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9-02-21 20:29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17527赵子平
新农村(浙江) 2019年7期
关键词:一村供给侧培训班

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17527) 赵子平

中共浙江省温岭市委党校 (317500) 陈 鼎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依靠乡土人才的支撑,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长期以来,为了早出成绩、快出成效,基层政府往往致力于培训的“需求侧”管理,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短、平、快”项目上。这不仅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且也挫伤了成校创新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参照当下社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农民培训亟需“供给侧”改革。所谓农民培训“供给侧”改革,就是在加大对农民培训资源投入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民培训“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通过提高培训的有效供给,增强对农民培训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以提升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成校审时度势,着力探索农民培训“供给侧”改革,主动配合乡村振兴工作,制定农民培训中长期规划,承担镇域主导产业所需的技术培训,不仅盘活了乡镇成校的资源,而且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其经验可资借鉴。

1.主要做法

温峤镇位于温岭市西南部,濒临乐清湾,镇域面积78.8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户籍人口6.3万,其中有1.5万人在全国经销工量刃具,是“中国工具之乡”。

(1)培训内容与市场、农民相对接 在培训内容上,成校主动与当地主打产业“工量刃具”企业对接,对“工量刃具”市场销售现状、经营户需求、制约发展的瓶颈等进行调研,明确培训方向;同时邀请专家对课程设置、培训进度、师资聘请等进行调研,以确保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最终决定长年开设“互联网+”工量刃具营销班。办班四年来,学员、企业和社会反响良好。2017年该项目被评为浙江省成教品牌项目。相关活动被“中国信息产业网”《浙江工人日报》“台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2)着力丰富农民培训供给的层次 针对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技能与素质差距较大的现实,成校在“互联网+”工量刃具营销培训中,专门开设了基础班、提高班、精英班和总裁班。同时,考虑到乡村振兴中农村最需要实用型人才,成校按照“一村一工匠、一村一厨师、一村一‘老娘舅’、一村一会长、一村一礼堂、一村一电工、一村一大学生、一村一消防员”的思路,相应开设了庭院设计培训班、乡村厨师培训班、法律法规培训班、老年教育培训班、文体骨干培训班、用电技能培训班、学历教育培训班及消防员培训班。年培训学员3.2万人次。

(3)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以往对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培训主要采取面授的方式,学员动手能力差,培训效果不佳。为此,成校于2018年创设了温峤镇成校“工量刃具科创中心”(目前国内乡镇文技校所创设的第一家“科创中心”)。这是该校继2017年创建省级成教品牌“温峤镇‘互联网+工量刃具营销’”项目之后又一重大举措。工量刃具作为温峤镇支柱产业,镇内的“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年销售额达59亿,其销售量占全国40%以上。“科创中心”成立后,成校聘请了国内工量刃具顶尖专家在校内创办个人工作室,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4)按目标要求合理调整培训周期 当前,许多地方农民培训未能针对目标要求设定合理的培训周期,以1~7天的短期培训班居多,学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真正学到一门技术。针对这种情况,成校开设的培训班绝大多数是长期和持续性项目,最短的培训班也1~2个月,每周都上一两天的课。长班的时间可达1~4年。

(5)不断完善培训供给要素的结构 当前,乡镇成校培训供给要素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不足,不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二是教材建设滞后,教材类型、品种、层次结构不够合理;三是教学管理局限于从学员入学到结业的常规培训,未将培训前期调研和后续服务纳入培训范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鉴于此,成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了一个包括省内外专家在内的师资库,尤其注重聘请本土教师,包括部门专家、讲师团成员、技能培训师、开店老板等。在教材建设上,一是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材建设的通知要求,选用农业部统一开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教材;二是成校自主编印的教材:《工量刃具电子商务实用技巧》《乡村厨师烹饪技术》等。同时,成校还精心挑选一些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在教学管理上,注重班次设置的前期调研和参训后对学员的跟踪服务,以及对自主创业学员的政策帮扶、技术知识更新等指导服务。

