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从一本书出发

2019-02-20 11:47连庆平
师道(人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门类整本书品位

连庆平

新颁布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版)》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教学一节中明确指出: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这段话的关键词是:阅读兴趣、阅读面、阅读量、阅读品位、自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确保阅读品位,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这是进行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根本的原则和目标。可以说这一实施意见言简意赅却切中肯綮,探讨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首先要理解这五个方面的内涵及关系。

兴趣是第一生产力,有兴趣一本书很快就能读完。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学生自主选择某一品类的书,阅读量自然会多。一个人阅读某一类书籍多了会产生两种可能:一个是发现这类书也就是这样而已,写来写去还是没写出新花样,但此时阅读习惯已经养成,于是他/她就会去找另一类的书籍阅读,阅读面 (指书籍类别)就扩大了;另一种情况是读着读着发现了另一种类别的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类别的书要得到老读者和新读者青睐,或者要不断推进本类别知识与学问的深入,必须要有新类别的知识和视角加进来。大量的阅读使阅读面不断扩大,自然而然地慢慢就能形成阅读的品位。

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学生学习科目繁多,各科作业量也不少,学习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哪里来那么多时间去阅读大量书籍呢?这个问题是 “整本书阅读”的根本所在!

古人说 “返本求源”。有时候我们通过删减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就像一个不知名的作者费尔南多·拉里拉达说——“时间永居不动,任万物流过。”最本质的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都像流水一样轻掠而过。

从最艰难处入手是最简便的办法,那就是:如何形成阅读品位?

如何形成阅读品位

一本书能成为经典,它的力量在于不管是思想、语言、结构以及节奏都会是好的。每一类书籍都有其经典作品,当自主阅读能够实现,不管学生是从该类作品的哪一层次开始阅读,最终都会抵达经典。但是,如果先从经典开始,就能节省下很多时间不浪费在不好的书上。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读书群介绍唐诺的 《眼前》,个人认为作者读 《左传》,有些观点不错,但可能因为写作任务紧或者字数要求多,所以整本书语言极其啰嗦,东拉西扯,我认为不如看几篇关于这本书的专业评论就好,省却阅读的时间。再者,对于初阅者,接触好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外壳,更是生活态度,缠夹的语言很容易让生活变得含混糊涂。坏的书对阅读者的伤害是长期的,受不好的思想影响,人生道路容易走偏,受不好的语言风格腐蚀,再要形成好的语言得费九牛二虎之力而常不可得。培养阅读品位,先从经典开始而不读坏的书,这是很重要的。

从经典入手当然也会带来一个问题:经典作品对于初接触者来说会比较难,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的阅读从自主阅读开始,再者,如果老师能够给予一定指导,学生的阅读难关就容易攻克了。老师当然不可能每一门类的书籍都涉猎,都懂,但是也是有解决的办法的。1.通过阅读专业书评了解;2.求助自己的阅读圈的朋友;3.借助学校的学术研究力量给予学生个别辅导。对于老师来说,这也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对教学助益甚巨。

不管是科学技术的世界还是人文世界,其发展都有着趋于良性的方向,这是因为各种门类学科其内在思想有着相近的思维模式——都是在矛盾和辩证中去除劣质,从而使精优因素得以保留下来。对一个门类的书籍读一两本经典作品后,认识到思维模式,也就能触类旁通,比较容易看懂其他门类作品。阅读品位能够得到保证,既节省了大量阅读垃圾书籍的时间,理解力也能得到提升,在学习中就能把握重点难点,举一反三,又大大节省了课业时间,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老师来说,在阅读指导时,有两个字非常重要:合适。什么样的经典作品是适合于不同阶段学生的?毕竟每一门类学问最后都是以学术研究为旨归,让学生一开始就去阅读学术研究的经典,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经典就要注意分为两类:普及性经典和学术性经典。在推介和进行阅读指导时能够做好一个区分,阅读品位的基本要求就能做到了。

“整本书”阅读的好处

为什么我会反对长期的碎片化阅读,因为句段式或者篇式阅读即使遇到的都是精品,它们也是没有整体性的。每一个句段或篇各有其精妙之处,学生的领悟能力毕竟有限,还没深入理解就转移到另一种精妙,这就像是走马观花。整本书的阅读好处在于,对作者的文字特点、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以及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有较长时间的沉浸和理解,这就有利于借助他者来塑造自我世界。

