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2019-02-14 05:55张佩仪
青年时代 2019年34期
关键词:剩女女性现象

张佩仪

摘 要:本文根据当代社会城市中“剩女”较多现象的原因进行探讨,主要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根据本文的分析,认为造成城市“剩女”多的社会因素有城市化加速、教育体制规定、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分工精细、择偶社会文化和房价高等,造成年轻女性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成为“剩女”、社会网络不稳定、择偶范围窄、无暇择偶恋爱等情况。个人因素主要有个人的“宅”和父母的宠溺、性格内向、对婚姻的恐惧、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影视作品、小说的影响等,使年轻女性社交圈窄、对婚姻的恐惧和对恋爱的不满等。

关键词:剩女;女性;现象

一、引言

在当代中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男性是不能早于22周岁、女性是不能早于20周岁。按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在法定婚龄的3年及以上结婚者,即被视为晚婚,即男性25周岁及以上、女性23周岁及以上结婚的,就被视为晚婚。在“剩男”“剩女”的年龄界定上,尚未达到统一界定。而世人通常认为,“剩男”“剩女”的标准,在年龄上是指30岁之后的未婚男性,以及27岁以后的未婚女性。本文把晚婚年龄及更高年龄的未婚男女称为“剩男”“剩女”。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在25周岁及以上的未婚男性约有356万人,在23周岁及以上的未婚女性有约259万人,明显男性比女性多。如此看来,当代中国的“剩男”比“剩女”多。但在新闻媒体上往往更多的对“剩女”更加关注,出现让社会大众认为社会中“剩女”比“剩男”多的假象。而且新闻媒体更多关注城市中的“剩女”,导致公众更加关注城市“剩女”问题。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按户籍来分,无论是城市、镇还是乡村的“剩男”都比“剩女”多。

虽然在事实上,“剩男”比“剩女”多,但是社会大众对“剩女”的关注明显比“剩男”大,而且往往会将“剩女”更多的是关注在城市中,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剩女”。有学者根据“六普”数据计算得出“在30~44岁的所有年龄上,均是城市未婚女性占同龄人的比重高于农村的未婚女性”。也有学者根据“六普”数据的计算和推测,认为“剩女”主要居住与生活在城镇。因此,可以说,“剩男”比“剩女”多,而“剩女”主要集中在城市。有研究根据“剩男”“剩女”的个人条件,比如受教育水平、工作状况、收入水平等条件,给出“优质剩女”“劣质剩男”的标签。“优质剩女”的标签往往是给在大城市中的大龄未婚女性。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女性成为“剩女”,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剩女”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二、社会因素

当个人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成为部分人的问题时,这个问题便成为了社会问题、公共议题。当问题成为社会问题时,只有改变社会因素才能让受困于其中的人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个人的婚恋问题,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了社会问题,应该从社会层面来寻找原因,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女性成为“剩女”的根本问题就是结婚年龄的推迟及择偶的困难。结婚年龄的推迟和择偶困难是否在某些因素上是由于社会的因素造成的呢,这将是本部分探讨的内容。

(一)城市化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迁,农村逐步城镇化。在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且随着社会的自由度加大,人口流动频率和范围也加大了,城市人口也加快了流動频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在一个地方的社会网络往往很难带去一个新的地方。当适婚的女性随着自己的学业、事业而流动时,往往会去到一个新的地方,社会网络往往需要重新建立。当旧的社会网络在未婚男女择偶时难以生效,新的社会网络需要时间来建立,这就使未婚男女在择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频繁的社会流动也减少了适婚年龄女性的婚恋机会。因此,可以说,城市化的进程中,增加了人口的流动范围和频率,给适婚年龄的女性在择偶人群的稳定性上增加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未婚女性在择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教育体制的规定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制度一般规定孩子满6岁或者7岁才能上小学,小学需要读6年,中学读6年,大学专科、本科读3年、4年,如此来算,一个人完整、顺利地完成大学专、本科的学业需要到22岁、23岁,对于女性来说,这就将近到晚婚的年龄了。再加上一般大学毕业到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一般需要2年的时间。待适婚年龄的女性工作稳定后再结婚,如果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话,女性便成为“剩女”了。因此,可以说,我国现行的学制会制造大量“剩女”,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女性的结婚年龄。

