南移到了以中游楚国、上游夜郎国和下游会稽之竹为核心的长江流域。宜宾,长江源头第一城,也曾迎来竹的辉煌:“以棘围之”、擅长竹工艺的僰人可以作证,西汉石棺上的竹图腾、明代的竹公神像可以作证,宜宾的制酒、竹笋和造纸等优势产业更可以作证!基于此,笔者认为,打造“中国竹都”,就是要再现李约瑟笔下的“竹子文明”。

1 立足本土化,做强竹酒、竹笋和竹纸3篇大文章

1.1 竹酒

提起宜宾,总会说到五粮液。是的,漫步宜宾,无论城区还是乡村,时不时会飘来一阵浓浓的酒香;要说竹子,不应忘记竹酒诗。竹文学是构成“竹子文明”的支柱之一,文人骚客的竹酒诗句同样潇洒飘逸。中国有个神奇的竹区,位于长江源头的四川宜宾、泸州和贵州赤水,不仅竹种多、分布广、规模大,蜀南和赤水2大著名竹海相守相望,更有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和郎酒等琼浆玉液各领风骚;中国还有一个不朽的群体,魏晋的“竹林七贤”。有了酒,竹林才有灵气,魂牵梦绕。有了竹,美酒才有骨气,不失方圆。正是竹与酒,成就了“竹林七贤”的魏晋风骨,竹作为大自然的艺术品才具有了深刻的美学意义!

中国古代以竹造酒历史悠久。杜康酿造“竹叶青”、山涛酿造“郫筒酒”的优美传说,梁简文帝“竹酒澄芳”,北周庾信“三春竹叶酒”,武则天“酒中浮竹叶”,李白“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白居易“倾如竹叶盈樽绿”,杜甫“共醉终同卧竹根”等佳句,无不述说着竹与酒的渊源,如胶似漆!竹与茅台、五粮液等中国名酒的关系尚不得而知,或许真的有渊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酿造一方酒,而正是这方竹林涵养了这方水土。

2014年7月,马云在浙江遂昌竹林内现场品尝了活竹酒,连说“好喝”“好玩”“好创意”后,活竹酒便迅速在电商走红,50度的酒可以卖到200元/500 g。可是,仅仅过了5年,这一潜力巨大的生态产业,走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企业小而散、恶性竞争、无标准、缺监管等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扛起大旗,规范和引领中国竹酒行业,宜宾有优势,是挑战更是机遇,也是“中国竹都”的一份责任。

1.2 竹笋

竹笋与巴蜀火锅简直就是一对“冤家”,一个麻辣油红、热情似火,一个清淡脆白、优雅高洁,珠联璧合,美味天成。

宜宾多笋。有苦竹笋、方竹笋、慈竹笋、筇竹笋、楠竹笋、斑竹笋、水竹笋,数不胜数,2017年鲜竹笋产量就达到了15万t。与竹笋相伴相生的,还有“凤凰非竹实不食”的竹米、“雪裙仙子”“菌中皇后”之称的竹荪、“地下美味”的竹鼠、“倍甘于常蜜”的竹蜜,等等。宜宾笋鲜。《苦笋赋》集文学与书法为一体,是北宋文人黄庭坚的不朽之作。黄庭坚曾为官宜宾,在他的笔下“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仅此,足以见证宜宾竹笋味之鲜美,堪称宜宾竹笋最绝妙的广而告之。宜宾多彩。千百年来,宜宾竹农道法自然,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方式。采笋季节,人们举家上山,风餐露宿,将笋壳等留在林内,笋期结束后带着经过初加工的产品下山出售。宜宾的竹笋加工业也发达,不同品种的笋可以加工成各式各样的清水笋、调味笋、笋干等。宜宾的竹笋菜肴一流,如果说蜀南竹海的“全竹席”让你大开眼界,农妇们的家常竹笋定让你垂涎欲滴。

竹笋,素有“蔬食第一鲜”的美誉。5 000年来,先人们培育出种类众多的竹笋品种,加工出各式各样的竹笋制品,烹饪出花样纷繁的竹笋菜肴,创造出博大精深的食笋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竹笋的需求越来越大,宜宾竹笋产业也迎来了好的发展机遇。

