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储存温暖能量

2019-02-19 01:39文/罗
家庭生活指南 2019年1期
关键词:长大学会家长

文/罗 玲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要给他吃多穿多。孩子长大一些,我们仍然要提醒自己,不要以另一种方式过度教养。

让孩子跟随家长,而不是把孩子放在优先级别上

生活中的各种安排,需要多个因素综合权衡。大人过好了,孩子的生活也会随之而好。另外,我们以为的对孩子好的种种安排,不见得真有那么大价值。各种选择,结果或许并没有好坏之分。所以,如果给孩子的安排和家长自己的心愿有冲突时,尽力想一个两全之策,不必一切都为了孩子让步。

海蓝老师在书中写:她当年去汶川灾区做了三年心理治疗工作,她把在美国长大的十岁女儿也带去了三年,在那里上学、成长。我想,这样的经历,将是孩子的一笔财富。究竟这样好,还是在大城市读名校好?爱孩子的家长们,似乎总是处于各种类似的纠结之中。 其实,只要把家长的利益都考虑进去,就不难算清这个账。并且最终,我们都需要一种豪迈和勇气——接纳各种选择所包含的一切利弊:就这样了,这就很好了!

平时的生活里,也不必一切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我们不要把全部时间都围绕孩子的时间表来安排。有时,他也要陪着妈妈去买菜、跟着爸爸去办件事,或者因为家庭的某件事情而临时忍受一下、将就一下。

过于以孩子为中心,看似效率高、很完美,实际上却错过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孩子未来的生活究竟如何,多一样才艺不会带来太多的不同。而在他在成长中,和家人共享放松的亲情时光、懂得尊重和关照别人而不是时时以自己为中心、看到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并得到休息、免于“家长牺牲自己,都是为了孩子”所带来的无形压力……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不做“割草机式”父母

割草机式父母,控制不住想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的冲动的父母。这种冲动几乎每个家长都有,我们都希望孩子绕开所有的不利和小陷阱,面前一片光明坦途。但正是那些小障碍,才能帮孩子成长、强大。都扫清、避免了,孩子就会总是保持低幼年龄时的弱小无力,不能逐步变强。

很多家长,无法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在心里总把他当作小宝宝,总觉得他是弱小的幼苗,被暴露在外面风雨飘摇的凶险世界里。这样想,就会做多了。比如,为了帮孩子建立社交圈子、在同龄人中受欢迎、有领导地位,而付出很多时间和钱去筹办高端生日派对;为了不让孩子在同龄人的攀比中感到自卑,给孩子提供与消费能力不相称的费用;为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受挫,凡事都预先替他想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并采取措施避免……

保护冲动特别强的家长,也常会对别人要求过高。比如,对家里带孩子的老人、对老师,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别人也能像自己一样事无巨细地都做到完美。遇到一些状况,也很容易责怪周围的环境。

这种状态,本质上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应对。

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我们时时需要培养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孩子长大一些,我们或许对他的日常起居已经有了信任,但又对他的学习等其他方面生出新的不放心,然后就会发现,我们依然在为他做各种辅助、扫清障碍、善后,只是换了不同的阵地而已。

其实我们几乎每天都应提醒自己——感谢孩子所经历的各种不适和小挑战,相信他会因此而成长、强大起来。

要他追求卓越和优秀,但不求他最优秀、做第一

孩子每长大一点,我们对他的要求就要随之提高一点。比如,在时间管理、自律自控、做家务、行为规范、礼节等等方面,始终记得有比他现有程度高一点点的要求。此刻我们一分一寸地坚持,以后回头看,就是大段的进步。很多家长看到有些孩子某方面做得特别好,很羡慕,总想讨教,要得到怎样一个具体做法或窍门。其实没那么多秘诀,都在于平时家长持续地坚持去做。

能持续地对孩子提高要求的家长,不是多么有毅力,只是对自己孩子的潜力、能力特别有信心。

他们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既保证完成作业和学习,又能完成一定量的家务活;相信如果自己不帮忙,孩子经过几次忘带东西后,可以学会收拾和检查书包;相信独睡的夜晚,他能学会给自己壮胆;相信他足够强大,可以承担一些责任,可以承受一些失败……

