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成形毛衫腋下拼角编织工艺及性能

2019-02-21 06:12路丽莎蒋高明
纺织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衣身双拼毛衫

路丽莎,蒋高明,罗 璇

(江南大学 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2)

全成形毛衫是由纱线直接成衣,下机后通过简单的后整理就可以进行穿着[1-2],而腋下拼角是在腋下连接处加入的多织部分。全成形毛衫的开发需要借助四针床电脑横机实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全成形技术研究的内容较少[3],有研究对不同款式的全成形毛衫的整体编织以及一些主要部位的编织工艺进行了研究,但是未深入地研究某个局部部位的编织方法[1-2];邱庄岩等[3]结合服装结构研究了全成形毛衫的肩袖成形工艺,但未实际编织进行验证。

本文以长袖毛衫为研究对象,根据全成形技术的编织原理,首先研究了腋下连接过程中,袖身移针、袖身与衣身连接的不同编织方式,接着在实际编织后对腋下部位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旨在为人们选择穿着舒适、运动自如的毛衫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提供参考。

1 腋下拼角概述

全成形毛衫的腋下连接是在上机编织过程中直接实现的,腋下的连接效果不仅会影响成品的布面效果,还会影响人体穿着的舒适性;因此,通常会在腋下连接后加入一些多织部分来加大腋下部位的松量,这些多织部分也被称为拼角。一般拼角可以加在衣身上,也可以加在袖身上,或者二者各加一半[4]。图1示出无拼角和有拼角的示意图(阴影部分)。全成形毛衫在腋下拼角编织之前,先会将袖身向衣身靠近,因此,拼角的形成可以看作由2步完成:袖身移针及腋下连接。

图1 毛衫腋下拼角示意图Fig.1 Sketch of sweaters′ underarm stitching.(a) No multi-knitting; (b) Multi-knitting

2 袖身移针方式

全成形毛衫在起底时通过3把纱嘴以3个筒状进行编织[5-6],此时,袖身与衣身之间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空针,当袖身与衣身在腋下连接时,需要通过移动袖身将二者间的空针去除。去除空针的方法一般有单次移针、多次移针与无移针3种。

2.1 单次移针

单次移针就是通过一次摇床将袖身与衣身的空针全部消除,编织工艺如图2所示(图中BD、BU、FD、FU分别代表后下针床、后上针床、前下针床、前上针床)。图可知,a部分开始移针前,袖身与衣身的位置,左边线圈代表左袖身,右边线圈代表衣身(文中均以左袖和衣身进行说明)。b部分开始移针时,袖身纱嘴和衣身纱嘴通过S2系统按后袖片、后身片、前袖片、前身片的顺序编织一行,S3系统将衣身和袖身后下床的线圈翻到前上床,为摇床做准备(四针床电脑横机有3个系统,1个编织系统S2和2个翻针系统S1和S3)。当后针床上没有线圈时,针床向左移动(移动针数为空针数),当机头右移时,S3系统将袖身前上床的线圈翻到后下床,当机头左移时,S1系统将袖身前下床线圈翻到后上床(部分)。当针床回到原位,机头向右运动时,S3系统将后上床线圈翻到前下床,当机头再次右移时,S3系统将衣身前上床线圈翻到后下床后完成空针的消除(d部分)。

图2 单次移针编织图Fig.2 Knitting process of single transfer

从表1可以看出,4种拼角的单件成品编织时间相差不大,编织行数与编织时间成正比,其中,无拼角连接的编织行数及用时最少,其次是双拼角连接、单拼角连接以及三角形连接。因此,对于小批量生产,可以着重考虑成品质量,但是对于大批量生产,还是要根据成品质量以及编织效率来综合考虑。

2.2 多次移针

由图3可知,a部分为开始移针前,衣身与袖身的位置;开始移针时,袖身先编织一行,同时通过S3系统将袖身前下床的线圈翻到后上床,为摇床做准备(b部分)。c部分示出针床右移2针,机头向右运动时,S1系统将袖身后上床的线圈翻到前下床、S3系统将后下床的线圈翻到前上床。d部分示出针床回到原位,在机头向右移动时,S1系统将前上床的线圈翻回到后下床后就完成了袖身的一行编织移针。重复b、c、d步骤,数行后就完成了所有的袖身移针。

