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和远方

2019-02-19 01:39文/林
家庭生活指南 2019年1期
关键词:寒山寺刘禹锡李清照

文/林 林

林林,作家,主持人,黑龙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 《因姻缘》、散文合集等。曾主持过《大美国学》《女人心女人事》《林林时间》等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

我在和鸣网络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细读古诗,品味诗意”。在节目中,我常与听众朋友们一起学习古诗。在这里,我开设“品味诗意”这样一个专栏,是想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古诗词的意境。

有一句话,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么诗和远方在哪里?什么是诗和远方呢?说到诗,可能有人立刻会想到风花雪月、花好月圆、诗情画意;说到远方,可能有人会立刻想到前几年那位年轻的女教师,写的一封史上最具情怀的“网红”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她就去看世界了。结果,她就此便将烟火的生活“看”成了“童话”——她一个人来到了洱海,一不小心在一个转角处,遇到了愿意与他相伴的爱人,那个男生说会随她一起看世界。于是他们结婚,定居在成都古城区,开了间客栈。忙的时候打理客栈,闲的时候与爱人相伴远游,好不惬意!

这个去看世界的姑娘给了我们很多的遐想和美好的憧憬,她似乎真的把生活过成了诗。虽说人生的路很漫长,但至少,她给我们留下了那样一个美丽的瞬间。正如同诗,亦能点亮我们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

唯美的意境和别样的乡愁

一千二百年前,也不知确切是哪一年,有个叫张继的落榜生,在一个深秋的夜晚,遭受到挫折,失意的他,停船夜泊寒山寺外。他彻夜难眠,江南水乡的夜晚清冷幽静,让他心内泛起阵阵羁旅乡愁。于是,下面这首千古流传的《枫桥夜泊》诞生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凝重凄清的意境,漫延愁绪,钟声悠悠不绝,空灵清远,诗的情味也绵绵不尽…… 谁还会在乎寒山寺为何在半夜里敲响了钟声呢?领略诗带给我们的唯美意境和别样乡愁,让我们沉浸了、沦陷了,这诗意中虽然带着落寞和凄清,却是如此地美哉妙哉!

对于后人来说,那一年是哪一年不重要了,谁是榜首也不重要了,这首精美绝伦的《枫桥夜泊》已经驻扎在我们心间。感谢落榜的张继,以一首诗的容量,将人们内心深处的细柔纤弱、万千感受,一语道破。那个凄清的夜晚,寒山寺的钟声,是不是我们追寻的远方呢?

平凡的生活有诗词润色,便显得丰润而有质感

再回到宋朝,去看看那个被父亲宠溺“散养”的小女子,善感而丰富,自由而生动的女人——李清照。如果生在当代,李清照绝对是一等一的小资才女,知性、可人、细腻、纯粹、气象万千!

院子里有一株海棠花,她平素特别喜欢。有一天,她对酒赏花,喝着喝着就醉了,一不小心就睡了。等到第二天醒来时,想起昨日夜里似乎是下过一场雨,她召来丫鬟问,她最喜爱的那株海棠花怎么样了,丫鬟自然是没空在意这些的,也就敷衍说没变化。李清照当然不信,那娇弱的海棠花在经历暴风骤雨后一定是更加憔悴的。于是,海棠被才情小女写进了词里,灵气逼人,活泼细腻,汴京城都被她的才气惊着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率真、可爱、无忧无虑的李清照长大后嫁为人妇,与丈夫赵明城相爱又屡次分离,饱尝相思之苦。相思是苦的,但她的相思里有诗情啊!鸿雁传书留下许多不朽佳句,如: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精妙的词句,常常让夫君赵明城自叹弗如。

李清照的一生起起落落,有过平静安稳快乐无忧的闺阁淑女岁月,也有过风摇雨动的后期生活,无论是风调雨顺的平和,还是暴风骤雨的残酷,她骨子里的纯粹善感和对生活的热爱,都没有改变过。面对世事变迁,她态度从容,波澜不惊。

婉约派的李清照至情至性,平凡的生活有诗词润色,便显得那么丰润而有质感,一个生动的小女子,把生活写进了诗行,不经意间就名扬千古——千古,算不算远呢?

拒绝名利的诱惑,听从内心的引领

我们再来重回唐朝,品味一位倔强而坚定、刚直不阿,气概豪迈的诗豪刘禹锡先生。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被朝廷流放23年,始终不被境遇环境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所左右,以铮铮铁骨、顽强的生命力,令后人赞叹感佩不已。 从朝廷高官到被贬朗州,瑟瑟秋风中刘禹锡是怎么说的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真的很喜欢这首诗,豪迈有格局,别有风致。这就是我们的大诗人,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刘禹锡。

当又一次被贬时,连续遭受小人刁难,他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城中衙门三室三厦的房子被换到城郊,他觉得此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立刻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于是再次惹恼小人,从城南移到城北,三间房子变成一间半。刘禹锡走至江边,只见白云悠悠、杨柳成行,于是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于是可想而知,刘禹锡从城北又被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茅草屋里,诞生了不朽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已“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脱名利局限,他的人生格局岂是小人可及?洞悉人性的不尽如人意,拒绝名利的诱惑,听从内心的引领,远离纷纷扰扰,活出自己来,小人又奈何?这才是值得敬重的人,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一直都被刘禹锡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愿意向他学习,无论世事如何颠倒和扭曲,都一定会守住人格的底线,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

现实中,如果我们也能如刘禹锡一样,远离纷扰,心无挂碍,无所畏惧,也便会有了一定的境界,也便找到了诗和远方。

苦难是书,是老师,是生命的润色

说到诗和远方,一定不能越过用生命书写了“史诗”的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遭遇天宝之乱的痛苦、流离。但战乱也成就了天才诗人,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都是在痛苦和折磨中被成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苦难是书,是老师,是生命的润色。

杜甫20岁开始漫游,年轻的他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游泰山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望岳》。

困守长安十年,杜甫虽居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生活贫困,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同情,强烈的悲悯之心融入诗行,充满现实主义的温度与慈悲,接地气又释放温暖,与他深厚的儒学修养有直接关系,可以说,他是一个温暖的诗人。

十年间,杜甫写出了约一百一十首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具有深刻思想的不朽诗作。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45岁,阴差阳错地熬过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厌倦战乱,同情百姓疾苦,思念亲人,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面对山河的破碎,他的诗依然如此动人,给后人留下的岂止是一段历史的记录,而是诗意的沉思。如此美妙的诗句,竟是他因战乱而被限制出境时所做,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是怎样的一份诗意!

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作品呈现多样性,多为抒情诗,包括《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等等。

杜甫是位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他曾豪情满怀要为国出力,但却没有如他所愿,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和情怀,“奉官守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诗情诗意情怀,展现给我们的诗和远方,又有几人能够企及呢?

诗是命运的写照,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诗人由感发而生成,纯粹、自然、生动、美好;诗就是阴晴寒暑苦乐悲喜,是生活中五味杂陈的酿造;而远方,是生命的酝酿,是方向,是目标,是笃定的信念。

在诗人们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那种笃定。而当下,我们正在追寻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正是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吗?

猜你喜欢
寒山寺刘禹锡李清照
寒山寺:一个诗里的地方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山水 [外二首]
赏牡丹
如梦令
《刘禹锡 陋室铭》
丁酉春日重过寒山寺三首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