2.主要成效

(1)为推动“产业兴旺”,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互联网+”工量刃具营销班的开设,培养了一批企业急需的网上营销人员,国内外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据统计,4年累计培训186人,其中152人实现了就业和创业,使得“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线上增加收入4.56亿元,为该公司即将在香港主板上市作出了贡献。部分学员学成后自己开网店,专门销售“工量刃具”,生意红红火火。通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设的培训班,把握住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了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2)为助力“生态宜居”,培育了一批能工巧匠 针对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成校开设了“一村一工匠庭院设计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各村(居)班子部分成员、泥水匠、木匠等。课程内容包括庭院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技巧。培训期间开展了一次庭院设计大赛,对成绩优秀的学员进行了奖励。通过培训,多数学员掌握了如何通过村标建设、街道绿化、文化墙设置、古建筑修缮、特色产业支撑、文化底蕴挖掘等来美化村居环境。

(3)为助推“乡风文明”,培育了一批文艺骨干 成校开设的“一村一礼堂文体骨干培训班”和“一村一会长老年教育培训班”,共80人参加了为期半年的文体骨干培训。邀请专家为学员授课,课程包括《文化市场和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等。培训既有理论讲解,也有实践指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老年教育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村老年协会骨干。这些骨干参训后,再回到各村(居)对更多的老年人进行养生保健、气排球、太极拳、戏曲、广场舞等培训,年终进行评比表彰。

(4)为促进“治理有效”,培育了一批调解人才 围绕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目标,成校开设了“一村一‘老娘舅’”法律法规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镇级“两代表一委员”和村级调解主任。一年来共对62人进行了法律法规培训。学员参训后基本能够掌握调解技巧,有8位学员成立了“老娘舅工作站”,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35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维护了基层稳定。

(5)为实现“生活富裕”,培育了一批实用人才 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所在,为此,成校开设“一村一厨师烹饪培训班”,至今共举办“厨师培训班”3期,培训厨师129人,其中有75人考取了技能证。市里为鼓励学员自主创业,对取得厨师技能证的,给予每人700元的奖励。2019年4月,20位学员参加了温峤镇首届乡村厨师大赛。通过这种形式,为优秀学员提供展示烹饪才华的平台,同时也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机遇。

3.对策思考

(1)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科学性

作为公共产品的乡镇成人教育培训,主要费用由政府提供,农民为培训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其考虑是否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因此,成校必须尽可能地开发出适合他们需要的培训产品,以提高农民培训的科学性,降低他们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同时,通过规范与优化培训服务与管理,以提高培训的质量;通过提供后续服务或增值服务,以提高培训的附加值。

(2)创新农民培训精准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针对培训内容和需求脱节的现象,要以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来推动培训方式的创新,不断完善农民培训的运作模式,加强运行过程中的监控。通过农民需求的精准识别、培训过程的精准设计与实施、培训效果的精准评价、后续服务的精准对接等,来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培训供需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3)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的专业性 专业教师队伍直接决定农民培训的效果。鉴于当下教师匮乏且水平不高的现状,一方面亟需充实农民培训教师队伍,政府部门应主动与高校开展合作,聘请专家教授给农民授课,也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讲师;另一方面亟需在农民培训中引入教师竞争机制,设置一定的资格门槛,只有专业水平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才能参与培训,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力。

(4)改革农民培训评价体系,促进培训的有效性 目前,农民培训评价体系存在重效率、轻效果的倾向。主管部门往往以培训人数、规模等作为对农民培训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对周期较长的培训效益评价指标设定有所忽视。因此,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农民培训评价体系,根据培训科目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要把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农民的增收指标纳入到对培训效益的评价之中,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和有效。

猜你喜欢
一村供给侧培训班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培训班组图
一村三英烈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虚惊一场
画画培训班
荒岛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