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县白龙山街道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2019-02-21 20:32刘兴宝
乡村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云和县街道整治

刘兴宝

(云和县白龙山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 云和 323600)

1 基本情况

白龙山街道隶属浙江省云和县,辖11个行政村、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和2个社区。面积约35 km2,4 608户1.2万余人,非农业人口1 623人。白龙山街道白龙山街道位于县城以南,对云和县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本街道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小县大城的发展思路,为建设休闲旅游和山水童话乡村做出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白龙山街道有企业202家,小卖部31个,餐具消毒处理厂1家,农家乐7处,工业园区1处。

2 云和县白龙街道乡村振兴存在的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①村集体经济缺乏较好的项目支撑。经营性收入为5万元以上的村只有6个,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物业出租,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②资源相对匮乏。区位优势和资金基础等因素,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区位较好的大部分土地基本被征用,集体建设用地紧缺,各村想发展已经没有了立地条件。③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基本以食用菌等初级产品为主,呈一家一户分散型生产,经济效益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低小散企业零星分布,有160余家需整治提升。

2.2 美丽城乡建设进度滞后

①城郊结合区公共服务建设相对缓慢。随着“小县大城”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外来人口的流入,加大了公共服务供需矛盾。②城乡面貌“脏、乱、差”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虽然“633”整治、路段长制、立面改造、三改一拆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村庄整体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仍难以得到有效改善。③城市建设对城郊村的辐射带动不够明显。没有享受到城市改造升级的发展成果,没有充分利用小城镇综合整治等政策。各村自身经济基础较薄弱,无法承担更多基础建设。

2.3 新时代乡村基层治理有待加强

①“最多跑一次”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群众对哪些事项可以“最多跑一次”,如何实现“最多跑一次”等,知晓率有待提高,影响了群众的获得感,没有充分发挥村级全科网格员的积极性。②乡村自治机制效率不高。农村人多、面广,村级班子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力量单薄,没有充分发挥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农民参与村级自治的积极性不高。③矛盾纠纷问题突出。随着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与各利益间的冲突增加,特别是征地拆迁及补偿问题引起的矛盾纠纷逐步凸显,虽然采取了多种解决措施,但问题仍然不少。

3 推进云和县白龙街道乡村振兴工作的措施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遵循乡村“特色发展、差异竞争、彰显优势”的发展规律,对下辖12个行政村进行分类。一是城市融合型,主要以黄水碓、瓦窑、程宅为代表,如黄水碓正处于项目建设的热潮,2019年涉及8个项目,与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瓦窑正在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了与城市互融的步伐;二是农旅融合型,主要以大坪村、三门村、村头村为代表,如大坪村以创建A级景区村为抓手,积极发展农家乐和庭院经济、盆栽经济。三门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头村具有文化底蕴丰厚,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三是未来新兴型,主要以长田村、高胥村、河上村为代表,如长田村将依托高铁建设,迎来发展契机。高胥村、河上村电子商务示范带逐渐成型,向周边辐射;四是服务互补型,主要以沙溪村、新建村、隔溪寮村为代表,外来流动人口密集,将围绕园区建设,提供优质的生活、生产等服务,带动自身持续发展。

街道将通过做强产业经济,创造幸福生活,优化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提高治理水平,夯实组织保障的三大主线,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走好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

3.1 着力“产业兴旺”,助力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发展花卉、苗木、林果、蔬菜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以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支撑品牌化,精心打造三门水果、铁皮石斛、高胥花卉、药材及大坪盆栽等示范基地。举办文化产业活动,如沙溪讨火种、新建西瓜灯会、大坪盆栽节等活动,提升县域自然风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村电商市场广阔,发展电子商务大有可为,能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促进村民增收,有效调配区域内优势资源。将电子商务工作作为长期战略工程,2013年被评为“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街道”,辖区内有高胥村“中国淘宝村”、长田村“丽水电子商务示范村”,河上村在争创“丽水电子商务示范村”,高胥村、长田村、河上村的电子商务示范圈已经成型。2019年,街道向经商局争取10万元资金,再次提升高胥村电子商务氛围。三是做强来料加工产业。辖区内有10余家来料加工点,在陈可云、刘琴、周慧仙等的带动下,年产值稳定在4 0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村妇女、低收入农户等就业200余人,每月增收2 000多元。街道继续围绕“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引导企业扩大影响,壮大规模,促进来料加工行业的发展,并积极落实来料加工扶持政策,开展来料加工创业指导等,让来料加工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手段。四是打好“双增”攻坚战。整合村里现有的闲置的办公楼、农房等资产,鼓励以投资入股、租赁等的形式参与农家乐、民宿的经营,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挖掘特色村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以民俗、节庆、体验等方式,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3.2 着力“生态宜居”,打造美好家园

云和县以“全域5A”为目标,助推童话云和“大花园”建设。既是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责任更重、目标更高、压力更大。一是着力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强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实施村庄景区化建设,常态化推进整洁云和、“633”整治、路段长制及河长制等工作,积极倡导“花样农家”庭院绿化,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效果。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利用微信、标语、宣传资料及乡村讲习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工作,提高其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常态化,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实施村庄美化工程,打造一批有农村特色风情的小品点位,整治、改造村内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墙壁,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整治村内影响美观的乱象,形成整洁有序、特色鲜明、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二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畜禽养殖整治,定期巡视,及时发现、整改问题,确保无污染排放。加强农业污染整治,保护农业业态,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农田质量,确保生产安全。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及时关停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要求的企业,对符合政策的加快整治提升,加快实现园区外无工业企业目标。三是加快提升乡村文化内涵。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加强硬件建设,也要加强文明乡风软件建设。强化道德引领,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文明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典型示范;营造普法氛围,依法尊重和保障广大群众的权益,以法制建设减少非法上访事件,维护村居和谐稳定;完善制度保障,健全“五议两公开”等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履行对村务决策、执行、公开的监管职责,让广大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以推进道德、普法、制度建设,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文化合力。

3.3 着力“治理有效”,保障和谐发展

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摆在首要位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乡村治理的引擎,传播思想、保障参与、促成合作并创设平台,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乡村治理合力。以“四个平台”为契机,创新“区域化党建+社会治理”模式。一是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联盟,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村级治理,打造“全科网格员”+“志愿者”+“党员”+“乡贤”+“群团组织”的服务力量,补充基层治理的薄弱环节,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重点对涉及切身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重大事项进行监督评议,反馈村民意见建议,参与化解纠纷事项等。开展邻里志愿服务认岗,根据群众需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志愿服务队帮助村内老年群体以及行动不便的村民。二是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提档加速,主动优化便民惠民举措,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推出更多“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将“最多跑一次”延伸到村,利用村级各类会议、微信、QQ及公示栏等载体,广泛宣传下放事项,使更多的群众享受事项办理“零上门”或“最多跑一次”的便利。三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街道综合指挥中心为核心平台,依托15个网格和63名全科网格员,对网格实现精细化管理。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完善12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

猜你喜欢
云和县街道整治
基于文旅融合的“图书馆+民宿”实践与建议——以云和县“漫享书屋”为例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热闹的街道
热闹的街道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云和县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思考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