图3 多次移针编织图Fig.3 Knitting process of multiple transfer

多次移针是指袖身每编织一行向衣身移动2针,经过数行(一般为4行)编织后逐渐消除袖身与衣身之间的空针,编织工艺如图3所示。

由上述编织过程可知,多次移针需要摇床数次才能完成,与单次移针相比,其编织效率比较低、用时比较长。但由于每次移针的幅度小,移针过程相对稳定,因而在针床横移过程中,衣身线圈无需参与翻针过程。在实际编织中,左袖与右袖可以同时进行移针。

2.3 无移针

由以上编织可知,双拼角连接在c部分与图e部分都进行了加固编织,其中,加固体现在前后线圈形成了交叉浮线且在中间连接处进行了2次编织;e部分是在连接处隔针带入浮线编织也在连接处进行了2次编织,这样编织的腋下部位比较厚实,避免了腋下部位容易产生破洞的缺陷。图9示出了双拼角连接的实物图。

2017年,鄢家镇成立了德阳市第一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积极引智引资,吸收大量社会资本下乡,统筹全村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发展文创产业和民宿业,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

以上3种方式中,移针效率最高的是单次移针,其次是多次移针和无移针,但是后2者编织过程的稳定性以及编织质量较前者要好。

3 腋下连接拼角类型

3.1 无拼角连接

从图4、6、8、10的编织过程及图5、7、9、11中的实物图可得出:对于无拼角连接,当毛衫处于平面状态时,腋下部位比较平整,当处于着装状态时,由于腋下部位没有多织部分,平整性较差,而且对人体运动的限制性也比较大;对于单拼角连接,拼角加在袖身上,增加了腋下松量,但与双拼角连接相比,由于衣身没有拼角,平面效果与着装效果都不如双拼角连接;对于三角形拼角连接,尽管腋下三角区域的松量很大,但是外观效果显然不是很精致。

图4 无拼角连接编织图Fig.4 Knitting process of no multi-knitting

由以上编织可知,无拼角连接主要就是将袖身与衣身线圈重叠后再在连接处进行1×1罗纹编织。腋下加固处理部分比较少,而且没有多织部分,因此,松量较小,运动限制比较大,图5示出无拼角连接的实物图。

图5 无拼角连接实物图Fig.5 Physical picture of no multi-knitting.(a) Positive effect;(b) Underarm effect

3.2 单拼角连接

单拼角连接是指在腋下连接后,袖身继续编织(衣身不编织),一段时间(一般为4行)后再进行一个筒状编织。在继续编织的过程中袖身会逐渐的往衣身靠近。对于单拼角连接来说,袖子移针方式可以通过单次移针、多次移针以及无移针3种方法实现。单拼角连接的袖身移针及腋下连接工艺同无拼角连接一样,袖身多织的编织工艺如图6所示。可知,图6中为袖身多织的过程,即先在袖身及连接处编织,并将线圈(新线圈和旧线圈)翻到前上床,接着后针床左移1针,将新线圈翻回到后下床,当针床回到原位时,再将旧线圈翻到后下床,与后下针床的线圈形成重叠线圈,用同样的方法编织前片。每新编织一行,袖身就会向衣身方向多编织一个线圈,数次之后就完成了袖身的多织。

按照词谱,《点绛唇》首字可平可仄,而“燕”字的平仄之异恰也给两种不同的释义提供了可能性。《说文》中,“燕”读去声时为鸟名,读平声时为国名,曰“幽州”,即北地,两种分别对应“燕和雁”与“北地的大雁”。

图6 单拼角连接袖身多织编织图Fig.6 Knitting process of multi-knitting on sleeve

由上述编织过程可知,袖身多织的工艺就是将袖身新编织的线圈通过翻针、摇床在边缘处与衣身重叠,为了保证拼角线圈位于衣身线圈外面,必须将旧线圈参与翻针。在实际编织中,为使编织的过程更加稳定,左右袖身多织部分要错开进行。图7示出单拼角连接的实物图,可以看出袖身多编织的这几行可达到类似于腋下平收的效果,这样编织出的毛衫穿着效果好。

