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目标探析

2019-02-20 20:38于丽娜齐舒瑜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民主现代化

于丽娜,齐舒瑜

(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根据形势的发展,把原来“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改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并对新四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经验性科学规范。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于现代化的概念,国内学者各有所见,其中较为权威的是罗荣渠先生的看法。他认为,首先,现代化是指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特定的国际背景下,经过一系列技术革命创新争取赶超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其次,现代化其实是落后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最后,现代化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享有平等、自由、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核心所在。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当前探析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视角,从现代化的直接受益者——人本身出发。恩格斯认为,伴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威也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成为社会的主人,也就是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也就是自由的人[1]。全人类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度,拥有自主权利,做自己的主人,是政治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更是共产主义社会蓝图中崇高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对当今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言,具有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新中国七十年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经历的四十年,我国政治现代化通过一系列发展变化,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物质基础,拥有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我国对于促进政治现代化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因此,当前我国只有注重人的现代素质的提升,促进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转变,把实现人的现代化放在中心地位,才能更快地实现我国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简单来说,党和国家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现代化小康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现代化发展理念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核心,这成为我国逐步走向经济社会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新方向的重要指标,这将逐步体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方方面面。

《诗经》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理念是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强调,它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具有朴素的民主政治理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致力于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实需求和发展目标,与我国现代化链接,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强调,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应该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首先实现‘小康社会’,并在小康社会基础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194,“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4]251。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走上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努力探索的奠基工程,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六大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的思想探索历程深刻蕴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断,在实现人类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层面所包含的政治价值;也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为中心的优秀政党,体现了党的政治大局的正确性,深刻揭示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本质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实质和规律。

二、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人民民主

政治现代化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以人民作为中心,这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的经验,更是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最为主要的内容。我国提出的民主是指人类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真实的人民民主,是政治领袖和人民群众之间良性互动的融情、理、法于一体的民主,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民主,绝非西方国家形式意义上的票决民主和党争民主。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达到的目标,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方面比资本主义的民主更加切实可行[3]322。可见,邓小平同志把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同时,更是将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上升到共存亡的高度。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不断体现出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的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的创造能力,利用制度体系来保障人民至上的地位[5]35-36。人民民主的实现需要在制度上体现,只有用制度来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才能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代表了人民民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民主制度,但是,它与西方的议会制度不同,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均体现出其特有的原则性与优越性。在我国社会阶层变化的基础上,我们党不断调整自身的工作方向与发展战略,逐步深化对“人民”二字的释义,以此来获取新的发展动力,并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西方国家一般是先有议会,后有政党,各个政党以议会为政治中心,通过竞投票选取得执政权,可以说是“票决民主”。在我国,是先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和西方国家政党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党带领人民代表大会实施各项工作。此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领导,作为执政党,一些重要的决策与国家机关的重要人事任免等都需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来获得通过。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实际国情是相符的,是能够充分地代表人民权利的代议民主制度。一方面,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与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和紧密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精神。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前提下,为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更加突出的优势,应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地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和权威地位。

(二)协商民主制度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

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民主就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所崇尚和倡导。“民主”是个好东西,人人为之向往,“民主”二字发明以来,人们创造了多种实现民主的形式,但是,现实社会的各种复杂因素,导致民主的实现势必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历程。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超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因而,不能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规范来衡量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989年,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提出,西式民主制度将成为人类政府最后的终结者,也会成为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6]61-79。然而,20多年后,“历史并没有终结”,倒是西式民主乱象丛生,而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现状。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东西,也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政治制度模式。习近平强调,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5]36。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就承担起探索新式民主的重任。在充分尊重基本国情和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共产党人适应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需要,终于寻得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代表人民意愿的协商民主制度,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是传统中国式民主的“再版”,更不是西式民主的“翻版”,而是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验证、反复比较而得到,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原版”。

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体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实现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体系即意味着要注重拓宽民主渠道,不断丰富民主形式。习近平强调,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7]。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作用,不仅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民意表达的渠道。

