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金融的现状探究

2019-02-20 03:25张薇
市场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支柱老龄化养老金

张薇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引言

据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中国内地总人口达139538万人,2018年是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第三年,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下降,人口增长始终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这也导致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快速的老龄化阶段。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则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比例达到14%则意味着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当比例达到20%则意味着进入了超级老龄化社会。据联合国的预测,我国的老龄化增速及比重均超过世界水平,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即全世界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这一切数据都表明中国将提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考虑到中国曾经的计划生育政策所造就的特有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以及不同于发达国家,“未富先老”的客观事实,我国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养老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在我国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纵观养老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在其中应能起到非常关键的媒介作用,事实上养老金融这个概念近年来也确实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国内外学界在使用养老金融这个概念时其内涵与外延并不一致,国外以英国学者Blake(2006)在其著作Pension Finance中首次提出的“养老金金融”最具代表性,而这里的“养老金金融”仅是指对养老金的资产管理。国内目前对养老金融的概念也尚未达到完全统一,比较权威的是姚余栋等(2016年)将养老金融定义为:以养老为根本目的的金融活动的总和。此外在梳理了学界现有观点以后,发现比较一致的是国内学者基本都认为养老金融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养老金金融,主要是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和资产管理;二是养老服务金融,主要是金融机构围绕老年人的金融需求而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三是养老产业金融,主要是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活动。因此文章遵从以上观点并由此展开讨论。

二、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不断地在从政策层面推动养老金融的健康发展。从2011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的通知》到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2014年的《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到2015年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的通知》,再到2016年的《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陆续出台的政策文件从内涵与外延上将我国发展养老金融的思路基本定调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它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养老金融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养老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都是世界银行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三支柱”养老金模式,即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金,第二支柱的职业养老金以及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截至2017年末,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存50202亿元,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2880亿元,社保基金资产总额22231.24亿元,养老金总资产为85313.24亿元。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口径不包含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金的话,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总额仅占我国2017年GDP的4.24%,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总体上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但养老金体系的实际情况是,第一支柱一枝独大占比太高,第二支柱是短板,参保的企业及员工太少且覆盖率极低,尚难以起到支撑作用,第三支柱则长期处于空白阶段。虽然2018年4月2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我国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开始了试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支柱确实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此外,基础养老金收益率偏低难以跑赢通胀,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所形成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也给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另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2013年的估测结果,如果继续执行现有养老保险体系,到2030年全国范围内职工养老保险就会出现资金缺口,再过6年,也就是到2029年,累计结余将消耗殆尽。

(二)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现状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将对养老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虽然金融机构也在养老服务金融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商业银行推出了老年客户专属理财、养老保险产品代理销售、老年人专属银行卡等;保险公司专门开展养老保险、年金业务、养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在证券投资方面一些基金公司开始运作养老型基金、生命周期基金,信托公司开始试水养老消费及财富传承等养老信托服务。但这些服务存在种类不多、产品同质化、供给不足、相对零散等问题,有些只不过是打着养老的旗号而推出的大众化金融产品,并没能真正的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导向。这就使得老年群体的投资容易走上两种极端,要么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敢选择低利率的银行储蓄从而不得不承受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风险;要么是由于缺乏基本的金融学常识再加上判断力下降自我防范意识较差,误入一些谎称高收益低风险,实则属非法集资的理财骗局和圈套。近年来媒体上报道的针对老年人的理财诈骗层出不穷、手段多样,令老年人防不胜防且损失惨重。

(三)我国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产业受到越来越多市场主体的关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三种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近十年来,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及地方国企等相关市场机构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三种模式来积极布局养老产业。但由于尚处在发展的初期,前期投资大、回收期限长、供求不匹配、财务亏损等现象十分突出,养老产业的融资异常艰难,渠道也十分单一,主要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同时,金融机构天然的逐利性也使得其本能地回避这种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的信贷项目。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后,一些地方也随即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甚至规定了银行具体的授信额度和每年的贷款总量,但情况依然不能尽如人意。大多数能获得贷款的养老企业多是轻资产的服务型公司,或是和互联网、智能养老相关,且获得贷款的多为公办养老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这两年也开始积极扶持养老企业,但门槛较高,贷款的发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是否有土地或房产做抵押上。养老产业巨大的资金缺口不仅制约了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也导致了养老服务总量有效供给不足,难以应对已然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三、对养老金融现状的探究

(一)对我国养老金金融的探究

针对目前我国养老金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首先应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其中的责任边界,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体系结构。人社部表示当前全国已有8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下一步就要弱化企业年金的自愿性,鼓励和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递延,鼓励全民提高养老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占比以引导其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良好的资产管理也是养老金体系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积极引导养老金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在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除此以外,还可以考虑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年龄,这样可以起到很强的作用,能够大幅降低养老金的缺口。

(二)对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的探究

国家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和支持力度,针对不同年龄和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积极研发可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符合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异化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养老服务金融应具有普惠性、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特征,各类金融机构应围绕上述特征而不断开拓创新,挖掘潜力,在丰富产品的同时加强产品的针对性,最终目标是通过提高老年人的财产性收入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除了传统金融以外,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得也如火如荼,如何让老年群体在享受新兴行业带来的收益的同时避免遭受各种诈骗犯罪行为的侵害,这可能需要两手抓。一手狠抓养老服务金融的监管,一手紧抓对老年群体金融知识的教育宣传。

(三)对我国养老产业金融的探究

养老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出台各种政策助力其发展。2015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了《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后,已经有多个地方的企业成功发行了养老产业专项债券,这也成为了目前养老产业获取低成本建设资金最好的渠道之一。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挥财政税收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介入养老产业,逐步改善当前政府类养老机构压力过大供给不足的问题。参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扶助力度,加强各类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养老产业这种涉及民生的幸福产业的优惠措施的出台。对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提供其他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支持其上市融资。养老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健康可持续等,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机械、食品、医疗、服务等均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应多渠道的为养老产业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以提高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支柱老龄化养老金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她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