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讯

2019-02-15 12:00
画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家艺术

绘画

溯游——罗威个展

杜若云章画廊 上海

2019年1月12日-3月31日

艺术家罗威20世纪70年代生于武汉,他用抽象的绘画语言描绘孑孓、蜻蜓、猫头鹰、草本植物、池塘等。他从“看似混乱的、遭到破坏的节奏中,捕捉到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悸动。物性的颜料和笔触是调配后生成的一种化学性反映,类似发酵过后的酒精”,这种创作被其称为“视觉酶”。

辅路

香格纳画廊 上海

2019年1月18日-2月24日

该展汇集了30位艺术家的作品,以“辅路”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引导关注艺术家创作中的探索本身。参展艺术家包括陈晓云、耿建翌、韩锋、胡介鸣等。以“绘画”这一创作介质为线索贯穿,展览将各异的视觉语言并置于同一场域。面对不同的时代命题,创作者各自的答案在这一空间中碰撞冲突或交融呼应。

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品展

上海宝龙美术馆

2019年1月12日-4月30日

该展聚集贝利尼、鲁本斯、安格尔、透纳、莫兰迪、毕加索、沃霍尔等50余位艺术家近60幅经典名作,以历史为轴线、流派为故事章节,呈现西方艺术500年的发展历程。展品均来自东京富士美术馆的收藏,其中,马奈的《漫步》和莫里索的《露台上》这两幅作品只展出至 3月底。

心物之距——何剑个展

四川美院美术学系之空间 重庆

2018年12月20日-2019年1月15日

艺术家何剑1978 年生于四川,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的作品关注家庭空间以及其中的器物,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和空间被反复地组合在一起,并且常常以事件性特征来建构其作品本身的岁月旁白。零散的器物作为差异的、有待组装的“器官”,经过有效的调配机制,每一个缺席的主体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代物”,并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上得到了黏合、再现与释放。

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8年12月28日-2019年2月23日

该展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水墨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梳理,分“新中国画”和“新水墨”两个部分展出,分别由张晓凌和鲁虹担任策展人。展览共呈现各个时期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181位,200件(组)作品。并推出“中国水墨40年系列公教活动”,包括水墨学术论坛、主题讲座、跨界对话、专题导览、水墨工作坊、儿童公教等。

影像

世相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

2018年11月27日-2019年3月31日

该展汇集了120幅19世纪中国摄影的精选作品,皆由当时活跃在中国的顶尖摄影师拍摄,他们中既有最早来华的外国摄影师,又有最早的中国摄影师。从河流到山川,从长城到紫禁城,这个以在中国拍摄原版照片为主题的展览捕捉了19世纪中国的历史建筑、祭祖遗迹、民族面孔以及传奇美景。

欧文·佩恩

佩斯画廊 香港

2019年1月25日-3月7日

该展展出作品横贯艺术家欧文·佩恩(Irving Penn) 横跨其40年创作生涯,包括30帧摄影作品和两幅综合材料绘画。这些时装、人像、人体及静物摄影中,既包括艺术家为《Vogue》工作的漫长生涯里令时装摄影产生的重大蜕变,同时在人像摄影领域还呈现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杜尚(Marcel Duchamp)、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e)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艺术家。

影像研究·中国

的|艺术中心 北京

2018年12月25日-2019年1月27日

2018年12月25日起,的|艺术中心邀请了张涵露、辛云鹏、卞卡、陶辉、缪子衿这5位艺术家、策展人,结合自己对影像艺术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别策划和主持一周的活动,包括影像放映和讨论会等。整个活动持续五周,每周二至周日,接受预约观影。

韩国影汇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北京

2019年1月13日-3月10日

此次展览包含“林应植:透过镜头看历史”“重塑我们的时代”及“同一个季节,不同的回忆”三个分展,同时呈现韩国摄影在三个不同时期的面貌,涵盖20世纪中期描绘韩国社会变革的纪实作品,在二战后出生并接受西方思潮影响后重新探究韩国人文和美学理念的摄影师作品,以及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影像自由表达的年轻摄影师的作品。

如果你希望我说些什么,我会说我看见一幅影像——海希利西特个展

台北当代艺术馆

2018年12月8日-2019年1月27日

海希利西特(REICHRICHTER)是来自德国的艺术家团体,其创作主要根基于人类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并将主题聚焦在“空间”与“非空间”的探讨,思考如何将日常对白与空间结构介入观念的艺术表现之中。该展主要呈现他们的装置作品《房子与世界》和《百万字之外》。

