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分析

2019-02-18 01:26史得全梁虎邦
关键词:西医治疗

史得全 梁虎邦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为中西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西医治疗组予常规低流量吸氧、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西医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加用化瘀消癥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BC、Hb、Hct水平,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RBC、Hb、Hct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BC、Hb、Hct水平均明显降低,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瘀消癥汤治疗高原细胞增多症可降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

【关键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西医治疗;化瘀消癥汤

【中图分类号】R5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2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原病,具有发病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的特点,严重危害高原人群健康[1]。因该病发病因素复杂性及特殊性,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疗法,西医多以对症处理为主,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远期疗效较差[2]。中医学已基本形成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系统认识,为临床治疗该病开辟了新途径。本地区属于高原地区,我院近3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8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为中西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中西医治疗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28~62岁,平均(47.1±7.8)岁,病程2~14年,平均(6.4±4.1)年;对照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28~62岁,平均(47.5±7.4)岁,病程2~14年,平均(6.8±3.7)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診断符合慢性高原病青海诊断标准(2004年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和低氧生理学术大会),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阻肺、先天性心脏病等所致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低流量吸氧,卡托普利片25 mg,口服,每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 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化瘀消癥汤,具体组方:桃仁10.0 g、红花10.0 g、当归15.0 g、赤芍10.0 g、川芎12.0 g、丹参20.0 g、鸡血藤20.0 g、三棱12.0 g、莪术12.0 g、青黛15.0 g、香附12.0 g、郁金10.0 g、鳖甲20.0 g。必要时加水蛭,土鳖虫。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RBC、Hb、Hct水平,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BC、Hb、Hct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RBC、Hb、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BC、Hb、Hct水平均明显降低,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高原多发性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与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在种族、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该病多发生在海拔3 km以上地区,男性高于女性,移居者发病率高于世居者。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高原缺氧环境。长期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时,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红细胞过度代偿性增生,Hb、Hct随之过度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微循环阻力增加,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妨碍机体氧及物质交换。同时,各脏器及组织充血、血流淤滞、水肿,出现缺氧性损害,发生出血、血栓形成、局部组织坏死等多种并发症,导致各脏器功能损害,其中以心血管、脑、肺受损最多见,且程度最严重[3-4]。

目前临床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西医治疗主要以吸氧、对症处理为主。低分子右旋糖酐带有阴电荷,可阻碍红细胞和血小板聚积,具有改善微循环和抗血栓的作用。卡托普利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肾血管阻力,提高血流量等,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分泌减少,为天然的造血干细胞增殖的调控物,而卡托普利降低其体内代谢,增高其血浓度,从而使RBC生成减少,缓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通过降低机体耗氧量,促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恢复;通过降低机体造血干细胞增殖调控物N-乙酰丝氨酰-天冬氨酰-赖氨酰-脯氨酸在体内的代谢,增高其血液浓度,使红细胞生成减少[5]。因阿司匹林片仅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对降低血粘度无明显效果,不作为常规治疗。

中医学认为,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人体呼吸中清气不足,宗气形成不足,导致血脉之行迟,呼吸之息急喘促,肺主气的功能下降,气虚则运血无力,故血行瘀滞;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易伤人体阳气,致血脉收引、运行不畅;高原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干燥,肺喜润恶燥,燥邪袭肺,伤津劫液,阴液耗伤,致血脉运行不畅;高原地区居民多饮硬水,多食肉乳之类,且喜饮烈酒,致湿聚成痰、湿热内蕴。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为虚实夹杂之证[6]。

我院根据本地区特点,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化瘀消癥汤治疗(周霭祥先生原方),可治疗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种辩证为血瘀的疾病,试用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效果不错。方中三棱可破血祛瘀行气,莪术破血行气祛瘀,二药共为主药;丹参可活血化瘀,赤芍有清热凉血散瘀之功,与丹参合用,增强活血化疡之力,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可活血祛瘀,以上各药共为辅药;鸡血藤活血,郁金活血行气,香附行气,青黛凉血解毒,鳖甲滋阴潜阳,以上各药共为佐使。全方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消癥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三棱可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莪术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调节血液流变性;丹参可改善高黏滞血症和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桃仁、红花、鸡血藤可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当归、赤芍可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血栓形成;郁金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这说明化瘀消癥汤可改善“血瘀”这一关键病理状态,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微循环等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RBC、Hb、Hct水平均明显降低,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瘀消癥汤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降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 吴小东,杜 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89-592.

[2] 曾东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3,36(3):260-263.

[3] 巴应贵.高原紅细胞增多症与肾损害原因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12,22(4):29-31.

[4] 吴金春,常 荣.促红细胞生成素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2016(1):61-63.

[5] 马学元,曹昌霞,姚惠青,等.益气祛瘀汤联合西药治疗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2,42(9):67-69.

[6] 邹澍宣.中医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4,31(5):278-280.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概况
弱视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变应性鼻炎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西医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