1.3 竹纸

竹简与竹纸是一对亲兄弟,雄踞于中国传媒3 000年,延续至今!竹简为兄。李约瑟之所以称中国曾经是“竹子文明”的古国,就因为发现早在商代就使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近100年的考古证明,竹简不仅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得以形成并流传至今,更开启了中国的书籍制度,描绘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画卷。竹纸是弟。魏晋以后,竹简退出了书写历史舞台,却在与纸的共生、互补和碰撞中催生出了新的书写形式——竹纸。可以说,没有制简技术和产业,没有民众与官方对竹简的感情和熟知,竹子用于造纸并快速发展是无法想象的。南宋以后,竹纸便以其低成本、高品质和种类多等优势,迅速占据了半壁江山。

以竹造纸,是我国最早化学利用,最能规模化生产的竹产业门类。走进宜宾纸业,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型的现代化企业:技术先进,产品一流,环保领先。古法的工艺流程改造成了自动化的流水线,效益提高了;繁重的体力活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机器替换人了;工厂里散发的不再是臭气,空气清新了;排放的不再是污水,可以养鱼了。宜宾纸业,第一张国产机制新闻纸诞生地,1997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也让宜宾人爱恨交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宜宾纸业易从董事长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目前年产竹浆20万t、食品包装纸25万t、生活用纸12万t,产值30亿元,用竹量80万t,竹农收入4.5亿元。二期将再建年产45万t竹浆,25万t生活用纸,年用竹量230万t,把宜宾纸业打造成为以竹造纸的国际领先企业”。以竹造纸,是中国竹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宜宾纸业,代表着以竹造纸的标杆!

2 精耕竹文化,实现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1 传承竹文化精神

讲起竹精神,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竹的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虚怀若谷、潇洒飘逸等文人精神,这里说的是竹乡人的精神。竹乡的人在竹乡的水土种竹、育竹、用竹、赏竹和品竹的过程中,形成了竹乡特有的竹林景观、生产和生活用具、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也使竹的精神和品格融入了竹乡人的血脉。竹乡人如鞭,甘于在泥土下默默深耕,孕育新笋;竹乡人如笋,只待一声雷、一阵雨,便破土而出长成新竹;竹乡人如竹,潇潇洒洒,相互搀扶,乐于奉献。这,就是竹乡人的精神:刚强耿直又不失柔情似水,自强不息又不失荣辱共生,质朴平淡又不失热情好客。2018年入选“中国好人榜”的“竹荪婆婆”黄文培,兑现了“与竹林为伴,以竹荪为命,为百姓造福”的承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亚太竹工艺大师何华一,竹为友、刀为伴,守候的是“江安竹簧”的民族瑰宝,传承的是中国的工匠精神、竹的精神。

2.2 讲好竹文化故事

宜宾竹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除了上述的“一纸一酒一笋”和“一海一人一拜”更是非提不可。

蜀南竹海,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自然分布着有楠竹、斑苦竹、硬头黄、水竹、慈竹等丛生、散生和混生3大类15属58种竹子。其中,我国第一个以竹类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长宁竹海自然保护区,有着竹类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多样性,从海拔260多m上升到1 400多m,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竹种分布特征。曾为官宜宾的黄庭坚来到竹海时,情不自禁的赞道:“壮哉!竹波万里,峨嵋姊妹耳!”传说还在石壁上写下“万岭箐”3个大字,留下了“墨溪”。

黄庭坚,其诗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他不仅是咏竹更是咏笋大师,留下了《苦笋赋》《食笋十韵》《从斌老乞苦笋》等10多首食笋诗。“北馔厌羊酪,南庖丰笋菜”,“惟此苍竹苗,市上三时卖”,“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冰底斲春生笋束,豹文解箨馔寒玉”,“南园苦箸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皆成竹”,黄庭坚对笋的酷爱,对采笋、食笋和品笋的独到,跃然纸上[1]。

竹崇拜,是古夜郎国特别是百濮地区少数民族的显著特征。他们以竹为图腾,甚至以竹为姓氏,演绎出多姿多彩的竹崇拜文化和习俗。濮人既僰人,秦代宜宾境内就设置了僰道县。南溪城郊东汉画像石棺上的浮雕“凤蛇竹复合图腾”,长宁县东汉崖墓岩画上的渔具、灯笼、竹钗、竹兵器等,江安县一直由竹工艺人所供奉的明代竹公神像,以及流传至今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安竹簧”,都在述说着宜宾竹文化的博大精深[2]。竹子,作为中国儒释道“三教”共赏之物,更是在蜀南竹海仙寓洞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2.3 善于竹文化创意

