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以襄汾县为例

2019-02-21 20:32张茜茜邹雨婷
乡村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襄汾县综合体田园

张茜茜 杨 洋 邹雨婷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劳动力逐渐呈老龄化、女性化趋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农村自然与物产资源丰富,但发展结构较为单一,生产方式落后,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在2016年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田园综合体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山西省襄汾县是国家试点之一。事实上,山西省在“三农”问题以及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改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怎样联动并推广取得的先进经验,创建农业精准发力的新引擎是山西省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1 田园综合体概述

1.1 田园综合体的含义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田园综合体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产业结构,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1]。田园综合体不同于一般的休闲农庄,是随现代农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休闲旅游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农旅+新农村+城乡互动”的新模式,旨在融合三产,实现联合发展。

1.2 山西省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情况

2013年,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建设具有山西省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上做了许多探索,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后,山西省于2017年5月出台了《按照山西省美丽宜居乡村集中连片试点创建指导意见》,7月襄汾县入选国家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为山西省美丽宜居乡村集中连片建设指明了方向。据山西省农业厅新农村建设指导处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山西省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8个、示范点196个,全省休闲农业企业和各类经营主体近万家,但尚未打造出鲜明的品牌特色,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山西省将有一大批传统产业的休闲农庄与美丽乡村的运营主体转变成田园综合体,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

2 襄汾县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

2.1 襄汾县概况

襄汾县素有“棉麦之乡”的美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良好、文化底蕴深厚,且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具有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要素基础。根据《襄汾县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初步规划》,此次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在汾河以东,北起襄汾县与尧都区交界处、南至县城建成区,以燕村荷花园为核心,在面积6667余hm2的区域开展试点工作,初步规划建设“一带一园一庄三区”,全力打造具有襄汾县特色的近郊创意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

2.2 发展模式

以维护乡村生态景观为根本,发挥自身人文优势,运用“旅游+”的理念,在休闲旅游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规划出多个功能区,形成多种发展模式。

2.2.1 休闲观光模式。建设度假休闲景区。建设核心区燕村荷花园温泉度假旅游景区,全区以“返璞归真觅乡愁,置若梦境品童韵”为主题,以生态开发为宗旨,建设精品荷花观赏区、温泉度假休闲区、农事体验区、婚纱摄影基地、晋南民俗体验地及房车自驾车露宿营地等九部分,通过多功能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的建设,提升旅游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带动相关行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的目标发展,增加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2.2.2 特色农业模式。打造特色创意农业。襄汾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以农业为基,发展现代特色创意农业。在荷花小镇建设农产品加工创意园及蔬菜设施栽培种植基地;在新城镇梁坡村建设瓜菜设施栽培种植基地;此外,还设立了林果特色区,主要建设葡萄种植基地及采摘园、樱桃种植基地配套设施、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及冬枣设施栽培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2]。同时,襄汾县创新生产组织方式,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运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农作物,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在销售模式上,依托电商平台,鼓励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销售农产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新天地[3]。

2.2.3 农事体验模式。为满足城市人渴望在闲暇之余体验乡村生活,缓解压力,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襄汾县田园综合体建设了“林乡四季”农事体验及创意园,晋南民俗印象体验区、“八大坊”晋南民俗体验区等多个具有襄汾县乡风乡俗的农业体验园区,同时,还开展特色美食节、草莓采摘节、亲子游等各项体验活动。在农事体验中,游客可以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农产品,也可以逛果园、垂钓,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2.2.4 文化载体模式。旅游传播文化、用文化吸引游客。襄汾县文化优势明显,是全国文化文物资源大县,襄汾县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探索发展文化旅游,在荷花园景区安设文化展示区,向游客展示丁陶文化、民俗文化、藕文化。同时,以节庆为媒介,举办各类文化比赛、节庆日,如林乡四季庄园花海彩灯艺术节、荷花小镇“晋襄酥”烧饼大赛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3 襄汾县田园综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襄汾县田园综合体尚在初步建设中,由于推行时间较短,且省内尚无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3.1 配套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

襄汾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立体网络发达,且已通高铁列车,但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区范围内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高铁站没有可直达景区的公交车,对于非自驾游出行的游客而言,不够便捷的公共交通增加了出行难度,降低了旅游体验感。

3.2 相关专业人才稀缺,项目缺乏专业指导

襄汾县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乡村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缺乏同时具有管理、经营等能力,能够统筹运行田园综合体模式的综合型人才,不利于田园综合体发展进程的推进。

3.3 田园综合体融资规模较小,融资途径较少

官方数据显示,襄汾县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下,属于较小规模的田园综合体融资模式。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其他社会融资仅占30%[4]。以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比重为3∶7或4∶6较为合适,山西省田园综合体融资中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比例失调,是山西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一块短板[5]。

4 推动山西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建议

4.1 立足实际状况,打造地方特色

山西省各乡村自身状况良莠不齐,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一定农业基础和产业基础,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特色、交通区位优良的乡村作为建设试点,以科学专业的方式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同时,应注重挖掘当地特色,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出现低效的同质化产品,浪费财力与人力。

4.2 以民为本,把握发展方向

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要发挥地方农业的优势,将农民作为重要的参与人员,做大做强地方农业品牌,使农民依托田园综合体富起来,发挥田园综合体对于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

4.3 引进人才,科学发展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应建立在专业知识指导的基础上,培养专业的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力发展“优秀专家+”的工作方法,定期邀请各地有关专家团队指导基层单位和农民破解难题,最重要的是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提升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

4.4 拓宽融资途径,趋向市场主导

吸引社会资本,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不同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多渠道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财政资金更多发挥宏观调控、引导作用[6]。

猜你喜欢
襄汾县综合体田园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科学补碘益智 健康科普利民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开展防治碘缺乏病科普宣传活动
山西襄汾县汾城城隍庙舞楼及演剧文化考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可贵的精神可敬的人——点赞襄汾县关工委的“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