双拼角连接就是在袖身与衣身之间的空针消除后,衣身与袖身继续编织一段时间后才进行一个筒状编织。双拼角连接的袖子移针方式有多次移针和无移针2种方法,编织工艺如图8所示。图中a部分为多次移针后,袖身与衣身的位置,与单次移针不同,袖身与衣身之间会留有一针空针。b部分利用留出的这一空针对袖身的边缘作加固处理,按图中的标号进行编织,衣身纱嘴编织后身片后,通过袖身纱嘴编织后袖片及前下床的空针,并将空针处的线圈通过摇床翻到后下床与袖身后片边缘的线圈重叠,此时,将袖身纱嘴从左边带出,待针床回归原位后用衣身纱嘴编织前身片。c部分为连接处前后线圈交叉编织的过程,编织顺序如图中标号所示。从编织结果来看,在连接的中间处会进行2次编织,这样就使得连接处更加牢固、结实。而且前后线圈间浮线的交叉,也会使连接处更牢固,比直接平针组织编织的要好。d部分为交叉编织后在将袖身纱嘴重新带入编织区域,在前床连接处进行隔针集圈编织,同时将衣身纱嘴带入在前袖处进行编织。当袖身纱嘴在标号中的第3步编织后带出编织区域,结束编织任务。然后,用衣身纱嘴按照d部分中的标号顺序进行编织。e部分为袖身、拼角及衣身的行数编织比率(1∶2∶1),即袖身与衣身编织一行,拼角编织两行。在这个编织过程中连接处也并非简单的进行平针编织,而是隔针带入浮线编织,这样编织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加厚连接处,增加腋下部位的牢度。f部分为通过翻针、摇床将袖身线圈往衣身处靠近并在连接处形成重叠线圈,重复编织该步骤就完成了双拼角的连接。

图7 单拼角连接实物图Fig.7 Physical picture of multi-knitting on sleeve.(a) Positive effect;(b) Underarm effect

图8 双拼角连接编织图Fig.8 Knitting process of multi-knitting.

3.3 双拼角连接

在白羽肉鸡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也能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饲养密度大、空舍时间短、鸡舍通风不良等,均可以引发疾病发生与流行。消毒不彻底,也容易引发病原菌感染,导致发病。

无移针是指在编织的过程中通过袖身自身的放针将袖身与衣身之间的空针消除。由于袖身与衣身本身的加针量是有限的,因此,如果选择无移针方式,在起底开始编织时,袖身与衣身之间的空针数应设置的比上述2种方法少。

图9 双拼角实物图Fig.9 Physical picture of multi-knitting.(a) Positive effect; (b) Underarm effect

3.4 三角形拼角连接

三角形拼角是指在袖身移针前,利用衣身的内部加针以及引返编织三角形的加宽部分,之后再利用单拼角连接的方法进行编织。三角形拼角的袖身移针方式有单次移针、多次移针2种。衣身内部加针、三角区域编织工艺如图10所示。图中a~b部分示出衣身通过分针编织向袖身方向进行内部加针的过程。分针编织的原理是将针钩内的旧线圈通过织针上升搁置在针杆上,空针钩取新线圈在下降时弯纱形成悬弧线圈,而针杆上升将旧线圈“递”给对面的织针,悬弧线圈在针芯下降时会重新闭合在针钩内形成新线圈[7-8]。将悬弧线圈形成的新线圈通过翻针、摇床移到邻近的织针上就实现了分针加针。图中b~d部分示出在加针的同时衣身部分线圈通过翻针、摇床向右移动形成三角区域,翻针线圈就是三角区域的边缘,左边会留出1针空针,右边会形成1针重叠线圈。重复该过程,一直到袖身开始移针,但是每次参与翻针的线圈需向右移1针、数目不变,在这个过程中袖身也在编织。图中e部分示出重复上述4步之后,衣身的编织状态。图10中e~h部分示出袖身停止编织后,衣身继续通过分针编织向袖身方向加针的同时,也在袖身反方向做减针编织。重复上述编织动作几次,就完成了三角区域的编织。之后,袖身移针、袖身与衣身的连接方法同单拼角相同。

