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守护生命之源

2019-02-18 00:16贾峰
世界环境 2019年3期
关键词:塑料海洋人类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他这样描述所看到的地球:“它是个蓝色大水球!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

地球表面积的71%被海洋占据,地球上近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海洋是生命之源,为人类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其生态系统关联着当今6.6亿多人的就业。没有海洋,就没有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不可理喻的是,“海洋——生命的起源之处——现在却受到其中一种生命的威胁,海洋正以一种极其危险的方式发生着变化……而人类对海洋所造成的威胁更多的是威胁人类自身”(蕾切尔·卡逊)。遗憾的是,“海洋对人类如此重要,可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却如此贫乏”(美国国家科学院海洋学委员会)。

今日的海洋,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受到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陆源污染、废物倾倒、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正在严重破坏海洋的健康。联合国于2019年5月8日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已经改变66%的海洋生态环境”“自1980年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10倍,影响到86%的海龟、44%的海鸟和43%的海洋哺乳动物。”今年3月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作为评估全球环境最全面的报告,其结论触目惊心。报告指出,“42%的陆地无脊椎动物、34%的淡水无脊椎动物和25%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被认为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各种功能正在衰退……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释放正在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温度变化和海洋酸化。珊瑚礁正因这些变化而受到破坏。每年高达800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海洋垃圾,包括塑料和微塑料,现在存在于所有海洋,在所有深度都能找到。”

开放、流动和不可分割是海洋的天然特征,也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若要避免“公地悲剧”,需要同舟共济的意识。历史的经验表明,应对海洋问题和海洋危机,仅凭某一国家或地区内部力量无法胜任,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建立全球海洋治理的机制。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自先秦时期就出现吴、越、燕、齐等海洋强国,自汉代以来开辟与发展了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在全球海洋环保问题上责无旁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是全球环境治理特别是全球海洋治理领域贡献的又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共同保护海洋生态文明,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唯有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同舟共济,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打好海洋污染治理这场持久战,守护人类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猜你喜欢
塑料海洋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塑料也高级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塑料的自白书
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