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属性的回归就是城市人性、伦理和价值的回归

2019-02-20 05:24徐千里
重庆建筑 2019年4期
关键词:标志性底色空间

徐千里

近年来,在对城市发展和建设模式的不断反思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和演进犹如生命有机体的生长,是遵循自身内在规律的。而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这种规律,使我们的城市在日益失去其风貌特色的同时,更丧失了使城市得以健康运行的机制和动力。为此,我们针对渝中半岛城市建设的特殊背景和现实条件,提出了全面实施“城市双修”,持续性、常态化、小规模、渐进式推进城市精细化有机更新的建设思路。

……

重庆中山四路的改造之所以受到人们青睐,并非因为它是这座城市的政治和权力中心所在,而恰恰是因为这条街道并非由于其曾经的辉煌和如今权力中心的所在而丧失了为普通人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而是像城市里最普通的街道那样,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宜人的日常生活空间。许多人在看待和评价此类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成败与得失时,往往较多关注和谈论的是改造更新时所采取或“恢复还原”的某种历史形式或“风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与这些形式语言相比,使中山四路改造更新获得成功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是设计者对这个特定街区的空间环境、人文背景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深入理解、充分尊重和真诚回应。由此产生的街道空间才是真正贴合这个地方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符合人们生活需求和意愿的日常生活空间。

近些年,城市公共空间在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这固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但在这一动向的背后,一定还潜藏着更为深层、隐秘的逻辑和动因。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大中城市大多都走过了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程,大规模突飞猛进的开发建设为城市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快速涌入和集聚,城市的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人们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并越来越认识到以往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局限。比起气派的广场、宽阔的道路、林立的摩天楼和闪烁的霓虹灯,人们越来越在意和关注与其生活日常更直接相关的城市环境和品质,更加向往住区的归属感,追求社区生活的丰富与闲适,希望城市公共空间能够承载人文记忆、方便日常生活、激发地区活力、促进经济繁荣。我以为,这一趋向更应当被理解为一种 “城市属性的回归”,更具体地说,是城市人性、伦理和价值的回归。

山地城市中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大量、最普遍和最被人们熟悉的空间。与那些更具仪式感、标志性的非日常生活城市空间相比,它们平淡无奇,却承载了人们每日重复的日常活动,对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产生更重要、更直接的影响。日常生活空间铺陈了一个城市的底色,它们之于城市非日常生活空间,犹如图底关系中的“底”之于“图”。一个城市只有完整地铺就了它的底色,才具备完成其根本职能的条件。而那些标志性、戏剧性的个体不过是在为其增色而已。可惜在现代城市急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却往往忘记了城市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根本属性,而本末倒置地过分关注和炫耀那些标志性、戏剧性的个体,所以作为城市重要基础的底色——为日常生活服务的公共空间,才变得如此模糊不清。如果希望我们的城市重新成为人类生活的场所,就应当回归城市最基本的目标和属性,重新铺展城市的底色。

猜你喜欢
标志性底色空间
空间是什么?
“熊出没,注意”的由来
创享空间
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永恒的底色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标志性工程撑起中建三局二建华南公司金招牌
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