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人概念及其精神的思考

2019-02-20 03:06蒋泽艳
蚕桑茶叶通讯 2019年4期
关键词:茶人茶业茶文化

蒋泽艳

(安微省潜山市水吼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246300)

“茶人”一词虽然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至今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尚未收录“茶人”词条。当代不乏茶文化专家、学者对“茶人”含义进行界定的,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对于茶人精神的探讨也多没有脱离吴觉农、钱樑等老一辈茶人所提出的茶人精神框架。新时代,弘扬以奉献、创新、和合、清俭、美善为主题的茶人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茶人”释义

“茶人”一词首见于唐陆羽《茶经》:“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茶人负以采茶之。”这里的“茶人”指的是采茶之人,即采茶人背着“籝”这种竹笼采摘茶叶。《茶经》主要记述了中唐及中唐以前茶叶生产的经验和理论,该时期尚处于古代茶叶生产的较早时期,茶叶栽培制作基本上是小农户为主。因此,这里的“采茶之人”泛指茶农。关于《茶经》的成书年代,学界尚存争议,但多认为在公元760 —780年,故“茶人”这一称谓也同时出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是春茶”,陆羽《茶经》问世后,“茶人”一词便广泛出现在文人的诗文作品中,如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他自称“别茶人”——能够辨别茶叶优劣好坏的人,即精于茶事的人,由此也赋予了“茶人”新的含义。其后,诗人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分别以“茶人”为题作《茶中杂咏·茶人》和《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人》相唱和,描绘了茶人种茶、采茶、制茶的情景。纵观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于茶人的解释不外乎有采茶人、精通茶事的人、从事茶叶生产的人、爱茶人等含义,这与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茶人”词条的解释:①采茶之人;②精通茶道之人;③茶叶生产者[1]等含义基本相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茶人”的界定也包含“爱好茶道、精通茶道之人”[2]。

新时期,随着茶文化的广泛普及和饮茶人口的不断增加,“茶人”的含义也随之“泛化”,不再拘泥于其本身的含义。对于究竟何为茶人,茶文化专家竺济法先生认为:“茶人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统称,各行各业的爱茶者均可以是茶人,历代为茶产业、茶文化做出贡献和有建树的前辈和长者,是当之无愧的茶人”[3]。据此,为充分展现“茶人”早已作为一个独立而专门的社会群体和工种存之于世,可以将“茶人”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茶行业从业者,即从事茶叶专业领域工作的人群。“茶人者,茶业同人之谓也”[4]。目前,我国茶农约有8 000万,加之从事茶叶经营、销售、服务贸易、教育、科研、文艺、管理等各个茶叶战线上的茶人共计超过一亿人。这是将“茶人”置于茶学这一专业领域人士角度的理解,也是最直观的解释。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认知的那样,“就茶坛而言,茶人是最好的称谓”[5]。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庞大的茶人队伍已然成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

二是与茶相关联领域的从业者。中国茶文化具有显著的广延性,常与绘画、器具、雕塑、建筑、设计、诗歌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因此,对于从事与茶和茶文化直接相关的各行业从业者,如从事茶具设计、茶文艺、涉茶新闻采编、茶影视传媒等方面的人士,也当属于广义茶人的范畴。

三是所有的爱茶人士,即爱好饮茶和茶文化的人群。据王岳飞教授统计,目前国内约有5亿饮茶人口,全球有30亿饮茶人口,而且还在不断增多,他们均是爱茶人。饮茶不分国界、民族、文化、种族、阶层,这充分展现了茶文化的包容性和新茶道形式——无我茶会之精神要义,这也是对“茶人”一词最宽泛的理解。

2 茶人精神内涵

2.1 茶人精神探源

茶树,生长在高山僻野、烂石砾壤之中,生生不息,常采常新,无私地为人类提供鲜嫩的芽叶,即使到达生命的尽头,也甘愿被人类雕刻成工艺品,依旧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发挥着独特的价值。这就是茶树独特而坚毅的品行风范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茶人当有如茶树般的品格和操守——朴素谦虚、低调婉约、柔和舒缓[5],不求功名利禄,自我奉献,这也是茶树品性在人的精神层面的升华[6]。茶人理当有茶人精神。