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在领导人民走向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其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重视少数人的诉求。协商民主是将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实现聚同化异,力求在理性共鸣的前提下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西方民主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政治主体所搭建的一个公平、公正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其中,政治主体包含政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人民群众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避免了西式民主过分强调竞争性、对抗性和排他性的政治弊端。协商与民主的融合,既让社会各个利益体在民主决策中都能充分表达诉求,使得整个民主建设过程更注重平等性、包容性与协调性,又让我国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拓宽了民主渠道,激发了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5]38。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步入新的发展时期,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常态化制度优势,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

(三)选举民主制度调动了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

民主选举是现代化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简称《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我国《选举法》还特别提倡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富有灵活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民主选举办法。《选举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选举法,是在普选基础上进行的选举规定。

选举民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得以通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不仅有效解决了民主选举过程中存留的重形式轻内容、重虚假轻实际、重情义轻贤能等弊端,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在参与民主选举过程中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而且也体现出人大代表确实能够反映人民内心诉求、反映真实民意的政治职责和义务,充分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并对行使公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权力约束与监督的职能。

实践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真正能够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只有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步入新时代,只有通过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以充分实现,从而保证选举民主制度能够更加真实、广泛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群众的实际权利。

三、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扩大人民民主的经验与启示

(一)不脱离具体国情是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国具体国情是各个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探索等方面的基本参照物。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建设必须依照我国的特有国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断向前推进,绝对不能简单采用“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浓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需要做到“真正了解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同时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在其组织形式、社会结构、政治模式上保持中国特色,才能够有力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有两种无视基本国情的错误倾向出现:第一,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民主理论的有关结论未加改造便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使得原本可行的思想与现实情况不相符,从而导致政治现代化与现代民主的发展方向相背离;第二,欣羡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政治理论,企图模仿其制度架构与道路模式,模糊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界限。透过这两种错误倾向,我们应时刻警惕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拿来主义”、投机取巧、不懂变通等弊端。任何先进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只有符合本国国情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否则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核心竞争力都比较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甚至决定民主政治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这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影响,为系统把握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我国必须全力应对并积极掌控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求两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一方面,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会对民主政治的现代化进程带来积极作用。由此可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对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制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会帮助人民群众建立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公正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应及时通过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以防对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政党政治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也是大多数国家的政治表现形式。政党在各国政治中占据核心地位。我国实现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效的政治支持与援助,这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化国家在政治现代化发展层面的普遍规律。

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权威。政府的权威会促进政治现代化平稳有序地发展。众所周知,政府权威来自国家强大的政党。在创建我国政治现代化体制的历史条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最重要的条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的历程,由于存发展的不充分,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政治制度发展不完善等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曾出现了不少的失误。现如今,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和活动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同时,我党和国家还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使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走上正轨,让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程序更加规范化、让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权力更加公正化、让我国的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更加法律化。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始终保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一旦出现动摇,就可能造成中国的倒退、分裂以及混乱局面,现代化的实现就将成为“黄粱一梦”[3]267-268。因此,我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缺少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保持政治稳定是促进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任何国家走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都离不开社会政治的稳定。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的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是稳定问题,缺乏稳定的环境就会一事无成,所有已经取得了的成果都将被毁坏[4]284。不断推动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顺利前进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要时刻保持政治大局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著名的“亨廷顿悖论”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如果一个国家出现动乱,那并非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想致富。”我国要走出这一悖论,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化选举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

政治变革与政治稳定是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的关系。跟随时代发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下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工作,实现充分政治民主,并非经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如果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则更不现实,这不仅很难实现民主政治的现代化,甚至还会因为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而导致政治混乱。当下,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政治民主,实现政治现代化都是以保证政治稳定为基本前提的,同时又以促进政治稳定为发展目标。

(四)有步骤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以公民的积极参与为基本前提的。我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指出,应当不断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的途径[8]。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的有效方式。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9],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能够运用手中的权力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进行管理,从而将政治民主的内涵赋予社会公

平正义。我国为扩大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具体的实际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浅,领域较窄;另一方面,政治参与的体制机制与法律法规等不健全,限制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此外,一些公民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出现了情感参与多于理性参与、被动参与多于自觉参与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公民有序、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就必须要做到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体制,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创新与实施,用制度保证公民知情权、选举权、参政权、监督权的合理运用,让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变得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合理化。

猜你喜欢
人民代表大会民主现代化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边疆治理现代化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一号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