图10 三角区域编织图Fig.10 Knitting process of tri-knitting

由以上编织可知,三角形拼角的编织步骤比较多,主要是通过分针编织在衣身处形成三角区域。图11示出了三角形连接的实物图,由于腋下形成了三角区域,因此,松量比较大,活动比较方便。

图11 三角形连接实物图Fig.11 Physical picture of tri-knitting.(a) Positive effect;(b) Underarm effect

3.5 编织效率对比分析

采用相同款式、相同材料、相同速度(0.5 m/s)以及相同的袖身移针方式(多次移针)对4种拼角类型的毛衫进行编织,其编织行数、编织时间如表1所示。

表1 4种拼角编织行数及时间Tab.1 Knitting lines and time of four underarm stitching

由以上编织过程可知,采用单次移针消除空针时,针床只需移动1次,因此,编织效率比较高,移针过程也相对简单。但是在c过程中摇床时,要确保后针床上没有线圈,这是因为针床横移幅度较大,如果衣身线圈随后床移动会将线圈拉断。在实际编织中,左袖与右袖不能同时移针,要错开进行。

4 性能分析

腋下作为人体的一个关键部位,对于全成形毛衫来说,其连接效果会直接影响成品的外观、成品的质量以及上肢运动的舒适性。以下就这3个方面对上述4种拼角类型的性能进行分析。

变更分析处理对变更调查的精度和准确性有着直接影响,而重构数据的拓扑关系是这一内业处理环节中的难点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只有部分区域会发生变更,因此,本系统对局部拓扑的方法进行了设计。局部拓扑主要包括增删合并图斑与改变部分图斑的界址点数据2种方式,这2种方式均可促进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

4.1 外观分析

无拼角连接是指袖身与衣身之间的空针消除后直接连接,然后以一个筒状进行编织。无拼角连接可以选择单次移针、多次移针、无移针3种方式来消除空针。当选择单次移针时,袖身与衣身连接时需要通过3步,即衣身边缘交叉加固,袖身与衣身重叠(1~2针)以及连接处的1×1罗纹编织(3~5针),如果选择多次移针,只需后2步即可。以单次移针为例,编织工艺如图4所示。a部分为靠近袖身的衣身边缘前后床线圈互换位置,达到交叉效果,从而实现加固处理,同时将衣身纱嘴绕过交叉线圈从右边带出处。b部分为通过翻针、摇床将袖身向衣身靠近并与衣身重叠两针(衣身线圈在袖身线圈外面)。(c部分)在袖身与衣身的连接处进行1×1罗纹(5针)加固编织,同时非连接处也进行编织,编织顺序如图4中标号所示。此过程注意袖身纱嘴在第1步编织后要先带到右边,待衣身纱嘴第2步编织后,穿过罗纹组织带到左边,这样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将后袖部位线圈全部翻到前上床从线圈后面带出编织区域,最后再将后袖线圈再翻回到后下床。

4.2 拉伸性能

拉伸性能属于织物的力学性能,是指织物由于外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变形[9-10]。测试织物拉伸性能有2种方法:定伸长即将织物拉伸到一定长度时所需的负荷(如果是拉伸到断裂时所需的力就是断裂强力);定负荷即用一定的力对织物进行拉伸时,织物变化的伸长值。为保证织物的完整性,本次实验通过定伸长方法测试,采用HD026 N+型电子织物强力仪,在相同条件下将4种织物腋下部位伸长 2 mm时的负荷如表2所示。

病 例2, 女 性,48岁,APL病 史25年。1992年12月无明显诱因下突发高热,伴牙龈红肿疼痛和鼻出血。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确诊为APL,给予维A酸20 mg/次,3次/d,口服2月余,骨髓涂片显示APL缓解。1993年—1996年不规律口服维A酸,每年骨穿复查均提示缓解之骨髓象,骨髓PML/RARα阳性(S型),之后未进行任何治疗(包括中药和维A酸等),不规律监测血常规未见异常。