创意是在产品或服务、生产和营销、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一种突破,它能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因此,要以竹文化为纽带,贯穿理念形成,定位设计,以及生产、品牌、包装、广告、营销等关键节点,使竹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3大价值得以叠加,竹子的一、二、三产得以有机融合,实现产品或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我国在竹眼镜、竹原浆纸、活竹酒、竹建筑、竹工艺、竹纤维等领域,都有很好的成功案例。

黄庭坚与竹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培育到加工和烹饪,再到品赏,可谓宜宾发展竹笋产业的一张金名片:作为长江源头第一城,可以把竹崇拜遗留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融入“中国竹都”的打造,也不失为相得益彰:花海经济势头正旺,充分挖掘中国植物“四君子”的意涵,把兰花和菊花种植于竹林下,花海与竹海互为争光添彩,也是一条可以考虑的路径;以竹造纸无疑是宜宾的响亮名片和发展方向,可把最现代的竹纸与古法造纸甚至古代竹简进行统筹规划,打造竹纸小镇,竹一、二、三产自然就融合了。灯笼,是竹与纸结合的产物。正是西汉纸的发明,竹笼外得以糊上了纸张,源于秦汉的灯才发展成了灯笼。让竹纸小镇张灯结彩,喜庆之也是情溢于言表。

3 依托信息化,实现竹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良性循环

翻开中国竹业发展史,产业的每一次跨越,无不伴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重大创新。在信息化时代,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竹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市场经济学角度讲,有2条路径。

3.1 产业化生产

马化腾先生讲得好:“在5G+AI“双核驱动”下,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门槛会不断降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正在融合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宜宾纸业通过自动化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不仅产品质量和环保领先,生产规模提高2倍,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近6.5倍。江山木门通过打造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车间,一半的人和一半的地,就实现了2倍的产能。浙江九川竹木竹片智能分检技术的应用、北京万象博众智能随形雕刻机的开发,虽小试牛刀,却成效斐然。因此,宜宾在竹产业园区或小镇的打造,以及项目和技术的引进时,还要从5G、AI、工业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度去检视、谋划和扶持。

在传统产业的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环节,那就是原料的获取。千百年来,竹材或竹笋的收获一直靠农民刀砍锄挖,肩挑背扛。信息化时代,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这一小农经济的作业方式再也难以为继,出现了山下企业无原料、山上竹子无人采、在家竹农无事做的窘境,因此,要把谋划和服务前移到产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通过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扶持、竹农收获,建立专业的采伐和挖笋团队,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之痛、企业之忧、产业之患。

3.2 个性化生产

不以数量为目标,而是通过创意设计等手段,以商品的某种特殊意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这对作坊式生产、工匠化打造、文化底蕴深和生态价值高的传统竹产业来说,尤为契合。这些产品的需求群体虽然很小,但群体数量却不少,而且需求旺盛,对价格不敏感[3]。5G、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O2O、C2B、F2C等电商模式的推陈出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和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从而为竹产业的个性化生产开辟了无限的成长空间。湖南天然工坊营销的竹妃纸巾,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该公司成立不足3年,销售额就突破10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究其奥秘,很重要的是其“生态产品+创新模式+讲好故事”的营销模式,所谓“创新模式”就是“O2O+F2C+会员制”的完美结合。

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等,将有关竹子的创意设计、加工制作、经营销售、金融服务和质量监管等平台进行整合,线上、线下互动,就能够设计和生产出更多、更完美、更个性化的产品,打造出更精准、更完善、更可靠的“中国竹都”平台。再比如,游客在竹杆上刻字,什么“×××到处一游”、“×××我爱你”等,屡见不鲜。与其说是陋习,不如说是商机,毕竟我们的老祖宗在竹简上写了1 000多年。我们可以开发出不同品类的活竹酒,让游客自己灌装,尽情挥毫刻字,施展才华,并利用信息技术保持实时联系和交付,让蜀南竹海成为天然酒厂、酒庄、酒店。

猜你喜欢
竹海宜宾竹笋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Kurixalus (Anura:Rhacophor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家乡的竹海
竹笋
竹笋
宜宾(外四首)
宜宾豆腐乳毛霉分离及应用
竹笋见到阳光啦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