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9-02-19 18:14刘欣昊田祖国
上海管理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武陵山贫困人口文化产业

刘欣昊 田祖国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1 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的内涵

1.1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当前阶段的贫困现状在湖南湘西州考察时首次提出的。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攻坚会议上强调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把精准扶贫界定为“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对各类扶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基础”。精准扶贫最主要的是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每个环节都做到位才能促进扶贫攻坚事业的发展。

1.2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默(M.Hor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文中提出的。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各个国家都不一样,我国国家统计局在2004年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1993)一文中曾断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军事,而是文化。”事实证明文化产业的确成为了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了一个国家、地区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2 武陵山区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探索

2.1 政策大力扶持

除了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贫文件之外,武陵山区横跨的湘、鄂、渝、黔四省及各地方政府也都颁布了相应的扶贫文件。2014年8月7日和2015年9月11日,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分别颁布了《关于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限时攻坚的实施意见》;2015年4月20日,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2015年7月20日,中共湖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2015年8月18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2016年1月13日,中共湘西州委、湘西州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意见》等。国家和各地方政策的大力扶持,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驾护航。

2.2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武陵山区积极响应“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理念,依靠本土拥有的人文景观与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帮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比如,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考察该村时提出的“精准扶贫”,当时全村有贫困户136户,贫困人口542位。十八洞村积极探索脱贫致富之路,两年来以苗家特色资源开展文化旅游业,吸引游客20多万人,村里已有5家农家乐,其中一家农家乐去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毛收入6万多元,十八洞村目前已经有265人摘掉了“贫困帽”;湖南古丈县通过举办“苗族赶秋节”“红石林摸泥节”等民俗活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16个贫困村成功脱贫,脱贫人口达1.2万余人。

2.3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武陵山区各区域也不断汲取本民族文化元素,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15年4月,张家界天门狐仙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被确立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弘扬了本民族文化,促进了武陵山区各区域经济的增长。比如,湖南张家界市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大型演艺活动截至目前实现产值达3.95亿元;重庆市武隆县的《印象武隆》截至2015年12月20日,共演出1240场,实现产值达2.1亿元;湖北恩施州的《夷水丽川》,贵州铜仁市的《梵净山·武灵魂》等大型演艺活动都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武陵山区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瓶颈

3.1 精准扶贫中基础设施薄弱

武陵山区地处偏僻,居民居住的环境比较差,交通不便利,水电设施不齐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时,一户村民家唯一的电器就是手电筒。十八洞之类的村子,现在武陵山区还有很多,有的村子不通车、不通水电,到达村子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很多贫困村还存在看病难、留守儿童、教育、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居民看病要到镇上或者县城;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或为追求城市的时尚文化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里缺少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设者;学生上学要走好久的山路,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教学所需教材,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区域城镇中民族文化艺术馆、博物馆、民族文化影视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欠缺,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没有突出民族特色与亮点。武陵山区交通、水电、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阻碍了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3.2 精准扶贫中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精准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二字,只有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识别,才能因地制宜进行精准帮扶。目前,武陵山区精准扶贫中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精准,主要体现在对精准扶贫典范村的盲目复制,一味地复制典范村的发展理念与模式,没有考虑本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拥有的资源优势,使得很多乡村没有任何特色,千篇一律,很难形成特色产品,缺乏竞争力,最后造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反而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使贫困人口对扶贫丧失信心,使贫者更贫。比如,当前武陵山区主要发展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很多村都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不是每个村都适合的。有的村拥有自然或者人文景观,可以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有的村有歌曲、舞蹈、苗鼓、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产业;有的村擅长做少数民族服装或者手工艺产品,可以发展服装产业或者手工制造产业。精准扶贫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精准定位本村的优势资源,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发展本村特色文化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3 精准扶贫中文化产业发展链条过于单一

武陵山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附于文化旅游业,民俗表演、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产业都是文化旅游业的附属品。由于民俗表演、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主要依附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产业链条比较单一,形成的产业规模也比较小,不能多方位、多路径地促进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例如,凤凰古城作为文化旅游景点,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苗族的服饰、银饰等文化产品的销售点几乎都只在当地旅游景点,辐射范围比较小。文化产业发展链条的单一化,阻碍了精准扶贫攻坚事业的发展,不利于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3.4 精准扶贫中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人才,专门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课题组对武陵山区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调查发现,贫困村居民很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并且村子里出现只剩下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精准识别出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帮扶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进行产业发展培训时大部分贫困人口对文化产业最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不能完全理解与掌握,在贫困人口中很难形成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需要政府或者文化产业公司委派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加以引导。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武陵山区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比较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比较少,文化产业公司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也比较少,文化创意人才奇缺,文化产业发展中具体的规划、操作、实施等都需要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的匮乏,阻碍了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4 武陵山区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