雕塑

沉默的情感——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

浙江美术馆 杭州

2018年11月29日-2019年2月27日

意大利雕塑家布鲁诺·瓦尔波特 (Bruno Walpoth)1959 年生于意大利多洛米蒂山的山谷中。他的木雕作品简单干净,线条细腻,尤其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相当惊人。该展呈现了艺术家为此次展览而准备的 25 件新作,以及很少出现在个展中的绘画、铜雕和纸雕作品,此外,还将展示艺术家创作过程的实录影像。

触痕——一部推拿学:李秀勤作品展

人可艺术中心 杭州

2018年12月22日-2019年2月22日

该展以一位雕塑家的思维方式进入当代艺术,拓的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此时此刻对生命、艺术、社会的思维之痕。如艺术家自述,“拓印雕塑《一部推拿学》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深入感知生命与机器、死亡与创伤、断裂与生成的过程。”

超限——上海当代雕塑研究展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2018年12月30日-2019年1月18日

该展为第四届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学术系列展之一,由韩子健、林森、朱勇三位艺术家担任项目策划,江梅担任学术策划。参展的艺术家有高珊、郭志鹏、韩子健、廖斐、林森等16位,他们均为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目前大多创作、生活于上海。展出作品形式也非常多元,涵盖当代架上雕塑、装置以及与雕塑概念相关的平面绘画、影像艺术等。

“体系”:隋建国 2008-2018

OCAT深圳馆

2019年1月19日-4月8日

该展是艺术家隋建国自2008年以来最全面的阶段性回顾,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10年来的雕塑创作和观念系统的转变历程。展览由独立策展人崔灿灿策划,囊括艺术家以雕塑、3D打印、文献记录、手稿、影像和纪录片为形式的近百件作品。

相形无向——上海雕塑与装置邀请展

春美术馆 上海

2018年12月16日-2019年1月15日

该展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汇集了上海高校雕塑专业、雕塑创作单位的部分骨干教师、雕塑家的作品,展示艺术家于当下创作的多元实践与探索。参展艺术家包括韦天瑜、杨冬白、沈也等,旨在从空间形态角度为学院教师提供创作实践平台。

观念

童昆鸟:“不了鸟知”

上海船厂1862

2019年1月19日-3月30日

艺术家童昆鸟生于1990年,展览以“不了了之”的谐音“不了鸟知”为主题,主要作品即为一楼前厅的平衡鸟,用工业材料焊接的大鸟,展翅3米宽,重达半吨,依靠喙那端0.5厘米的面积与一根铁柱相连,没有任何粘连,仅依靠重力平衡的关系在空中旋转与滞留。此外还包括大型互动空间装置《月亮与六便士》以及感应机械装置《答案会在空中打开》,这两件作品均是以对现成品拆解组装为主要创作方法,并与观众进行互动。

姚朋:时间胶囊

北京现在画廊

2018年12月8日-2019年3月9日

作为一个观念导向的艺术家,姚朋并不局限于以某一种媒介进行创作,而是让观念流动于不同的材料之间并赋予它们意义。他的作品涉及绘画、装置、图像、拼贴等多种手段。他一直将意识作为一种物质,感知其体量、能量与形态,寻找不同维度间意念刻度的精准以及意念间转化的巧妙。

杨牧石:原地消失

麦勒画廊 北京

2019年1月12日-3月3日

艺术家杨牧石从2013年至2016年进行着“无效生产”——将收集而来的废旧工具通过各种生产方式锐化成为质感不同的黑色几何状物体。该展即聚焦杨牧石的全新霓虹系列作品《照明》,艺术家用一组发光体填充展览空间,试图让空间更加明亮与温暖。此外,与《照明》系列一并展出的还有杨牧石极具标识性的、具有几近严格的军事美学特征的黑色物质形态。这些黑色作品都以动词命名,诸如“消磨”“刨除”“切入”“割离”“侵蚀”等。

邱志杰:寰宇全图

UCCA 北京

2019年1月19日-5月5日

近10年来,地图在邱志杰的艺术实践中承载了多重功能:它既是自我意识、工作框架、展览计划、思想交流、政治拓扑,也承担了历史文化研究提纲挈领之功能。这一系列地图最终反映出邱志杰集艺术、教育、策展、理论和博采众长的地图制作者于一身的复杂身份。

我的考古学:中田一志个展

上海玻璃博物馆

2018年12月22日-2019年3月31日

艺术项目“我的考古学”是一个观察未来的实验性项目,艺术家中田一志先生邀请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以与参与者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艺术品的制作,并尽可能地将作品和他们的记忆进行永久性的保存,艺术家还将观察之后会发生的后续变化。参与者将被通过照片或视频进行记录,每件作品的概念也都源自他们个人的经历、想法或记忆。作品的表面还将刻上参与者的姓名、项目的名称、年份以及艺术家的一个问题:“在你的时空里,艺术是为何物?”创作的最后,作品中的一件将被埋藏于大自然当中,埋藏处唯有参与者本人与艺术家知晓。

