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思考

2019-02-17 10:40裴绍志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法体育教师体育课

裴绍志

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共呈现了64节中小学体育课,内容涵盖了53节传统教材与11节民族民间与新兴体育教材。每届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都会是中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风向标”,通过观摩本届活动的这些课堂,笔者看到了今后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受到启发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思考,在此谈一谈自己观摩后的感受。

一、优秀傳统传承促体育课堂规范实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许多前辈的努力和传承下,留下了许多优良的传统。这些传统是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瑰宝,是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明显的特征和标志。本届活动中优秀传统得到传承和体现,保障了所展示体育课堂的规范与实效。

(一)优秀文本得到良好传承为实效体育课堂奠定基础

没有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不会有优秀体育课的产生,实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实效体育教学的基础。规范严谨,是实效体育设计范本的基本要求。本届活动中展示课的教学设计,在组织者用心引导下“传统”文本模式得到了执教教师的青睐。各地提交的文本规范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性,多数设计模板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或是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内容、教法、学法、组织与要求、活动时间与次数)、运动负荷预计、场地器材与课后反思。这一框架延续了之前使用多年的模板,让曾经一度混乱的各种设计模板归于了规范,也使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又看到了他们熟悉的样式、熟悉的设计过程,更是从中看到了设计者每一步设计的技巧。这一方向的引领,势必会引导大家重视、关注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实效性,为体育教学“真”设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传统”教材教法大量使用让展示活动找到了普惠价值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也要创新,课堂的各个要素也要创新。但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认识到,创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不能跳脱。曾几何时,一些教师认为体育课堂无论是内容、教法、评价、师生关系等都要新,特别是教材教法尤是如此,各种新型的教法也应运而生,形形色色的教材走进了课堂。其中,地方特色教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地方的课堂,但这些教材其生命力只是在地方,更有一些新兴的教法缺乏理论支撑,也没有大范围实践验证,其科学性和实效性值得商榷。这个阶段对“传统”教法冲击较大,一些教师的教法设计宁要不完善的新,也不要成熟的“传统”。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共有53节展示课的教材是“传统”教材,这一现象可能是组织者和遴选者的一种安排,也可能是“传统”教材的力量使然。更值得注意的是,64节课中多数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法是“传统”教法,在展示中可以看到更多教师对讲解、示范、游戏、分解、完整、练习、纠正与预防错误等“传统”教法的使用,这让参与观摩的教师受益匪浅,因为这些教法是大家平时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方法,通过观摩大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类“传统”教法的价值和使用技巧,这必将对提高广大观摩者的执教能力大有裨益。

(三)课堂组织与结构的继承让体育课堂的科学性得到了延续

“传统”的队列练习、规范有序的调动、合理的分组活动等,这些军队化的组织曾经是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三段式与四段式教学结构,一直是我们科学设计课的基石。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这些“传统”的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并在一段时期内被弱化,甚至伤及了体育课堂科学性的基础。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多数体育课延续采用三段式或四段式结构进行设计,明确各个段落的任务,将体育课按照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科学推进,在教学组织上力求精当,合理控制时间,调队有序有依据,队列练习规范有范。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实效体育课找到了灵魂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新中国历次教育改革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次改革。其中对体育教师冲击较大的是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的改革。特别是将体育教师功能定位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辅助者等观点让一些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主导性发挥时无所适从,他们服从了“纸面”意思,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其中一些展示课在他们精心演练后上得很精彩,好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不明显。那么,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还是不要呢?平时的体育课堂也都是这样教学吗?这曾是不少体育教师的观后质疑。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多数课堂执教教师不再“挣扎”,将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发挥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出来,虽然有一些课因教师的主导统得过紧,但多数课堂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比较恰当。因此,只要是服务学生发展的主导性体育教师一定要坚持,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实效学习的主导性体育教师一定要坚持,该“收”的时候一定要“收”,能“放”的情况下才可以“放”,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知道如何去驾驭课堂,只有这样一堂体育课才有灵魂。

(五)重视运动负荷让课堂实效性得到真正的体现

一切服务学生的兴趣提升,一切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课堂忽略运动负荷,只要学生安全、高兴地参与就好,这曾经是一些课堂所推崇的“潮流”,至今在个别课堂上仍有延续。曾经,体育教师会测心率,计算活动时间,计算学生的练习密度,计算学生的运动指数,根据教材进行分析这样的负荷是否合理,并把这一指标作为优秀课或是实效课的重要标志,但一度这样的“传统”不知何时被丢掉了,评课时也往往会忽略对运动负荷的评价,这还是体育课吗?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多数体育课学生又戴上了测试心率的仪器,教师又开始计算学生的练习时间,这样的导向性,使体育课中又看到了汗水,看到了气喘,看到了体育课本身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实效。

二、创新发展引体育课堂教学与时代同步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时代进步的重要需要。学校体育的创新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因为这样的创新才更具连续性,更具生命力。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秉承了这一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一些创新的举措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一)思想创新:新理念新思想引导体育课堂更具时代性

