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句容赤山湖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研究

2019-02-13 01:32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水韵句容秦淮

(1.江苏省句容市水利局,江苏 句容 212400;2.江苏省句容市赤山湖管理委员会,江苏 句容 212400)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成效斐然。近些年,水利风景区建设思路已由“治水”与“造景”,转变为更加注重地方水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将景区建设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不断提升景区的文化价值。江苏句容赤山湖水利风景区结合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充分挖掘周边水文化相关资源,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水文化脉络轴线,提炼出特征鲜明的地区水脉节点,并采用多样化的展示手法将水文化展现出来。

1 景区概况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依托赤山湖水利工程而建,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总面积16.1km2,其中水域面积10.3km2,山体面积3km2。景区现有鸟类12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物种;植物372种,包括野大豆、莼菜、齿叶睡莲等重点保护物种。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平面图见图1。

图1 江苏句容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平面图

根据景区资源的特质,将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划分为赤山湖湿地体验区、赤山生态体验区、白水荡湿地涵养区、“山水合璧”科普区和精品湿地游园区五大片区,见图2。“丹湖映月、赤杉苇白、鼍龙背则、断桥夕照”等特色景点应运而生,“水韵广场、水韵文脉、水韵乡愁、水韵诗廊”等系列文化景观节点环湖打造。近几年,景区积极承办了大众骑行和专业骑行等各类全民健身项目,连续4年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部分赛段赛事。随着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拥有峻丽的赤山风貌与秀美湖泊湿地的赤山湖水利风景区不断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周边居民前来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赤山湖水利风景区风光见图3。2016年,赤山湖被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

图2 江苏句容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功能分区

图3 赤山湖水利风景区风光

2 景区水文化概述

2.1 湖泊演变史

赤山湖处于秦淮河水系上游,为秦淮河的源头之一。最初赤山湖是由局部洼地形成的天然湖荡,承接江宁、溧水、句容等上游汇水,湖面极为广阔。自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筑赤山塘,赤山湖已有1779年的修浚史。历史上赤山湖湖区范围变化很大:后唐时湖周长120里,元初缩至80里,明代仅60里,清末缩至40里,民国期间湖周长仅20~30里。湖面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来自上游的泥沙淤积;ⓑ人为围垦。从南北朝时期至民国末期,赤山湖共经历了12次较大范围的修浚工作。早在唐宋时期,赤山湖就已拥有完备的湖泊管理体系,通过设置水则、百冈堰等水利设施,制定严格的湖条(湖泊管理制度),通过湖长、堰长进行管理,保障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需求。赤山湖湖区演变过程见图4。

图4 赤山湖湖区演变过程

近现代,赤山湖的主要功能为蓄洪减峰、蓄水抗旱。20世纪70年代,赤山湖面积进一步缩小,湖内沿河加筑内堤圈筑鱼池。2009年赤山湖仅剩2.3km2环河,湖泊蓄滞洪功能丧失殆尽。为恢复湖区的水利功能,2010年正式启动退渔还湖综合治理工程。经过几年建设,共开挖土方1500万m3,赤山湖地区原有万亩精养鱼塘全部退还为湖泊。赤山湖由原来的2.3km2扩大至10.3km2,形成环河行洪、内湖区滞洪、白水荡分洪三位一体的全新格局见图5,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有效地保障了周边地区和下游地区的安全。

图5 赤山湖水利功能三位一体新格局

2.2 赤山湖水脉梳理

赤山湖因水而兴,水是赤山湖文化的主魂,是赤山湖地区最重要的文化特质。赤山湖因水产生了湖熟文化、赤山佛教文化、秦太运渎文化、秦淮文化、陂塘文化、屯田文化、圩田文化、水神崇拜文化、儒释道文化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水脉文化体系。

2.2.1 赤山湖水脉轴线

赤山湖因水而生的文化延续千年,最早可追溯至距今已4000多年历史的湖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距今已有1773年历史的秦太运渎文化,再发展为始于隋朝、距今1400余年的秦淮源文化,最后演化为当代舍小保大的抗洪抢险精神。这是赤山湖水文化的主要脉络轴线。

2.2.2 赤山湖水脉节点

赤山湖水脉节点特征鲜明。经考证,赤山湖是继安徽芍陂(春秋)、浙江鉴湖(东汉)之后又一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时间排序为:芍陂(春秋末期)、鉴湖(东汉)、赤山湖。其水脉节点主要包括陂塘、屯田、圩田、水神崇拜等。

3 水文化建设思路

3.1 正本清源,梳理脉络

在赤山湖筹备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的过程中,为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及建设品位,让赤山湖成为水利文化的传播窗口,首先需要做的是正本清源,梳理脉络。赤山湖的文化资源十分冗杂,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梳理脉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赤山湖水文化研究过程中,景区选择与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和河海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多方合作,开展研究。景区工作人员及专家学者大量阅读史记、地方志、历史专著、学术专著、考古文献、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民间人士的历史研究,发现隐藏于历史信息中有关赤山湖水文化的蛛丝马迹。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地理地质信息、历史遗存、圩区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文化遗存进行论证。在水文化发掘过程中,论证出赤山湖陂塘、秦太运渎、赤山湖古灌区的历史定位和学术价值,是合作的重要成果,从而确保了水文化研究成果的独特性和科学性。