建筑

前行无畏:陈仁和的建筑时代

台湾博物馆

2018年11月27日-2019年4月21日

该展挑选台湾战后第一代本土建筑师之一的陈仁和的12件重要建筑作品模型及文献资料,涵盖宗教、文教、住宅等。这些不同时间与类型的建筑作品,呈现了陈仁和的建筑实践与时代发展的关联与脉络。

何岸:玉枝

北京第二空间

2018年12月22日-2019年2月20日

何岸的艺术实践关注城市化、建筑和空间政治,并从文学、宗教以及自身对事物的深刻体悟之中提炼出诗意。该展延伸了艺术家以建筑原材料对空间进行即兴介入或干预的创造性实践。

勒·柯布西耶——色彩的交响乐

苏州美术馆

2019年1月10日-2月17日

该展以“色彩”为线索,呈现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10件建筑作品,包括法国普瓦西的萨伏伊别墅、马赛市的光芒之城以及闻名遐迩的朗香大教堂等,以及200多件画作、雕塑、涂珐琅的装饰品和书籍等。

古代美术

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

南京博物院

2018年12月21日-2019年4月14日

该展通过对江苏出土的东晋文物、山西出土的北魏平城时代文物的对比展示与阐释,讲述在不同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艺术风格下,5-7世纪南北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与变革,勾勒出东亚最重要的两座都城——平城和建康间交流互动的画面。共展出123件(套)文物,其中一级品达30件(套),尤为难得的是,近20件(套)文物是首次对外展出。

尼罗河畔的回响——古埃及文明特展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

2018年12月20日-2019年3月20日

该展共展出144套、235件精彩的古埃及文物,涵盖古埃及社会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其中包括珍贵的木乃伊和石棺、神秘的亡灵书和护身符、庄严的神像和石碑、精美的红玉髓项链和植物纤维凉鞋等,时间跨越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长达3000余年。

其他

媒体的迁徙:第二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重庆·合川

2018年12月28日-2019年1月28日

本届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以“媒体的迁徙”为主题,是为了考量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全球化时代,关于人口、技术、资本与信息的交互关系。展览旨在达到双重效果:首先,展览并不局限于艺术本身,而是通过空间的特殊性来体验艺术的“空间角色”;其次,恢复集装箱原来的运输或储存功能,并将新的展览功能赋予这个六边形庞然大物上,给予其“空间角色”的同时,恢复地区活力。

城市词典第三回——编辑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再生产

33当代艺术中心 广州

2018年12月19日-2019年4月9日

“编辑”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常常被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和技能。媒介技术逻辑与前卫艺术观念在“编辑”中获得统一,信息时代的来临更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编辑艺术家。通过“编辑”,对技术应用规则和惯例进行颠覆:打破叙事结构、解构叙事主体、切换叙事视角、扰乱试听同步,或者有意识中断信号……种种打破习以为常并重建的语言和结构都可以为艺术带来全新的思考。

特罗拉马:LLIMIIINALL

马凌画廊 上海

2019年1月12日-3月10日

特罗拉马(Tromarama)是印度尼西亚艺术小组,展览题目出自英文“Liminal”,意思是“阈限”,指一种临界状态、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展览中,特罗拉马创造了一个在虚拟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边界徘徊的场所,其中,社交媒体上的匿名者们无意识地参与到作品的构成中,数据以各种方式流入物理空间,构成了一个从人类意识向无限数据转换的临界状态。

“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

中国广安·武胜

2018年12月16日-2019年5月10日

该展以“守望原乡”为主题,试图以当代田野艺术样本的国际化建构方式,邀请国内、国际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创作与展示,实现一种以当代艺术的创新意识引领中国乡村建设、乡村转型的文化实践。共展出来自中国和全球其他9个国家的35位(组)艺术家的43件作品。

放纵的超体

广州K11

2018年11月15日-2019年2月28日

该展聚焦新技术环境下的个体感知和世界观照,以不同媒介手段和表现形式打破人的生物感知与精神感知的界限来获得全新的艺术体验。展览以“放纵的超体”为主线,分人机叠影、仿生迷廊、众物狂欢三个部分,聚集了彼得·威廉·霍尔顿(Peter William Holden)、胡为一、童昆鸟、田晓磊以及位形空间等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家艺术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