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19-02-19 07:27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文化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兴盛统一起来,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新高度,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文化领域是一个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文化自觉新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担当,不断推进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阐述。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与“流”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并且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并指出“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全面推进,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延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不断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创了文化自信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文化自信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本质与优势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经过长期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成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经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后自我超越的结果,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红色文化的发展鲜明地呈现出改革开放时代特有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阶段性特征,鲜明地呈现出红色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时代特点,鲜明地呈现出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的历史主题和文化使命,中国红色文化史由此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结晶,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和伟大。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和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前我们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与发展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开放性、包容性的有机统一,有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所在,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辩证统一,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升华。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虚无、盲目和狭隘的;只有文化自信而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则可能妄自尊大,甚至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只有首先树立文化自觉理念,才能克服文化独尊和文化自大思想,避免文化自卑和盲从,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所以,文化自信还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对自身文化内涵、价值发自内心的尊奉、信赖和坚守,能够自觉、自信地吸纳一切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因素,从来不担心被域外文化同化;二是文化自信又是一种敢于、善于与其他文化激荡、碰撞、竞争、共融发展的心理状态,始终坚信本土文化具有“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包容力,因而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本土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谁拥有了强大的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所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促进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成。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要一以贯之、保持定力、持久发力、久久为功。要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充分发挥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作用,大力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形成相应的制度支撑。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对道德展开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要素,不断促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完善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自觉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到文艺创作中,创作与时代相契合的文艺作品;自觉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自觉推出积极向上展示先进文化的时代精品。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站在“发展为了谁”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努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与目标,增强改革自觉性。站在“发掘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角度,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自觉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提升传播能力,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