茶人精神是茶人道德情操、品行修养、个人风范和精神面貌等的集中体现。 唐陆羽《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的主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人精神的一大核心要旨,茶人应该依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恪守传统道德精神,正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也是我国古代茶德思想的开端。茶人陆羽一生事茶,游历全国各大产茶区域,收集茶学资料,编撰世界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是他对不求功名利禄、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他“屡次受命不第”,用行动诠释着“精行俭德、克己修身、巩俭朴素、爱国奉献”的中国传统茶人精神的真谛。

宋苏轼《叶嘉传》以人拟茶,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志、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叶嘉形象[7],叶嘉即是茶的人格化形象,叶嘉的人格品性和价值追求便是茶人精神的象征,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正如当代著名茶文化专家王旭峰教授所言:“中国茶人精神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关系,乃是一个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她在所著的《茶人三部曲》中便塑造了一位颇具茶人精神的人物形象——杭嘉和,他在抗战艰难时期,坚守着茶业事业,面对侵略者的挑衅,宁折不弯,捍卫着气节与操守,坚守着心灵的高贵。他身上始终保持着茶叶世家不变的淡泊缄默、不慕权贵、谦虚厚道、自强不息,这是一份茶人的品行操守,更是一代茶人所具备的精神追求,是茶人精神的生动写照。

2.2 茶人精神内涵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道:许多茶叶工作者,不求功名利禄,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风格[8]。吴觉农先生一生为新中国的茶业事业奔走,将自身的命运与祖国茶业事业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正如他所说,“爱茶精神与爱国精神始终是血肉相连的;茶坛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始终是息息相关的;中华茶业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永远是同步驱进的”。他为祖国茶学科研教育、茶叶贸易和茶叶产销体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茶人风范、茶人风格、茶人精神的真谛,并深深影响着后辈的茶人。

茶业专家钱樑先生是新中国茶业复兴事业的积极践行者,他一生跟随吴觉农先生,致力于华茶的复兴事业,在个人思想、行事风格和精神风范上深受吴觉农先生影响。1990年,钱樑先生在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详细阐述了他关于茶人精神的思考,并呼吁广大茶界同仁:茶人也应具有如茶树般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博大的胸怀,为人类造福。从前辈茶人的身教言传中又具有坚定不移的振兴华茶的历史使命感,淡薄于名利,以茶为毕生事业,以及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9]。这是钱樑先生首次在大型公开场合谈茶人精神,他也是国内最早提出并倡导茶人精神的前辈茶人。钱樑先生所倡导的这种茶人精神,后被上海市茶叶学会概括为“爱国、奉献、团结、创新”八个字,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今天看来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以吴觉农、钱樑为代表的现代早期茶人们是新中国茶业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茶业的命运乃至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爱国情怀与爱茶精神紧密联系,一心为复兴华茶事业而奉献、奔走。他们所展现出的具有特定时代背景的茶人风范、茶人品格和茶人精神,充满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更散发出一种为茶业事业而奋斗一生的那种茶人所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承担的历史使命、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差异,所体现出的茶人精神也各有所异。今天,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重新审视后发现,茶学先辈们所提出并竭力倡导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创新为主题的茶人精神,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和谐社会精神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契合。弘扬茶人精神不仅有利于激发广大茶人为中国茶产业振兴、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推动茶文化思想、理念、精神的传播与弘扬,还有利于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不仅要弘扬老一辈茶人所提倡的具有时代特征与担当的茶人精神,也要积极倡导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礼仪道德与传统茶文化精神理念的新时代茶人精神——清俭、吃苦、和合、美善、创新、奉献,不忘初心,为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茶人茶业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个金陵女子与世纪茶人的邂逅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一位福建茶人的普洱情怀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茶业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