一个成熟作家的思想、语言风格、思维模式及语言特点是相对固定的,整本书的阅读就是贴近作者最便捷的办法。如果通读一个作者的两到三本书,基本就能较为完整地了解这个作者。这是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之一。如果能对同门类书籍的其他作者进行阅读,在同质与异质之间进行比较,就能很好地促进对该门类知识的学习及观点的理解。如果是再去读不同门类书籍,同样会在思维上有很大的触动。这是其意义之二。帕斯在 《弓与琴》里说: “所有的语句都同其他语句有关联,能用其他语句来解释。”不同门类书籍的阅读,它们相互对照,相互生发,其功用正如帕斯所言。

“整本书阅读”的好处还在于,它有助于理解作者行文的整体结构思维。句段式或篇式阅读,甚至文章式阅读,都不如完整地去读一本书,因为作者之所以要出一本书,说明他认为只有一本书的篇幅才能把某一问题说清楚,或者是比较完整地表达某一阶段的生命气质。如果只有碎片化阅读,除非是有极佳的领悟天赋,能一叶知秋,能窥一斑而知豹,否则不可能完整把握。问题是, “一叶知秋” “窥一斑而知全豹”是原来就有了秋天的印象和全豹的知觉印象的,而还没有读一本书就知道一本书写什么,写得怎么样,对学生这样刚刚开始阅读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一本书中,句与句,段与段,篇与篇,章与章,它们之间显现出一种结构关系上的完整性。句子是零碎的,多个句子构成句群,成为一个段落,这就有了一定完整性。吴为章和田小琳合著的 《汉语句群》里说:“句群中的每一个成分,它们所表达的事件或所指称的客体是互相关联的,甚至是同一的;因此它们可以组合并概括为一个包容所有成分的意思在内的更为复杂的、相对完整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句群有自足性。但是,每一个句群都有自足性,很多句群放在一起构成篇,“篇”就有了更大的自足性。句群的自足性和篇的自足性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形成怎样的结构关系,这正是完整阅读时才能理解到的。相同的道理,篇与篇构成章,章与章构成一本书,其内在的结构关系就是我们在 “整本书阅读”中才能获得的。这种对整体性的理解是阅读一本书的最终目标,对整体逻辑的理解是阅读一本书的最终旨归。我们的生命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在于对整体性的追求,了然世界各部分的关系,理解其逻辑。 “整本书阅读”能帮助我们形成整体性思维,其意义大哉。

如何使整本书阅读成为可能

我们前面说了,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自主选择自己兴趣的书,或者阅读意愿不强烈,怎样让学生有兴趣阅读呢?

自主阅读是 “他想要的东西,他想发生的事” (安贝托·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当学生自主阅读时,就需要外在力量的介入。我认为这种介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强制式的。现在很多老师印发文章要求学生写点评,通过比较密集式的同一性文章的阅读与点评,达到类似于整本书阅读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和教材里的单元教学在本质上是类似的。也有很多老师给定书目或者让学生自选书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读完,并写书评或者谈感悟。方法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还是比较难以激发。

我认为 “诱引+指导式”能更好地激发兴趣。步骤如下:1.让学生列出自己有兴趣的阅读方向;2.教师整理分类,并对学生的阅读门类进行分组,同时给学生分阅读小组;3.教师推荐各门类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书籍,建议其中经典书籍要占一定比例;4.规定时间阅读,小组交流讨论,通过各种形式总结并表彰阅读成果。

在我自己以往的教学经历中,建立阅读小组是创造阅读氛围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参与到讨论中,在正式或闲聊的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表达对一本书某一方面的看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师生共读一本书、同学同读一本书的氛围, “整本书阅读”就算是真正开始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哪一种方法,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阅读意愿是否强烈,阅读面是否开阔,阅读鉴赏力是否到位。可以说 “整本书阅读”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老师,然后才是学生。北斗七星在夜空熠熠生辉,人们抬起头一眼能够辨认,这是因为七个星星依照一定的位置摆列,而北极星居于首并永居不动;一座拱桥由一块块石头建造,它们各有其形态,但一块块石头并不能就构成拱桥,是桥拱让一块块石头形成拱桥。

猜你喜欢
门类整本书品位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千奇百怪的动物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