在生活方面,家长如若敢于把他赶出“舒适区”,他就会回报以更强的能力;你敢于放他自己去承担,他就会变得更独立。

要他追求卓越和优秀,但不求他最优秀、做第一。我希望孩子凡事都努力做好,这和要他做第一、最好的那一个,完全不同——这只与他自己有关。

我想,能接受别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自己孩子做得更好,这是健康的心态,是一种有信心、不焦虑、并且对所有孩子都爱、都尊重的态度。而认为只有自己孩子应该第一,这里隐含了一种对别人的蔑视和不尊重。

每个孩子都不同,哪里有那么多的“最”和“第一”可争?外界的种种“第一”,只是人为设定的激励机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给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太满

孩子学东西,并非越多越好。他需要在一些无聊、空闲中去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学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需要在无意撞到的事物中去遇见新的发现;在自由探索尝试中去试错;他更需要在张弛结合的节奏中,保存心理复原力和心灵的活力,不被过早地榨干……

让他学太多,仿佛是在说:“孩子,说实话,我们实在不知道究竟怎样可以保证你以后过得更好,没办法,都先学着吧,这样保险点。不学这么多,怎么配得上被人尊重、被人好好对待!”

其实,未来这个世界,人才多、信息量大,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去做,才会做好。怎么找到?答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找,家长只能提供资源。孩子首先需要从“小夹板”上脱离出,来到自由空间里,才能去找。

另外,他要相信:自己很好——哪怕不是第一,也并不是什么都会!

不过多卷入孩子的生活

孩子在长大,一个确定的趋势就是父母开始更多地从他的生活中脱离出来,渐渐远离。这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可伤感的。在孩子一点点学会独立之前,先是父母要学会长大。

比如,我相信孩子有眼光和主见,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和同学有了矛盾,只要没有严重问题,我就不会真的插手,相信他们自己可以解决。

我相信他有能力在学校课堂上学会,不会能够去问老师,所以不会给他补课。

我相信,在我视线所不及的地方,在我控制范围之外,他有能力处理好各种情况,有灵活的策略去应变,所以,不会做“直升机父母”。

我仍然会继续对他教育,但随着他长大,我也必须清楚,总有一些方面将体现出两代人的区别,总有一些我以为的正确和好,将被不一样的东西所替代。时代在变化,每一代人都将有他们所认同之物。所以,我会尊重他的喜好、口味、选择、乃至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需要过度教养

过度教养,大概是这个时代家长共有的一种现象。每天,看着朋友圈里转的那些文章的标题,会觉得每条都那么要紧。我们怕错过一点新的理论观念方法和资源——万一孩子因此被落下了怎么办?我常常觉得,家长们既想多了,也想错了。我们想方设法要给孩子提供的东西,不见得就是他想要的、对他有益的。我们总以为他要的是大鱼大肉,可他实际上只想简单地喝点紫菜汤。我们如果没带他去游乐场或境外游,就感到愧疚,而其实他或许只想在楼下酣畅淋漓地疯跑一会。

我父亲年轻时能力较强,能为我做许多事情。现在父亲快80岁了,回想一下,我所记得的他给我的,没有任何所谓的“有用”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只是儿时日常生活的平凡片段:清晨他带我和哥哥出门跑步,马路边上有挖出来的巨大管道和土堆;夏日中午,我们躺在床上听评书连播,边听边各自摇着扇子,摇摇停停,昏昏欲睡;晚饭前,父母一起做饭,听着他俩东一句西一句,各自说着白天的见闻,看似不同频,实际也是一种默契的连接……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功利的东西,而是这些日复一日简简单单的家庭生活。孩子们在其中长大,不知不觉间,就储备了一种稳定、温暖的能量。这种能量,是贮存于孩子心灵深处,无法被拿走的力量;是不论外界形势如何变化,都将永远滋润他的养分!

所以,如今当了母亲,我时常告诉自己:放轻松,好好过简单平凡的生活,就足够了。

猜你喜欢
长大学会家长
学会分享
快快长大
我长大了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