4.1 精准扶贫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武陵山区贫困地区的发展,交通的畅达是很重要的,交通畅达了贫困地区才能对外开放;要修建水电站,建立医疗卫生基地,使各个贫困区域都能拥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师资、发放教材、兴建基本教学设施等进行文化扶贫,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文化水平;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兴建武陵山区具有现代化气息,符合现代人审美与需求,又融入了民族特色文化的艺术馆、博物馆、民族文化影视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使其成为武陵山区的文化地标。武陵山区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助于精准扶贫攻坚事业的发展,会有利于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4.2 精准扶贫中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精准到户

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离不开贫困人口的参与,精准扶贫首先要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每个贫困村拥有的资源各异,每个贫困户的情况也不一样。精准扶贫中文化产业发展定位精准到户,了解贫困村及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才能进行精准帮扶。由于武陵山区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比较低,自己很难精准定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必须靠政府部门进行引导,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与当地龙头文化产业公司进行捆绑,形成“专业合作社+龙头文化产业公司+贫困户”的联动模式。也可以根据当地拥有的文化资源和贫困户掌握的文化资本,开发当地文化旅游业、文化培训业、文化手工艺品业等文化产业,使贫困户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参与发展一个扶贫产业项目”的整体推进文化产业扶贫发展格局,让贫困户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精准脱贫与当地经济的发展。

4.3 精准扶贫中文化产业发展链条要多元化

武陵山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过于依赖文化旅游业,造成文化产业发展链条比较单一,文化产业只有多元化发展,形成联动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破文化产业发展链条过于单一与竞争力薄弱的境遇。文化产业发展链条的多元化,主要有:(1)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武陵山区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对拥有特色文化资源的贫困村进行开发,走“乡村旅游”扶贫路线。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对武陵山区文化精品工程进行大力扶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如吉首鼓文化节、来凤土家摆手节、梵净山旅游文化节等。(2)发展民族工艺品业。民族工艺品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可以重点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如制银、刺绣、石雕、蜡染等。建立生产工厂,销售市场不局限于旅游景点,而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促进贫困户的就业,使贫困户参与到民族工艺品的生产中。(3)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是指建立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集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于一体的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对为感受民族特色文化的游客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大量游客,能为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助力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攻坚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可以与茶叶、猕猴桃等产业联合发展,推动武陵山区精准脱贫。

4.4 精准扶贫中要培养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

培养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是精准扶贫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可以从高校或者社会引进,如吉首大学立足武陵山区的发展,培养的有文化产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可以从贫困人口中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为贫困地区培养文化产业专门化人才,管理好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完善的管理与培训体系,可以借助政府部门或者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定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产业专家对贫困人口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培训,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实现培训帮扶到村到户,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使贫困人口掌握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把掌握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为精准扶贫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精准扶贫中要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产业品牌的建立在文化产业竞争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陵山区拥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歌舞等文化资源为武陵山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武陵山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打造了《天门狐仙》《魅力湘西》《夷水丽川》等文化产业品牌,这些产品得到了广大观众及文化部的高度认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武陵山区各区域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造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品牌,立足于独特的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化理念,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差异性也是与之相竞争的文化品牌无法相比的,突出文化的差异性,使其成为竞争中的一种优势。大力培育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对文化产业品牌进行包装、宣传、营销,使其成为武陵山区的文化符号,如凤凰古城、张家界天门山等。建立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使之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武陵山区经济的发展,助力武陵山区精准脱贫。

4.6 精准扶贫中要大力推进“互联网+扶贫”

“互联网+”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产业,武陵山区文化产业精准扶贫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武陵山区贫困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快递、物流都能到达贫困地区,并且在贫困地区有收发站点。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可以整个村建立一个网店,贫困户也可以个体经营网店,在网店销售蜡染、制银、苗服、苗绣等文化产品,也可以开通网上购买乡村旅游、大型民族文化演艺等的门票,也可以把武陵山区的大型演艺录制成视频,在网上付费才能观看。“互联网+扶贫”弘扬了武陵山区的民族特色文化,拓宽了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渠道,促进了武陵山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武陵山区精准脱贫。

猜你喜欢
武陵山贫困人口文化产业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