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电影化叙事的发展历程

2019-02-21 08:12吕佳
视听 2019年4期
关键词:蒙太奇手法作家

□吕佳

20世纪的文化在语言文字与视觉之间进行了一次重大转型。正如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阿瑟·米勒所言:“它那快速的转换、互无联系的画面的突然结合、照相术固有的记录效果、简洁的叙事法和对无声动作的集中表现,都已不声不响地、有时则全未觉察地渗入了小说和戏剧。”①小说电影化叙事的出现与发展就是媒介融合的实践结果,电影叙事思维及影像元素大量融入到文学的创作中,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电影化叙事倾向,包括经过锤炼的简洁文字、电影般立体化的场景、叙事空间的并置、特写镜头的灵活运用及蒙太奇结构的组接等,丰富着文学叙事手法,增添了文学自身的活力。本文试对小说电影化叙事的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一、20世纪20年代——发生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中就已经出现了电影化叙事的创作倾向,电影与文学双向互动的宏观视野下,处处可见电影对文学的介入,在电影发展初期就有洪深、侯曜和欧阳予倩等作家参与到电影中来;到1920年代,通俗文学作家开始了大规模的与电影的亲密接触,鸳鸯蝴蝶派文人掀起了通俗影片的一次声势巨大的浪潮,一大批鸳鸯蝴蝶派作家介入电影创作活动,包天笑、周瘦鹃、严独鹤、徐卓呆、程小青等都参与到电影剧本的创作中。鸳鸯蝴蝶派作家与电影的关系虽然亲密,但是他们基本还是停留在电影剧本创作领域,在小说中真正运用电影化叙事的还是极少数。

20世纪初期,从作为现代新兴艺术的电影那里获得启示,一些小说家开始“影视文法”,在纸面上进行模仿。20世纪中前期的一批小说家在小说艺术范式的开拓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这种叙事手法在当时并未大量出现也未得到作家们的共同关注,只是受观影中获得的电影思维的影响,他们个别的作品中呈现出视听化特征。

二、20世纪30年代——发展期

小说电影化叙事的创作手法真正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作家注重直觉,力图将人的主观感觉和印象外化,黄嘉谟、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的文学创作也开始尝试融入电影化技巧,作品呈现出画面感、音乐感、空间化以及视角的频繁变换等特征。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的创作健将,对上海都市的电影化倾向极为敏感,他自觉地吸收当时西方的文艺思潮,借用电影的表现手法是其小说创作中的一次新的尝试,创作过程融入电影化叙事技巧极具视觉艺术的兼融、借鉴乃至潜移倾向。穆时英的小说是对电影的自觉模仿、追求和实验,如小说《阿秀》在内、外视角的不停转换中叙述阿秀的悲惨遭际,全篇无固定视角,依靠视角转换的蒙太奇组合方式来组接场景,更好地体现了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文本内外视角的转换也是其小说的电影品性的一种体现。

左翼文学代表作家茅盾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视象性,在写作《子夜》的过程中借鉴“直截面”“横切面”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塑造了小说特有的空间感,通过大量的短镜头组接及对叙述视角的自觉选择和运用,实现了小说叙事的节奏性;通过色彩蒙太奇的跳跃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资本家的生活与劳工生活交替出现,并全方位呈现出农村与城市的各个角落,展现了劳资之间巨大的矛盾,使小说节奏紧凑而充满悬念。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夏衍在电影编剧过程中吸取和借鉴电影创作的艺术手法,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注意电影化叙事元素的运用,例如1937年创作的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吸收和借鉴电影艺术手法,打破戏剧时空的限制,五条线索构成主线和副线互相交织交替穿插,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情节组接,使得全剧情节紧凑,线索多而不紊乱。夏衍尝试借用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小说中时空的自由转换、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描写无意间充当了先锋的角色,为左翼文学提供了开创新型小说范式的可能性。东北女作家萧红在其代表作品《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进行了电影手法的成熟化用,她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拼接一些典型场景,塑造紧张情绪,加强矛盾冲突。鲁迅更是称萧红的《生死场》不遵守小说的流行写法,具有“越轨”的笔致,作品中“蒙太奇”组接镜头的频频变换、淡化情节、多角度多视点的镜头化描述等特征使作品具有极强的电影感。丁玲的小说中具有鲜明的“视觉互文”特点,发表于1931年的小说《水》的描述中表现出电影般的画面。

总之,电影化叙事手法的融入使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具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用一种更形象、更生动的电影化书写方式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现代叙事艺术景观,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叙事空间。

三、20世纪40年代——成长期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长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极为丰富,而且当时颇有名望的一大批作家也积极参与到电影活动中来,进行与电影相关的编剧、导演及评论等工作,电影与文学形成了相融互生的状态。柯灵、陈白尘、于伶、师陀、冯亦代等人与电影的接触主要是对电影进行评论及电影剧本的创作;黄谷柳的小说《虾球传》的电影改编促使他开始创作电影剧本;甚至李健吾、于伶、丁玲都有过“电影明星”的经历。