随着近几年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逐渐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服务供应链包括各个不同的节点,一般是服务提供商、服务集成商和客户等,各个企业在自身经营过程中,由于逐利性会导致各个节点企业在空间、时间等方面产生矛盾,不易实现整体的协调,而服务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协调与否与服务供应链绩效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服务供应链上下游关系的有效协调至关重要。服务供应链是由服务各方因共同合作而产生的供应链,由于服务的特性使然,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相比,服务供应链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有较大的不同。这些差异的特征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兴趣。

从表中可以看出,4种组织在伸长相同长度时,无拼角连接所需拉力最小,其次是单拼角、双拼角、三角形拼角连接。所以拉伸性能最好的是三角形拼角,其次是双拼角、单拼角、无拼角连接。这也就验证了织物的拉伸性能与编织工艺紧密相连,无拼角的连接方式最简单,且没有加固处理,所以拉伸性能最差;单拼角连接与双拼角连接由于腋下都加入了多织部分,受力的区域也相应增大了,但是由于双拼角比单拼角增加了加固工艺,因此拉伸性能优于单拼角;对于三角形连接来说,虽然没有加固编织,但是三角区域比较大,受力的面积也比较大,加之三角形区域的稳定性比较好,因此拉伸性能最好。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静的。邹韬奋1928年12月在《生活》周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静》的文章,他说道:“有担任大事业魄力的人,和富有经验的人,富有修养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德性,便是静。我们试细心体会,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问,魄力,经验,修养等的程度,往往和他们所有的静的程度成正比例。”

表2 4种拼角的拉伸负荷Tab.2 Tensile load of four underarm stitching

4.3 透气性能

透气性属于织物舒适性能中的一种,是指气体透过织物的性能[10]。一件成品毛衫不仅要有优良的外观、质量,还应有良好的舒适性,而透气性与服装的舒适性关系十分密切。选用YG461E-III型全自动透气量仪,在测试压差为100 Pa、测试面积为20 cm2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每种织物进行10次测试,取其平均值作为参考值,得出无拼角、单拼、双拼角、三角形连接的透气性分别为1 776、1 711、1 531、1 501 mm/s。可见,无拼角连接的透气性能最好,依次是单拼角、双拼角以及三角形连接。其中,无拼角连接与单拼角连接的透气性相近,而双拼角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透气性相近,这也就说明加固编织与编织区域都会影响织物的透气性。另外,结合表2可知,织物的透气性与拉伸性能成反比,拉伸性能好的透气性反而差,反之亦然。

当询问到是否考虑过外聘一些消防中介组织,或者与社会上消防中介组织合作的问题时,消防安全工作人员这样说:

5 结 论

本文依据全成形技术的编织原理,研究了全成形毛衫编织过程中腋下连接的编织工艺,并对4种连接方式下的腋下部位进行了相关的性能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在袖身与衣身连接前,袖身的单次移针效率优于多次移针以及无移针,但编织稳定性不及另外2种。而对于4种拼角类型而言,其编织过程与编织效率紧密相关,编织过程简单的编织效率较高,反之亦然。

2)在实际编织的4种拼角类型的全成形毛衫中,腋下多织部分会直接影响服装的平面效果与着装效果,不加多织部分,服装平面效果的平整性较好,而着装效果较差,但是过多的多织部分,也会影响服装整体外观的精致性。另外,腋下部位的编织工艺和面积与拉伸性能和透气性能也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对于有加固编织或者受力面积较大的腋下部位的拉伸性能较好,而透气性反而较差。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来选择具体的编织方法。

虽然目前全成形技术还没有全面普及,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全成形技术一定是羊毛衫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内容不仅可为深入理解全成形技术的编织原理提供思路,也可为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以及企业生产提供参考。

FZXB

猜你喜欢
衣身双拼毛衫
基于再设计利用的废旧针织毛衫拆解方法研究
女大学生针织毛衫色彩偏好的眼动分析
注册表+双拼码表 弥补微软双拼自定义缺憾
女装连身型翻驳领的纸样设计研究
影响针织毛衫风格的因素及设计方法
手指字母双拼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考伊琴图案在现代毛衫中的设计应用
女西装翻驳领造型与衣身的结构关系研究
新文化原型衣身浮余量消除与衣身平衡
合体两片袖绱袖工艺的模板设计