(三)社会竞争激烈

由于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初入职场或者尚未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们,会感到工作压力大,从而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工作或准备工作上。虽然现在很多工作都是8小时制或更短,但在年轻人中,他们往往还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很多工作上的事情还不太熟悉,年轻人为了在工作岗位上立住脚跟,为了拼事业,他们往往会在工作日和休息日加班。这就减少了年轻人去交友、恋爱的时间,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年轻人择偶和恋爱的时间和机会。

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人们的工作能力要求提高了,社会对学历也越来越重视,使人们往往追求高学历来应对。因此,年轻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增高。这也意味着年轻人在学业上的时间也更长了。而且在传统观念中,在追求学业时往往不考虑婚姻大事,因此,在追求学业期间,就算有谈恋爱,但也少有人在追求学业期间去缔结婚姻。

(四)社会分工精细

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虽然很多工作单位规模都很大,但由于分工明确,往往一个部门只负责一小部分的内容,这样就会使工作团队趋小化,这也意味着在固定的工作单位中,职员们交往到的对象范围较小,对于有择偶需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工作中能接触到未婚合适的对象就更少了。工作占据人一天1/3的时间,人们往往在工作单位的互动和表现较多,人们的社交圈在很大部分是局限在工作关系上的社交,接触到的人较少,因此延伸交往的人也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年轻人择偶的范围。在工作单位上,很多工作单位都是同性别的人,比如计算机行业普遍男性较多,社工服务组织一般是女性较多。像这样一些工作性质的单位,也会限制在其中的人的择偶范围。工作团队的趋小化和同性别人员较多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年轻人在工作单位的熟人里择偶,减少了年轻人择偶的机会。

(五)择偶的社会文化

在传统的择偶观念上,一般会存在门当户对或者择偶梯度的观念。门当户对,指结成婚姻或选择对象的男女或双方的家庭一般都会希望双方家庭各种条件相当,或是相差不多。择偶梯度,指男性一般会希望女性年龄比自己小,在学历或工作、收入等方面在其中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比自己低。现在由于高等教育普及度的增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也提高了。在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她们的工作能力、收入水平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男性希望找比自己在某一方面弱或者某几方面弱的女性也没那么容易了。不但男性会有择偶梯度的观念,女性也有。女性往往希望找到的配偶是比自己强的,这样的择偶观念,男女双方普遍都认可,这对于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不错的女性来说,便会成为择偶的障碍。因为优秀的人比例本来就不高,而比优秀女性更为优秀的男性在数量上就更少了,这样就减少了优秀女性的择偶范围,那么,优秀女性的择偶问题便会凸显出来。而且往往各方面都优秀的女性在城市的概率会更高。

(六)房价高

在当代中国,房价急剧攀升,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昂,在二线城市房价也普遍偏高,是普通大学毕业生难以支付的。因此,很多大学生在考虑毕业后工作地时,往往也会考虑到工作所在地的房价问题,自己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能否负担得起。对于房子的问题,往往是男性考虑得比较多。这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有关,男女结婚,往往是男方提供房子,这与中国传统的“从夫居”的居住模式有关。因此,很多男大学生毕业后除了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外,还会考虑自己及家庭能否支付得起工作所在地的房款。由于这样,往往很多男大学生在毕业后,或在毕业后一两年后会回到家乡发展,或退居二三线城市发展,而不会留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发展。而女性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她们往往会注重工作所在地对自己事业的发展,因此,女性留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也较多。这也形成了在一线甚至二线城市未婚女性较多的现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房价高也是城市中,特别是一线城市中“剩女”较多的原因之一。

三、个人因素

除了社会上的因素对形成“剩女”现象有影响外,“剩女”的个人因素也对这样的现象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当代年轻人“宅”的特点、对婚姻的态度等个人因素。

(一)“宅”和父母的宠溺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之余,不喜欢外出社交,喜欢“宅”在家里。这无疑减少了年轻人认识异性的机会。休息时间年轻人“宅”在家里的主要原因是平时工作累,但本人认为还有另一原因是年轻人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一個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很多时候习惯了独处。加之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千依百顺,而不是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即使孩子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也不会强迫孩子去结交对象。此时,有些父母就会托人介绍合适的对象让孩子去认识,而不是孩子主动通过自己的社交途径去认识。在一些父母的资源匮乏时,公共社交平台就应运而生了,比如婚介中心、相亲角等。现在很多相亲角的参与者大部分都是父母,他们来帮孩子找对象,而不是年轻人自己来找。父母为孩子着急婚姻大事,而孩子们由于受到个体化社会的影响,而且社会对家庭形态多样性的包容,使年轻一代也没有一定要追求婚姻的要求,而认为单身家庭也是一种家庭的形态。社会对多样性的包容度增强,使年轻人在婚姻方面的压力减少了。因为有些“剩男”“剩女”会拥有独身主义的想法,因此他们会对婚姻状态不太注重,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活得是否快乐。

