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比较

2019-02-15 10:00许加明陈瑞赵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居家子女年龄

许加明 陈瑞 赵涛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对自己平时或某一特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形成的总体认知和评价,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广泛关注,生活满意度已成为社会学界、心理学界和老年学界在研究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中必不可少的项目〔1〕。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3种不同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异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淮阴区和淮安区各随机抽取1个街道,然后在每个街道中各随机抽取1个社区,共得到3个社区,根据3个社区居委会提供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资料,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按比例从中共抽取100名家庭养老老年人和100名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根据淮安市民政局提供的养老机构名单,随机抽取5个养老机构,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按比例从中共抽取100名机构养老老年人。对3种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分别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74份(91.3%) 。

1.2调查工具 把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具体操作化为5个维度,即经济状况满意度、健康状况满意度、居住状况满意度、休闲活动状况满意度和人际交往状况满意度,据此编制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量表,每个维度下均设计5个具体问题,共包括25道问题,每道问题都采取Likert五点式量表法进行作答,通过对具体问题得分情况的汇总来综合反映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总体差异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居住状况满意度、人际交往状况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具体差异 不同养老模式的男性,年龄60~69岁和70~79岁,初中、高中或中专、专科及以上学历,子女数≤2个子女和≥5个子女,有配偶和无配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表2。

2.3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总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学历、子女数量、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因素为自变量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对于家庭养老的老年人而言,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性别和年龄(均P<0.01);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而言,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和子女数量(均P<0.01);对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而言,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是子女数量(P<0.05)。见表3。

表1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比较分)

表2 3种养老模式下不同类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分)

表3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总体而言,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3〕。客观的身体、物质生活等条件是生活质量的基础,而对客观条件的主观感受是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4〕。无论是在总体生活满意度方面,还是在生活满意度的具体维度方面,家庭养老的老年人都是最高的。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5〕。这说明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当今老年人最满意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老年人的头脑当中依然根深蒂固。机构养老和其他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差,主要由于他们缺乏家人温馨的照顾和护理、料理家务、心理倾诉、陪伴等社会支持〔6〕。研究发现,有无子女经常性经济支持、有无子女生活照料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7〕。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多为住在自己家中的独居老人或空巢老人,因为缺少儿女经常性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大都收入水平比较低、居住条件比较差,导致其经济状况满意度和居住状况满意度最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活动范围和交际对象受到限制,无法随便外出和随心所欲地与人交往,因而人际交往状况满意度最低。

不同社会阶层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存在着很大区别,这种区别导致其选择的养老模式不同,享受到的养老供给也有很大差异,最终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现出高低不同的水平〔8〕。总体而言,女性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男性老年人,这可能与女性老年人较高的家庭压力、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有关系〔9〕。但是,男性老年人往往具有家长意识和权威人格,因而对家庭养老以外的养老模式比较排斥,导致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男性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比较低。低龄老人和中龄老人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更加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因而家庭养老的中低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中低龄老年人。对于高龄老人而言,无论采取何种养老模式,生活满意度都比较高,可以将其归因为年龄成熟效应,即随着年龄增长伴随着个体自身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评价变得积极〔10〕。老年人的学历越高,主见性和独立性越强,越不喜欢受人管束,难以适应统一管理的集体生活,因而进行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时的生活满意度就比较低。子女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提高家庭养老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子女数量过少,子女在赡养老人方面无法相互推诿;子女数量过多,每一位子女在赡养老人方面的压力就越小,因而子女数量居中的家庭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低。无论是有配偶还是无配偶,天伦之乐都离不了儿孙,对于丧偶的老年人就更是如此。因此,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始终是最高的,而无关乎是否有配偶。

对于家庭养老的老年人而言,性别和年龄是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亲代对子代的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老年人如果能够向子女提供家务、生活上的帮助,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对生活满意〔11,12〕。性别和年龄是直接决定老年人的家务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进而间接地影响到了家庭养老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接受社区的照顾,年龄是决定其是否需要接受照顾的重要因素,而子女数量是决定其是否需要接受家庭外部照顾的重要因素,因此年龄和子女数量间接影响到了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都比较差,需要接受照顾,但是子女的数量仍然是决定其是否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接受照顾的重要因素,因而也成为影响机构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居家子女年龄
变小的年龄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年龄歧视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