1.核心素养的认识与践行盈满整个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经过多次的论证和实践,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大家提供了答案。怎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下体育教育的一个焦点话题。在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的64节体育课中,上海方超杰、浙江洪愿等幾位执教教师展现的高中课堂完全是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设计并践行,而初中和小学的一些课堂,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也均有体现。通过体育教育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本届教学展示体现的一个相对一致的思想。

2.结构化、情境化等理念被多数教师接受并推行

体育课堂中体育知识与技能、方法的传授尽量能够结构化和情境化设计,以满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一些创新的理念。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一些执教教师将其运用到了课堂中,虽有些课堂设计略显牵强,但其方向是正确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到会诸多专家的肯定。虽有些课堂将结构化理念下移小学值得商榷,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理念得到了大家认可。

(二)技术创新:信息技术介入让体育课堂的时代性得到彰显

如何让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如何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效果、效益的有效手段,是中小学学校体育领域近年来始终研究的课题。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近100%的课堂都进行了心率和练习时间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化监测,近一半课堂进行了翻转课堂、图像再现、信息分享、知识再现等方面的信息技术运用。可以说本届活动的每一节课都有信息技术运用的部分,特别是全员运动数据监测,让执教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驾驭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为其科学调控课堂负荷提供了有效助力。这一技术运用,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身体健康领域)成为可能。目前,虽然日常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使用信息技术,但这可能是未来体育课堂发展的一种趋势,一个应和时代发展的趋势。

三、直感、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基本功不尽如人意应引起高度重视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第一课程资源,优秀的体育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保障。优秀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特征众说纷纭,但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共识。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64名执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均较好,但从基本功角度来看,整体而言并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部分年轻教师与老教师差距明显。在讲解语言的精练性和规范性、动作示范的优美程度和准确性、走位的合理性和精准性、站位和口哨运用的合理性、组织调度的精当性、评价与指导时机的把握等方面明显能力不足,造成一些展示课整体效果不佳。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些年轻教师平时教学的实际状况,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培养院校在这个方面应予以进一步重视。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年轻教师们要自觉加强自身基本功的修炼,规范平时体育课的教学行为,以便让自己在课上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体育人的“范儿”,从而真正发挥出课程第一资源的全部价值。

(二)高中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下移化行为值得商榷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一个符合高中学生发展的标准,一个能够指导高中体育教师进行科学施教的标准,其中很多理念值得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借鉴。但是,其中一些实施建议具有明显的符合高中学生生理特征的指标,如运动负荷值的建议(心率在140~160次/分、运动密度不低于75%等),就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生理特点的指标。但是本届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执教教师以此为依据设计运动负荷区间值,一些教师也将这个标准当成了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值得商榷了,特别是小学生的平均心率和运动密度等指标,设计为多少更为合理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与实践验证。

(三)高效的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少应着力加强

优秀体育课展示活动对广大体育教师最具吸引力的一点,就是有更多解决某一教材重难点的好方法好手段,也就是俗称的“绝招”。如有能够看到,观摩教师往往就会认为不虚此行。过往的几届展示活动,总有那么几节课能够以此为亮点让大家借鉴模仿,满足了部分一线体育教师学习的需求。本届展示活动这样的课较少。对此,建议考虑今后专门设立这样的环节,将简单易行高效的突破和解决重难点的手段和方法组织起来集中观摩,从而引导大家群策群力突破传统教材中各个重难点,推动体育课堂更加高效。

(四)体能练习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宜简单“高中化”

体能模块的设立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应国家相关文件的一个“回答”。体能发展不但单独设立了模块,而且在必修选学的10个模块的学分评定中,体能也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每堂课中,都要有

8~10min的体能练习时间,从而保障高中生体能达到良好水平。无论这个建议是否科学,这对高中生最终毕业达到显著提高体能的分目标是大有作用的。纵观本届活动(自选教材),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小学,基本每节课的最后部分都有体能发展部分,这成了本次展示活动一个明显特点。这样的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否合适?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合适吗?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课呈现这样的安排值得商榷,其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段的学习目标也不太相符,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思考、讨论和实践。

(五)深度学习方式难觅踪影

对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方式,部分专家认为是深度学习,甚至认为深度学习是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唯一方式。这样的观点虽然“极端”,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深度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观摩本次展示活动,无论是文本设计,还是课堂实施,几乎没有深度学习的影子。对此,难道体育学科就不需要把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环节设计出来?体育学科就不需要基于学生学习的经验进行逻辑推进发展?体育学科不应该让学生自主认知技术原理而去主动学习,从而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体育学科不需要知行合一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这是笔者观摩本届活动后的一大缺憾。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体育学科在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过程中值得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

除去以上这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小问题”也需大家注意:如一些课堂统得过紧学生几乎没有自主空间,一些教师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信息技术运用存在形式化现象,一些课堂德育教育重形式不重效果,一些课堂为了运动负荷而运动负荷,一些课堂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理特点等。纵观本次展示活动,亮点多多,小问题同样有一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

猜你喜欢
教法体育教师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体育课上的“意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讨厌的理由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