(二)性格内向

性格与个人的择偶、恋爱会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内向的人往往不易与人交往,也不易打开自己的心,这样对进入恋爱关系存在一定阻碍。性格内向也会使人不善于交际,社交圈较窄,不易在所认识的人里择偶。在现代社会中,会有一部分“剩女”们性格偏内向。性格内向会对择偶、恋爱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性格内向也是一部分“剩女”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对婚姻的恐惧

由于现代社会离婚率的不断增高和居高不下,处于恋爱关系的男女在还没有很强的感情基础时,往往不会轻易走进婚姻。甚至还没谈恋爱的人,就已开始对婚姻生活感到恐惧,担心婚后生活的复杂性,也担心婚姻生活的变故,这是使处在适婚年龄的男女迟迟未步入婚姻的一个原因。对婚姻的担忧,女性会比男性多,因为社会往往对离婚后的女性看法不好,认为离婚的女性是有问题的,而且离婚后的女性再次进入婚姻也存在更大困难,所以,女性对婚姻会比男性更慎重。因此,在女性认为这段感情尚未成熟和合适时,她们是不会轻易结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更晚地步入婚姻,便成为了“剩女”。

(四)个人的情感经历

在个人的情感经历中,往往到了“剩女”年龄的人都会有过恋爱经历。而在恋爱过程中,可能会与不合适的人经过漫长的恋爱时光才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这也会拖延了个人进入婚姻的时间。有些人在感情中受伤后,不易恢复和不再愿意谈恋爱了,这也会推迟人们的结婚年龄。

(五)影视作品、小说的影响

现在很多电视剧、电影、言情小说都对恋爱的曲折浪漫赋予了更多神奇的色彩。男女主人公往往都是“高富帅”“白富美”,使热爱看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年轻女性受到很多浪漫主义色彩的影响,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浪漫的桥段,往往对恋爱充满了幻想。当她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异性没有影视作品中的男主角帅时,她们便往往会对对方不满意,从而不会进入恋爱关系。就算进入了恋爱关系,由于对方没有影视作品和小说里的主人公那么浪漫,也容易使恋爱关系不稳定,容易分手。因此,影视作品和小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把人脱离现实生活,对很多事物,包括恋爱在内,超出了现实生活的高度,使人对现实生活上的事件存在不满,从而不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继续对影视作品和小说关注,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剩女”的产生。

四、结语

“剩男”“剩女”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在城市中,“剩女”现象更为普遍。除了“剩女”们自身性格内向外,其他更多的是社会因素致使她们成为“剩女”,比如频繁的社会流动、教育年限的增长、工作压力大、择偶梯度、对婚姻的恐惧等。解决“剩女”问题需要更多地从社会方面来寻找解决方式。正如现在社会对家庭多样性的包容,也是对“剩女”的一种关怀和包容。因为有部分“剩女”是奉行独身主义的,希望自己一个人组成一个家庭,而不是与异性组成家庭。当然,在大部分“剩女”中,她们还是渴望婚姻的,希望能顺利地走进婚姻。除了她们自己需要通过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在择偶、恋爱上花费更多时间外,社会也应该减少年轻人在工作上的压力,举办一些能扩大他们社交圈的活动,让他们能接触到更多异性,顺利地解决婚姻问题,同时弥补频繁的社会流动所带来社会网络减弱的损失。对于择偶梯度,由于这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因此,在择偶过程中,如果年轻人自己能够接受,就可以恋爱结婚,而不是用更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扩大自己的择偶范围,也增加了自己摆脱单身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磊.当代社会“剩男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2014(4).

[2]刘爽,蔡圣晗.谁被“剩”下了?——对我国“大龄未婚”问题的再思考[J].青年研究,2015(4).

[3]张翼.单身未婚:“剩女”和“剩男”问题分析报告[J].甘肃社会科学,2013(4).

[4]罗爱萍,王蜂,江宇.中国剩女调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5]孙沛东.谁来娶我的女儿?上海相亲角与“白发相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唐利平.社会变迁与“剩女”现象——当代大龄女青年婚嫁困境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5).

[7]魏彤儒,张刚.中国现代社会“城市剩女”问题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0(5).

猜你喜欢
剩女女性现象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猜谜语
“剩女”感到多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