在众多现代作家中,张爱玲小说在创作上兼容电影化手法,其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电影化”叙事倾向的独特文本,其小说中充满着可视的意象,电影化叙事倾向十分明显,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张爱玲自幼就生活在“中国电影的摇篮”——大都市上海,张爱玲的影迷情结贯穿终生,与电影艺术长期的亲密接触使得电影思维逐步融入到她的文学创作观念之中,她凭借独特的视觉感受力糅合小说的故事性与电影的视像效果。但十分遗憾的是,虽然张爱玲的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影化叙事手法,其作品也具有明显的电影化倾向,但是在当时文坛这种创作手法仅属于个案,并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在一定意义上产生影响。

文体互渗形成新的结构性力量,文学体式的相互撞击、融汇具有更为本真的意义。电影化叙事在创作上保持自己的本体特征,有效地缀补、丰富了小说的线性叙事,以一种渐缓而内在的方式作用于读者,赋予读者独特的内视想象的空间,这种新的叙事手法带给小说别样的艺术启示和审美开拓,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现代作家有意识地在小说文体上进行电影化叙事的追求往往具有革命性意义。

四、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停滞期

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小说电影化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和重视,反而不得不因为创作环境的改变而被迫中断。

新中国成立前后,电影化叙事手法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具有电影化叙事的作家并不多见。著名作家王蒙的小说电影化叙事具有代表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春之声》等一系列小说初具电影化叙事的风格,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梦境、玄想等虚构场面的细致刻画,都是小说电影化叙事的绝佳例证。《春之声》中曾经写到岳之峰的童年,并且掺杂了瞬间的一些片段性的思绪。这一段话中的“蝌蚪”“阳光和树影”“父亲”“母亲”等意象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但是在玄想、虚构、瞬间切换等小说电影化叙事方面已经初具雏形。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文学受到政治的影响,电影化叙事手法发展十分缓慢甚至一度停滞,这一时期的小说几乎都是单纯的传统小说话语,基本上都是反映社会的黑暗或是歌颂革命精神,很少有电影手法的融入。

五、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繁荣期

随着文艺界思想的逐步解放,电影艺术再次对作家的思维方式、小说的话语体系、读者的接受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鲁彦周在描写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长篇小说《彩虹坪》中,以结构空间化的手法,把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30多年时间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展现出来。中篇小说《桂花潭》用一系列不同景别的镜头塑造出主人公晓峰奋发向上的青年形象,通过长短、远近的变化展示出人物周围比较完整的空间环境,这种艺术上的融合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

80年代中期到多元杂声的90年代的十多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电影产业的迅速崛起,读者审美倾向于影视文化带来的视觉享受,作家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影视文学和小说的共生态势。小说创作不断寻求创作方式的突破,最大化地呈现了小说的表现空间,电影化叙事在文学作品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海派”传人王安忆的小说突破了文字历时性叙述的限制,呈现出淡然温婉的影像流动感,例如《小鲍庄》中采用蒙太奇手法结构小说,以此来强化空间效果,以形式的陌生感给读者观影般的阅读体验。海岩的小说色彩描述极为丰富,其小说《舞者》就明显体现出作者对色彩的敏锐度和细腻的感受力,利用了色彩造型的作用来烘托主题,呈现出鲜明的电影化特征,通过“古锈斑斑”“犹如炉火锻过的一块铸铁”的描述呈现了长城敌台的色彩,天上的“黑云残日”与地面上“一望无际”“色近苍郁”的荞麦地增添了长城敌台历史的厚重、幽远感;夕阳余环的亮丽与田野的褐红色、黄色、绿色相交织着明暗的色调反差,大量色彩上的对比给读者产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画面充满了美感,色彩运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80后”作家张悦然的小说《樱桃之远》打上了电影化风格的烙印,作品中的文本时间灵活跳跃,创造了“文画结合”的电影化叙事效果。同样是“80后”作家的郭敬明将电影技巧娴熟运用在文字描述中,浑然天成、不落痕迹,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作品大多游走在电影与小说之中,显示了艺术的共通与融合。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更多的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情节的瞬间转换和碎片化,以及场景的图片化在细致描绘这些“表面”的领域中展开,小说电影化叙事往往会因为小说描写注重场景而忽视情节,进而造成叙事的凌乱,缺少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所以热衷于“电影化叙事”的当代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理应借鉴西方经验,使小说电影化叙事从表面转向深层,从肤浅走向深刻。

小说电影化叙事作为跨越两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的叙事手法,是在捍守艺术独立性的前提之下形成的,是一种在文学叙事中融入影像话语系统的表现方式,它通过电影化技巧的表达放大了语言的具象性,进而传递立体化的视觉信息,实现了小说文本叙事内容视觉化的转换,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于更丰富的视觉空间,激发了读者的视听审美潜力,丰富着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创作空间和叙事空间。同时,小说电影化叙事在创作上融入多元的思维方式,也是小说在当下拓展生存和传播空间的文化选择,促进了小说文体多元化的生长,为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

注释:

①[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71.

猜你喜欢
蒙太奇手法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错位蒙太奇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公益广告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浅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