3.2 特色凸显,规划引领

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规划纲要。坚持创新性与实操性相结合,通过进一步梳理文化资源特色,不断整合、提升,赋予赤山湖秦淮水韵文脉新内涵。规划定位将赤山湖建设成为融山水自然景观,凸显秦淮水韵文脉,集科普教育、生态示范、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水利风景区。

3.3 精心安排,科学展示

为了将赤山湖水文化成果更好地展现给广大游客,景区在水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注重文化展示的科学性、体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a.结合景区实际情况,与其他相关专业规划有机统一,科学编制水文化展示规划设计方案。确保水文化展示与景区的风格相适应,更接地气。

b.确立了“水文化主轴+水脉节点”的模式,形成了以湖熟文化、运渎文化与秦淮源文化为主体,以水脉节点为补充的赤山湖水文化体系。打造水韵文脉、水韵乡愁等一系列文化节点,系统地向游客进行展示。

c.采用“水文化书籍+水文化馆展陈+滨湖空间文化景点展示”三位一体展示形式,将赤山湖水文化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进行展现。

d.为使沉睡在故纸堆里的水文化生动起来,景区编制《赤山湖水韵故事》《水韵赤山湖》《赤山湖画册》等图文并茂的书籍,生动有趣地向游客展示赤山湖水文化。与此同时,景区还推出水科普折扇、水韵扑克等一系列围绕水文化创作的旅游文创产品。

4 水文化建设成效

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在规划纲要和水文化展示规划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实施了秦淮水韵文脉展示工程建设,环湖增设12处文化展示节点,采用道旗、大型图片展板、展示牌、室内展陈等方式系统地展示景区深厚的水脉文化。

4.1 水韵广场

水韵广场位于景区主入口,是文脉展示工程重点打造的景点之一。广场正中一座高大的石壁墙,精心创意绘制了古赤山湖的水系图,取名“九曲秦淮通吴会”(见图6),该图展现了太湖流域与长江之间的秦淮水脉,形象地说明了古赤山湖与破冈渎、上容渎之间的地缘关系,赤山湖与下游南京之间的水脉联系,描绘出赤山湖地区特有的秦太运渎文化。

图6 《九曲秦淮通吴会》大型景墙效果

花坛草坪上则用整石雕刻出书卷的样式,摘取古籍中有关赤山湖由来的论据刻于整石上。广场临水平台的挡墙上则采取竹条刻字的方式,以卷轴的形式展现摘自南宋《景定建康志》中的《赤山湖湖条》。广场悬挑的观景平台下方,利用天然的落差,打造一幅大型《赤山湖嬗变图》。该图选取两汉六朝、隋唐、明清、退渔还湖前及退渔还湖后5个重要时期的赤山湖面积范围图,形象地展现了赤山湖湖区的历史演变过程。水韵广场的草坪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河滩石,将精心挑选的35个水利名词、术语及其实例和诗词雕刻其上,让原本普通的石头变成了传播水利文化的新媒介(见图7)。

图7 河滩石效果

4.2 水韵文脉

水韵文脉板块位于通往景区湖心码头的埠头岛上。该板块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以水脉衬文脉,水文交汇,集中展示了句容地区的名家圣贤、治水英模、文人雅士及乡贤治家格言等内容。利用埠头岛的地形地貌特征,沿路两侧布置多幅展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予以展示,体现出赤山湖水韵文脉的深厚内涵,映衬出句容当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4.3 水韵乡愁

赤山湖周边大多数城镇和村庄的形成与水密不可分,多数村落的名字与水有关。水韵乡愁板块通过对赤山湖周边城镇、村落的地名进行研究分析,展现出赤山湖水脉对周边村镇的影响。

4.4 水韵文化

水韵文化板块主要介绍了与赤山湖息息相关的一些文化,包括湖熟文化、秦太运渎文化、秦淮源文化等,以及历史更为久远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句容两山文化(宝华山佛教文化及茅山道教文化)以及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民俗文化等。通过文化展示,将赤山湖水文化脉络更加完整、系统地展示在游客面前。

4.5 水韵诗廊

历史上的赤山湖无数次成为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好去处,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景区从众多描绘赤山湖的诗词中,精选部分刻于景区长廊中,构成了赤山湖水韵诗廊板块,让驻足休憩的游客在欣赏赤山湖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见图8)。

图8 水韵诗廊

5 结 语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何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体现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值得深入探讨。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在前期水文化挖掘和文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水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在水文化展示手段上还略显单一,在与游客的互动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水文化与旅游活动的融入方面还不够深入。但赤山湖在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不断融入地方水文化元素的思路值得肯定,同时取得一定的展示成效,也是一次很好地将水文化与景区建设相融合的尝试。

猜你喜欢
水韵句容秦淮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水韵江苏
水韵南星渎
水韵江苏
水韵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论句容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
解放思想,推动句容农业提质增效
秦淮看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